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建设银行:科技统筹构建智慧银行

2013-07-10 14:50:56作者:中国建行信息部总经理 金磐石来源:

摘要“新一代核心系统”是建行推动“智慧银行”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银行将利用4~5年时间,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工程,打造“智慧建行”。...

  构建“智慧银行”是中国银行业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必经之路。同时,“智慧银行”的构建非一朝一夕之功,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程。建设银行将努力利用4~5年时间,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工程,打造“智慧建行”。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积极与国内同业及非金融机构合作,打造中国的“智慧金融”。

  “智慧银行”建设目标

  建设银行于2003年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将此前众多分支机构从彼此隔绝的信息孤岛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实体;2003年至2006年通过实施项目群,建成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会计、对公贷款流程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等一大批满足股改上市要求的产品服务及管理决策系统。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较好地支持了全行经营发展要求。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渠道与产品绑定、系统灵活性不足;系统多以部门视角建设,纵向集中为主,横向整合不足;客户信息分散在各个产品系统中,缺乏有效整合。上述不足从本质上看,难以支持“智慧银行”所要求的互联互通,更无法满足主动感知和透彻洞察的要求。

  结合“智慧银行”应具备的能力和行内业务技术现状,建设银行自2010年起在行内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讨,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可持续的、智慧的发展之道。在《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纲要》(“十二五”规划)规划目标的指导下,建设银行于2011年编制完成了IT基本架构规划。随后,正式启动“新一代核心系统”工程(以下简称“新一代”),开始构建具有建行特色“智慧银行”的历程,主要包括感应度量、互联互通、智能洞察三大目标。

  更透彻的感应度量,是指“智慧银行”应对需求和客户体验两个方面有更深入的感知。敏锐、及时的感知市场趋势和需求,进而触发产品、流程、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同时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捉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工具,及时获取客户对产品/服务的反馈并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快速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指“智慧银行”应将银行内部与外部互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银行与客户的互联互通上,将银行服务从传统柜面网点延伸到客户家里、办公室、手机,或任何可以接入互联网的地方,使得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享受银行的服务,进行各项交易,并获得一致的客户体验。在银行内部的互联互通上,将跨区域、跨职能部门、跨业务领域及跨渠道服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从而形成一个共享视图,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是指“智慧银行”应通过各种接触渠道获取更丰富的数据,使用先进技术对内部和外部系统的信息和数据整合,对海量数据进行综合的集中处理,最终建立全面且精准的洞察,通过智能分析,提升业务决策能力,回应市场环境的细微变化。

  “智慧银行”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透彻感知层面,“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前期IT建设中未能充分体现,缺乏准确的客户感知。受历史技术水平和运营体制制约,建设银行现有信息技术建设未能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度融合,系统建设更多地停留在业务操作电子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上。通过账户、介质等来管理客户,缺少完整、准确、一致的客户信息,难以准确识别客户,更做不到主动感知客户,响应速度慢,难以满足“随需应变”要求。对产品的定义以及系统开发还沿袭传统模式,侧重内部营运需要。产品系统层次化、结构化、参数化程度不高,增加了产品组合和创新的难度,导致IT系统对业务创新的响应能力不足,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产品创新能力还没有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由新技术发展所引发的服务模式变化的敏感度不够,未能做到“随需应变”。

  在互联互通层面,缺乏面向服务的整合设计,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互联互通,“智慧银行”所强调的是业务与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而非某项业务在某个部门内单纯流转。这就需要在业务规划和信息建设之初就从银行最高层面进行整体统筹与设计。中国建设银行从数据和渠道层面缺乏面向服务的整合设计。一方面,渠道系统与产品系统绑定较为紧密,功能边界不够清晰,渠道之间的流程未能有效打通,难以满足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跨不同接触渠道的业务流程繁琐,数据流转未能全部实现自动化,流转时间长、效率低。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