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从粗放走向集约 保险业加大信息化力度

2010-08-12 17:18:00作者: 来源:

摘要当今保险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信息的竞争,完备流畅的信息化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相比较而言,国外保险公司在信息化战略上,已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深层次业务优化支持和客户服务支持上,而国内保险公司的信息化战略还基本处于“基础建设”阶段。面对全能服...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现代保险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业务开拓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特征。”前不久,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上海数据中心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从粗放式发展迈向集约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能使各种集约化管理的手段与工具得到有效地运用,深入推进保险信息化建设,能够较好地解决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问题。”

       对此,保险业人士作出及时呼应,纷纷表示:当今保险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信息的竞争,完备流畅的信息化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相比较而言,国外保险公司在信息化战略上,已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深层次业务优化支持和客户服务支持上,而国内保险公司的信息化战略还基本处于“基础建设”阶段。面对全能服务型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国内保险公司必须立即着手进行信息化的深入研究与创建,为中国保险业未来的竞争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保险业转型离不开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保费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国人对保险越来越多的了解认识,以往粗放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现有的保险市场,保险业正面临着全面转型。据业内专家分析,保险业的粗放发展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而信息化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以及其“不讲人情”的铁面无私,深入推进保险信息化建设,能够较好解决保险业“三高一低”的痼疾。

       保险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高度重视通过以优质的服务来占有市场,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和“个人财富综合保障管理”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险企业将能够深层次挖掘既有信息资源,从客户价值、客户信用、客户行为、客户忠诚度等各方面,准确、完整地分析客户,有效提升保险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处理保险客户的投保、咨询、报案和理赔查询等需求,可以扩大保险客户服务覆盖面,优化客户服务品质,形成保险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去年以来,随着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中国人寿与农业银行以及中小银行、保险公司之间合作的深入,保险市场竞争已超越单一行业,保险公司的业务也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呈现集团化综合经营格局。由于我国保险业集团化综合经营起步晚、底子薄,在战略协同、业务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营销、渠道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客服等后台支持体系也需要大力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创新、风险定价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保险集团强化战略管理,推进资源整合,加强业务协作,在各种业务之间灵活互动,实现战略协同,建设大型保险金融集团提供了可能。

        目前,国内大型保险企业都已经或正筹划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内主要保险企业都将通过上市成为现代公众企业。保险企业上市后必须接受上市公司规则的约束和监管,经营管理的重大措施和风险管控也必须透明化,这将对保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上市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标准化、财务数据的真实、及时、透明提出了更高的监管标准。而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自上而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才能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和投资者反映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貌。另一方面,保险事关投保人的切身利益,管理风险的能力异常重要,上市后更是牵涉到公众投资者的回报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信息技术是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为保险企业的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源,帮助保险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确保保险企业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之上安全、稳健经营,维护投保人和投资者利益。

        此外,走向精细化管理的保险企业,当前亟待加强内控和执行力建设。透过信息化建设,保险企业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将工作制度、业务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可以避免人为干扰,降低弄虚作假的可能性,确保各项制度流程的贯彻执行;通过对数据的集中化管理,使得各级管理层能够对日常的业务发展状况、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实现对经营状况的及时掌握。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待完善

        我国保险机构从过去的一家独大发展到今天的近百家,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和支撑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已将信息化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框架,并制定了企业信息化发展蓝图,推动了信息化稳步进行。这些公司通过数据大集中,统一业务、财务操作和管理标准,建立了核心业务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然而,我国保险信息化建设与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与外资保险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差距较大,我国保险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去实践。首先,信息化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信息化在推动业务创新、提升管理质量、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有效防范风险、创新销售服务手段和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IT治理刚刚起步,大部分公司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IT治理结构,一些公司的IT治理也只是“形似”,难以适应保险业日益明显的综合经营趋势。再次,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当前,保险信息化领域模仿、抄袭等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公司自主开发、运维能力薄弱,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此外,大量数据资产闲置。相对粗放的管理造成了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标准体系不统一,从而导致了信息系统割裂、数据资产难以利用,这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保险企业加大信息化力度

        吴定富强调,保险业要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在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公司内控,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手段,推进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加强数据中心和网络体系的建设与改造,完善公司的决策、执行和激励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升执行决策的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运用信息化新技术推进业务发展,转变公司增长方式,调整公司结构,为保险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内不少保险企业都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大了力度。比如,太保集团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建设,大力提高信息化应用的能力,优化客户服务品质,提升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太保集团制定了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涵盖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系统三个方面,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数据中心应用技术,形成了全国整合、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实施了规范的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流程,有效支持了公司的集约化管理,形成了统一的客户服务流程和集中系统运行和维护支持,降低了营运成本,大大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中国人寿的信息化建设遵循“三个融合”的核心思想,加深IT与业务的融合关联。战略融合:IT战略符合业务战略的需要,IT要积极参与业务战略的制定,IT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公司制定更科学的业务发展战略。理念融合:IT理念与业务理念的融合。IT与业务越来越密不可分,IT能力也是业务能力,IT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业务的发展水平。行动融合:在战略实施上,业务与IT必须保持相对一致的节奏和步伐,同时信息技术要稍稍先行一步。由此三方面的不断融合,中国人寿更充分地享受到信息化所创造的巨大价值。

       一些保险企业也表示,要不断跟踪国内外保险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夯实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