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基金业“围城”:做好也是为了离开?
摘要据统计,截至8月15日,今年已经有120起基金经理变更。这项统计剔除了同只基金的不同份额,以及新发基金,因此与此前媒体报道的超过200起变更有较大差距。尽管如此,120起变更仍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14起。...
据统计,截至8月15日,今年已经有120起基金经理变更。这项统计剔除了同只基金的不同份额,以及新发基金,因此与此前媒体报道的超过200起变更有较大差距。尽管如此,120起变更仍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14起。
事实上,随着2007年以来基金市场的快速成长,基金经理变更也越来越频繁。2007年,有43只老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更。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2起。
在今年以来发生的120起变更中,有34起是首次基金经理变更;其余部分则是已经更换过两次以上的基金经理。另外,在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基金中,2003年成立的招商安泰平衡已经更换过8位基金经理,长盛成长价值更换过7位,而南方稳健成长等基金也更换过6次基金经理。
对今年上半年发生变更的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任职情况进行统计后,记者发现,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不到一年半。其中景顺长城能源基建、金元比联价值增长、博时超大盘etf、浦银安盛红利精选的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不到半年。
基金经理变动频繁有多重原因,一是正常的调换,二是基金经理离职。近年来,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不断跳槽至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基金经理变更的主要原因。
最热目的地:私募
今年1月,华夏基金连续公布了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其中涉及两位重量级的基金经理:孙建冬和张益驰。张益驰于2009年已经辞任,创办了远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而孙建冬也于今年3月组建了自己的北京鸿道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华夏基金期间,这两位都是明星基金经理,保持着较好的长期业绩记录。转投私募之后,他们也立刻被置于聚光灯下,其发行的产品也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对于大佬而言,转投私募理由很充分:自身市场价值的充分体现。反观公募基金,激励赶不上私募的同时,却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压力首先是来自于公司内部的考核。市场波动越来越剧烈,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也越来越趋于短期化,让很多基金经理感觉不堪重负。
第二重压力来自于监管压力。公募基金因其低门槛,持有人绝大多数是中小投资者,因此格外需要信息透明和严格监管。客观而言,这也造成了公募基金经理面对着更多的监管压力。目前,监管手段已经深入到基金公司内部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基金经理称,不仅电话和网络被监控,连座位上方也被安装了摄像头,私人空间也消失了。
双重压力之下,基金经理的高流动也就顺理成章。
“年轻化”考验基金业
一边是公募基金产品不断增多,另一边是人才的流失,公募基金开始想方设法充实人才队伍。一开始是将比较优秀的研究人才充实到基金经理队伍中来,在研究员也不足的时候,提拔年轻人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根据财汇数据的统计,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有7位80后的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富国基金的李晓铭、大成基金的倪明、汇添富的齐东超、易方达的张胜记、宝盈基金的温胜普、万家基金的吴印和邹昱。其中最后两位出生于1982年。虽然他们管理的基金都非所在机构的主打产品,且主要是偏债基金、指数基金和货币基金,但刚刚三十而立的基金经理上岗仍然显示出整个行业的迅速“年轻化”。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一份专题报告曾指出,基金经理的从业时间包括两个方面,从事证券相关行业的时间和直接从事基金投资管理的时间。从模型分析结果来看,基金业绩与两个因素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对来说,从事基金投资管理时间长的效果更为明显。相关从业经验在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所辖的基金业绩波动风险较小,8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所辖的基金超额收益表现则更为稳定。
一些迹象表明,过于年轻的基金经理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抗压能力来应付投资考验。去年以来,基金公司不断发生投资乌龙事件,这一方面是公司的流程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才结构的硬伤正在日益凸现。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民生证券:政策放松预期面临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