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不良贷款激增,银行坏账应由谁来埋单?
摘要中国会不会出现银行业危机?通过增加放贷方式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几乎肯定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但重要的是,接下来会怎样呢?就历史而言,正如比较乐观的中国分析师多次指出的那样,十年前的那次不良贷款的激增,也曾被认为是危机即将出现的先兆,但事实证明,危机并...
中国会不会出现银行业危机?通过增加放贷方式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几乎肯定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但重要的是,接下来会怎样呢?就历史而言,正如比较乐观的中国分析师多次指出的那样,十年前的那次不良贷款的激增,也曾被认为是危机即将出现的先兆,但事实证明,危机并未发生。表面看来,中国经济只付出了微不足道的代价,就摆脱了那一轮的不良贷款危机。
事实真得是这样吗?即便是最乐观的分析师也无法明确地解释,当年的中国政府到底为坏账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事实上,正是当年的坏账解决方案导致了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的加剧,当前正在积聚的坏账也可能会导致同样的后果。
政府解决先前不良贷款增加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三种方法都要求降低银行利率,让储户承担坏账问题的大部分成本。首先,人民银行通过保持较低的贷款利率来减缓不良贷款的累积。贷款的低利率能够让那些还贷困难的企业利用经济不断增长的国内经济形势清偿债务,从而有效地减轻偿付贷款的负担。
第二,政府持续向银行注资,以减轻银行负担。一种方式是直接注入资产,另一种方式是高价购买不良贷款。政府的投资也来自于居民储蓄,并通过人为制定的低利率将偿债负担转嫁给普通储户。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央银行将存贷款利差人为保持在高位,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银行的利润空间,使他们可以较为轻易地实现投资盈利。
这些策略表面看来非常成功,避免了银行业危机的爆发,但是也确实付出了代价。当时的救市计划意味着,储户要为银行业的坏账埋单,通过低利率等方式承受银行经营不善带来的损失。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收入从家庭部门向银行、政府和企业的转移。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救市阶段,中国的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从本来就很低的水平,进一步降低到接近警戒线的低水平。
这就是中国不良贷款增加的真正风险。中国的银行不可能倒闭。债务水平高,并且周期性强—这种组合通常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是,政府能够大体上控制国内资金流动,并且有能力避免经历席卷美国和欧洲的银行挤兑风潮。就像90年代的日本政府一样,中国政府财力较为雄厚,能够不断地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防范金融风险,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面临债务危机。
真正的风险在于,为了保证银行体系正常运转,清理坏账的代价最后还是会转嫁到普通居民身上,就像从前一样。而目前,中国必须改变其过度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唯一的出路恰恰就是增加家庭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但是由于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受到收入增长的制约,如果居民还要为不断激增的不良贷款埋单的话,就不可能再寄希望于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世界市场将很难消化中国不断增加的生产能力。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居民消费的增长。如果目前的担忧是对的,不良贷款确实会大量增加,中国也还是能够避免银行大量破产的命运。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家庭部门为银行清理坏账负担的压力可以忽略不计。正相反,这将会导致中国较低的家庭消费支出水平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结构的重组是难以回避的任务,但是这一任务,将会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更加困难。
日本的经历就诠释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的艰难。由于日本的家庭部门被迫间接地为坏账埋单,从1990年以来,日本居民消费年增长率一直在1%和2%之间徘徊。日本经济增长也大幅减速。正如日本当年经历的那样,中国也需要一步步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如果中国的家庭也因为要为新增的银行坏账埋单,而导致消费能力增长缓慢的话,我们就会明白当前坏账让我们付出的真正代价,那就是持续多年的经济低迷。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