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分析:香港IPO质量遭质疑
2010-04-07 19:56:00作者: 罗伯特?库克森来源:
摘要一年来,有不少公司在香港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总额约320亿美元,超过世界其它任何地方。香港的交易撮合者有许多理由为此感到鼓舞。 ...
一年来,有不少公司在香港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总额约320亿美元,超过世界其它任何地方。香港的交易撮合者有许多理由为此感到鼓舞。
但这光鲜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却不那么容易看清。投资者、律师和监管人士纷纷质疑,银行家们是否对其中某些IPO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或者说,调查标准是否在这股热潮中有所放松。
香港市场监管机构——香港证监会(SFC)拟要求国际投行和规模较小的本地保荐人提供它们过去18个月安排的IPO的详细记录,以便能够对它们进行合规审计。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Martin Wheatley)上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市场现在很红火,而当市场红火时,人们往往容易放松标准。”
他说,在过去两年里,有些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出现了严重问题,这说明它们的IPO招股说明书未能如实反映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
上周,香港证监会采取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行动,成功要求法院下令冻结洪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ontex International Holdings,简称:洪良国际)在IPO中筹得的资金。洪良国际是一家中国布料生产商,去年曾通过IPO筹资近10亿港元(合1.29亿美元)。
香港证监会在3月30日提交给法院的文书中称,洪良国际的IPO违反了《证券及期货条例》(Securities and Futures Ordinance)中的数项规定,即披露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以诱使他人购买证券、使用欺诈手段和提供虚假文件等。
关注IPO质量控制的,还不止是香港证监会。
近期一项由西盟斯律师事务所(Simmons & Simmons)资助、《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进行的调查显示,亚洲20家最大国际投行的法律事务主管也普遍感到不安。
在受访的投行内部律师中,只有22%的人表示对亚洲IPO的尽职调查标准感到放心。
其余78%的受访者要么对上述标准不放心,要么认为只有部分IPO的尽职调查标准让人放心。一位受访的投行内部律师表示:“我听别人说过有关在尽职调查中漏查的难忘经历,例如未查出一家中国公司通过伪造收入来夸大收益。如果投行未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它们可能会面临监管行动。”
当然,律师们并不是第一次对亚洲IPO尽职调查标准感到担心。在IFLR 2007年的调查中,有45%的投行内部律师对中国公司上市时所做的披露感到不放心。
但在过去一年里,他们所担心的问题已变得更加尖锐,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亚洲——特别是香港——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要比以往重要得多。
香港在两件事上受益匪浅:它既是中国内地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的通道,又在流动性充裕的亚洲地区享有主要金融中心的名头。
香港去年的IPO交易约有73宗,较前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多数交易出现在去年底,当时,有不少公司争相借投资者信心回升和市场大幅上涨之机上市。
一位受访的供职于国际投行的律师说:“六个月来,我们一直在拼命地做IPO或债务发行。上面希望我们尽可能多做,把通常需要一年完成的工作赶在这段时间做完。”
另一位受访者的言辞甚至更为尖锐:“银行家们失去了全局视野,他们实际上是负责把关的。他们过于关注短期回报,以至于忽视了让不合格公司上市的长期后果。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文化。”
银行家们则表示,尽职调查标准没有大的问题,尽管许多人承认,近期某些交易紧张的时间表让他们倍感压力。
一家国际投行驻香港的交易撮合者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他的团队和其它投行的团队已对业内的担心作出了反应,在近几个月里收紧了尽职调查标准。该交易撮合者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
但是,任何在去年放松质量控制的投行仍可能面临风险——不止是面临监管行动。
IFLR调查一项最引入注目的发现是,受损害投资者针对投行保荐人采取的法律诉讼将增多。该调查涵盖了债务和结构性产品发行以及IPO的保荐。
在受访的投行内部律师中,有近九成的人预言,投资者因招股说明书中的错误陈述而向发股方及其它相关方索赔的案件将变得更加普遍。
译者/汪洋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台湾试图“劝走”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