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李劭强:向高房价开火不能只靠舆论
摘要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6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眼下多数市场人士坚信,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4月5日《...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6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眼下多数市场人士坚信,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4月5日《楚天都市报》)。
新华社的6篇评论,篇篇切中要害、痛陈弊端。比如,“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这些表达都在把反思的视角拓宽,不仅仅放在开发商身上。
但不得不说,这些评论也只是说出了房市常识而已。当然,并不是说此番评论没有新意,相反,这样的评价更是一份尊敬,在不少经济学家都对房产发展持“乐观”态度时,新华社能实事求是地对问题进行判断,这种选题倾向和发言自觉,让人相当佩服。因为大家经常感到失望的,恰恰是有关方面对常识总是视而不见,需要媒体来不断提醒。
比如,即便房市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再被揭露,但是在诱人的利益面前,理性还是步步退守,不远的例子是:4月2日,在长春市国土资源局举行的国有土地出让仪式上,拍卖师就在地王的争夺中不断提醒着要理性、不赌气,可是新“地王”还是以惊人价格“破土而生”。
所以,仅普及常识是不够的,仅有新华社的评论提醒也不够。在市场诱人的前景和政策宽松的环境下,人们是容易失去理性的。这就需要评论成为设置议程的“客体”,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使其成为相关部门的议题,让问题在舆论监督和制度管理中逐渐地得到解决。否则,即使常识被更多的人理解,恐怕那些趾高气扬的房地产商还会微微一笑,毫不在意。(南京教师)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