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期货IT:期货核心生产力的奠基与创新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期货行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 20余年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行业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增强服务安全的一个过程。...
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诞生,并于1865年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实行保证金制度。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全世界期货交易的方式都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入期货行业以来,短短20余年时间内,期货市场的交易、结算、信息获取、风险控制、资金划拨等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期货行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 20余年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行业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增强服务安全的一个过程。
行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现代通讯技术的出现使远程交易成为现实。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讯带宽和速度不断提高。目前,在全球各个交易所,远程交易都已经成为主流交易方式,为期货市场空间和时间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使交易所集中撮合、清算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世界先进期货交易所都可以提供每秒数千笔的持续订单处理能力和实时清算处理能力,这为期货市场更好地承担风险管理和价值发现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的普及使无形化交易成为主流交易方式。它摒弃了通过传统交易大厅人工报盘的交易模式,直接在投资者与交易所之间架起了一条 “高速公路 ”,使交易的全过程完全自动化。
期货公司网上交易的产生使传统的经营和交易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相应地也使期货公司的经营理念、竞争格局和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交易高度电子化、网络化,与国外客户对经纪人、经纪人再对计算机的模式不同的是,国内市场多为客户直接通过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设备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大大降低了经纪公司发展客户的成本,有效地促进了期货市场规模的扩大。
目前,期货市场投资者开户、委托、撮合、风险控制、资金划转、结算等环节都已经实现电子化,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期货市场业务运行的载体,风险控制的工具、业务创新的推动力及决策支持的辅助手段,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期货行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技术在行业内的深入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期货市场信息以及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ERP、 CRM和 BI等企业软件的广泛应用,也使得信息的使用和分析越来越智能化,信息的利用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这些都为行业各参与主体业务的创新和改进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信息化使得期货行业的监管水平大大提高,提升了对于创新业务的监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创新。
在国外,新兴的综合了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通过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诞生,对全球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创新的推动作用巨大,各种新型交易品种不断涌现。然而,复杂衍生产品的定价与估值要依赖微分方程来构建,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此类产品是难以产生和交易的。
另外,一些新兴交易方式,如跨期套利、跨市场套利、期现套利、统计套利等,由于套利机会稍纵即逝,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程序化交易。所谓程序化交易是行情软件和交易软件的结合产品,可以用实时计算结果作为触发条件,实现自动开仓、自动止损、自动止赢。程序化交易同时也是一种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瞬间完成预先设置好的组合交易指令的交易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下单速度,而且可以帮助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避免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实现理性投资。
拓展期货服务范围
从 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诞生,一直到 20世纪 30年代,全世界的期货交易一直是在各个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内通过黑板申报委托进行的。
20世纪 30年代,交易所装备了自动收报机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自动收报机远程获取价格信息,然后利用电报或电话进行委托交易。这样的交易方式一直持续到电子化交易平台的诞生。
由于交易方式和成本的限制,在电子化交易普及之前,期货交易的门槛很高,只有专业的且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者才可以进行期货投资。
信息技术在期货市场的深入应用,大大降低了市场的准入门槛。
一方面,在空间上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的范围。现在,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在期货交易所开户后,不管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络,都可以像在交易大厅里一样获取实时的交易行情并进行实时的委托。由于远程交易既方便又快捷安全,一些交易所甚至取消了交易大厅,实行完全的电子化交易。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时间上也拓展了期货市场的服务范围。任何一个交易所如果希望扩展交易时间,为世界各地不同时区的投资者提供服务,在技术上都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国外的一些交易所早已推出了晚间交易时段,方便不同时区的投资者进行交易。
提高期货服务质量
期货市场早期的技术基础架构难以支持大批量交易的连续进行,同时也难以保障交易和结算的质量。多环节手工报单的方式往往容易造成 “乌龙指 ”,导致错单。
另外,在期货市场上某些交易品种价格波动较大时,期货经营机构的手工结算由于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形式,也严重影响了客户成交回报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所和期货经营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在期货市场上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可靠性的提高,由于自动化程序操作大大降低了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失误,并且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冗余、灾备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抗毁性,所以相对于 “公开喊价 ”阶段,期货市场服务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二是服务效率的提高,现代期货交易以光速传输数据,在高速计算机内以每秒几千笔的速度委托和成交,相对于手工写板和电报、电话委托的方式,服务效率大大提高,更体现出市场的公平。
降低期货市场边际成本
表面上看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市场参与各方带来了额外成本;但实际上,信息技术在期货行业的发展及普及,大大地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机构的服务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市场的单位成本。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期货经营结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无差异的基础服务。期货交易系统提供了安全、快速、便捷的委托交易功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行情浏览和交易委托服务,保证远程客户能享受到与营业部现场交易客户无差别的甚至更好的服务。现代高性能计算机、大容量存储技术、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系统可以为几乎无限的客户提供同等质量的服务,这在以前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期货经营机构而言,增加一个客户所产生的边际成本在理论上甚至可以接近于零。
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原来需要手工作业的一些环节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例如,报单员手工作业环节的全电子化和不在场内派驻出市代表都大大节约了期货公司的经营成本。
在国内, 2001年 5月 8日,根据中国证监会的部署,经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协调,三家期货交易所通信联网系统正式开通,会员可以通过 “三所联网 ”进行远程交易,大大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所联网 ”开通前,期货行业处于规范整顿期间,期货市场规模偏小,期货公司盈利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建设能够连接各交易所交易系统的投入比较大,所以只有少量有实力的期货公司拥有可以连接三家交易所的通讯线路,为客户提供多个交易市场的选择。
“三所联网 ”开通后,期货公司只需要连接到其中一家交易所,就可以通过 “三所联网 ”在其他两家交易所进行交易,大大降低了期货公司的接入成本,对处于经营困难中的期货公司起到了很好的扶助作用。
增强期货市场服务安全性
首先,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转移并减少了业务运作风险,增强了期货市场资金的安全性。例如,经纪公司柜台系统的普遍使用,基本上消除了由客户透支交易而导致的穿仓风险;电子化出入金、电子化结算也避免了人工作业的风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其次,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增强了期货市场信息的安全性。电子资料可以被方便复制的特性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大容量存储技术几乎可以永远保存相关资料;信息查询、统计、发布系统可以保证期货市场信息的可用性;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相对于纸介质保管的方式,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期货市场信息的安全性。
另外,国内期货市场独创的 “电子眼 ”,即期货保证金监控系统,也是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行业监管,增强行业服务安全性的有力措施。
由于期货行业没有实行保证金第三方存管,早期的保证金封闭管理机制也有一些缺陷,难以避免个别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情况的发生,早期对此类情况也很难监控。为杜绝此类情况,加强期货保证金的安全管理, 2005年 10月,证监会决定建立 “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系统 ”。
保证金安全存管和查询系统的设计以及开发、部署,是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方面的巧妙应用,通过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结算银行以及行业内软件开发商的共同努力,期货市场上屡禁不止的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基本上得到了杜绝。
推动世界范围内期交所变革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交易所改制、上市和合并的浪潮。例如, 1998年,瑞士期货交易所与德国交易所合并成立了欧洲期货交易所并上市交易; 1999年底,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与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合并成立了公司制的新加坡交易所; 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清算公司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并上市交易; 2002年,悉尼期货交易所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于 2006年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合并; 2002年和 2005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先后完成会员制向公司制的转变并成功上市, 2006年,两家交易所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期货交易所。
各大期货交易所令人眼花缭乱的改制、上市和合并的举措,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浪潮。期货交易所的这些市场化运作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之举,原因有四个:
第一,信息化使时间和空间的间隔逐渐淡化,扩大了期货市场服务的范围,这直接削弱了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的垄断基础,加剧了各大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促使他们通过合并或改制提升竞争能力。
第二,信息技术特有的标准化、模块化特性,导致各个交易所的业务架构和模型逐渐趋同,这也为交易所的整合并购降低了障碍。
第三,信息化导致期货市场的边际成本降低,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客户规模将直接导致利润的显著上升。
第四,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由于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难以保证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投入,通过公司化改制后,将有更大的动力改进其技术系统,保证其在期货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为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始筹办并成立,金融期货的推出提上了事务日程。为迎接股指期货的推出,各期货公司积极加大信息技术软硬件及人员投入 ,更新信息技术软硬件系统,并开始采用新一代、更先进的四层结构期货交易结算系统。
同时,信息技术网络及系统安全引起各期货公司前所未有的极大重视,信息技术管理制度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无论是交易系统还是行情系统,大容量、高响应速度、冗余、稳定等因素都成为期货公司的选择标准。
2006年至 2008年,会员信息技术投入逐年提升,会员技术系统不仅可以满足股指期货交易要求,而且在商品期货交易性能上也有了大幅提升,并成功经受住了 2008年商品期货市场剧烈波动的考验。
在期货公司技术人员配备方面, 2006年,每个期货公司普遍只有 2-3个技术人员,到 2008年,全行业 164家期货公司已有技术人员 1139人,占期货行业从业总人数 13928人的 8.2%,接近证券公司的比例。
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各参与主体在信息技术上的大量投入,为保证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期货市场下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