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国内股指期货必须得“下海游泳”
摘要上周,在“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有关加快国内股指期货出台的呼声再次高涨。 ...
上周,在“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有关加快国内股指期货出台的呼声再次高涨。
在央企海外扩张的大背景下,一边是截至2008年10月底,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浮亏114亿元,一边是央企需要正确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国内又缺乏相应的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市场及环境。接连披露的中航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都因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一片哗然。
正如前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在期货大会上所说,前一阶段由于国内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达,有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套期保值方面不得不更多依赖境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但与外资投行进行的场外交易透明度低,流动性差,因而风险很大。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其《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的文章中提及另一个现实情况则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国际市场上是名列前茅的大买家,形成了影响全球商品价格的“中国因素”,而国际市场相关商品的价格波动给我国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对外部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将继续提高,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
这意味着下海游泳面临呛水甚至淹死的危险,不下海游泳同样面临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压力与风险,同样可能因失去竞争力而被淘汰。在不可逃避的国际环境下,国内加快相应期货市场及相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选择与参与机会,更可以在国内市场中训练及培养国内企业的游泳水平与技巧。
在李伟的文章中,相应的数据与事实已经表明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学习与参与已经不可回避。
以石油为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中国的增长量占到很大一部分。2003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总量2.67亿吨超过日本,成为排在美国(9.14亿吨)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国,2005年超过3亿吨,2008年达到3.65亿吨。1996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到2008年原油进口量达1.79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达48%。
其他一些大宗商品,如大豆、铜精矿、铁矿石、氧化铝等,与石油一样,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消费的50%以上。且国际市场价格还在节节攀升,我国企业对进口商品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
可惜,在相关市场机制与环境不透明的情况下,多数央企进行了违规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投资。数据表明,此前获得国家批准同意在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共有31家,其中央企16家,有26家央企未经批准擅自在境外从事期货、期权等场外(OTC)交易业务,这些产品不通过交易所正规交易,也不通过清算所进行合约清算,而且均由投行设计兜售,通过双方私下协定,交易行为不透明。如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8月国际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时,与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看跌期权(即结构性期权),签约后不久油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交易对手,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人民币8.06亿元(东航1.5亿元,中航4.38亿元,中远2.18亿元)。
更重要的是,央企投资的众多亏损违规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是为了规避风险,锁定成本,而是为了投机,因而种下恶果。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比如期货产品,只有严格遵循期货套期保值中“数量相等、方向相反;期货盈(亏)、现货亏(盈)”的原则,业务量与企业的需求及规模相适应,才能真正做到控制成本、降低风险。
在国际竞争环境下,鼓励企业下海游泳,而不是下海用生命去博投机利润。央企的众多下海失败案表明,不仅国内缺乏相应的游泳环境,国内企业对自身认识也存在不足。在新一轮呼吁出台股指期货的背景下,国内期货市场及相应金融衍生产品建设也会逐步跟上来,将大大加强国内企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而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下海游泳始终是企业的必走之路。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深发展荣获最佳联络中心年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