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西南大旱:灾情误判不能归罪IT水平
摘要气象部门将对西南旱灾的误判归因于“受制于科技发展水平”显然不尽合理。没有任何部门对持续几个月不降雨产生警觉,才是最可怕的现象。 ...
北京的某生活小区,扯出了一面小横幅,支起了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摆放着透明塑料制作的捐款箱。三三两两买菜回来的老人,掏出百元、数十元不等的钞票,放到那个箱子里。而在中国西南,很多人在等待那个箱子里的钱,可以很快转换成他们要喝的水。
还有更多人正在加入这场无声的救助行动,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看西南到底有没有新的降雨。去过云南、贵州、广西的人都很不理解,曾经的“彩云之南”、“天无三日晴”,如何在当今成为了美丽的渴望和传说。
西南大旱,不仅直接危及生活用水,更将重创农业。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古人因为对上天的敬畏,总是借用祭拜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勤劳智慧的先民,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和摸索,总结了无数条农谚预测气候,并口口相传。
原本以为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轻松预测天公的脾气。但西南大旱从发生、发展,到现今的被动解困,这一过程让人大为不解。据了解,借助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分析,我们国家已经跻身少数几个有能力开展气候模式预测的国家之列。但即便如此,已经持续长达5个月的西南大旱,气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均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和警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上周向媒体坦承: “当前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他将个中原因归结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这次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对于任总工带有一定道歉意义的公开表态,公众还是应该表示欢迎的,毕竟听到了相关部门对灾情负责任的声音; 我们也期待更多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拿出这种负责任的精神,对过去的迟钝反应做出表态。
不过,仅仅就气象部门所阐释的对灾情判断不力的原因,相信很多从事信息科技和统计分析的专家都不敢苟同。从气象部门的角度,将此次灾情的误判,简单归咎于“科技的发展水平”,显得有些草率,且有替自己开脱的嫌疑。稍微有一些计算机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制定好业务分析模型,计算机系统完全可以对一系列数据进行提取发掘,并做出预先警报。这些数据的处理,只须一般的计算能力就可以完成。因此,如果说气象部门的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那也主要还在于提升其“软件”,提升其信息资源利用、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西南旱情的误判和延判,科技水平或许只是其一,甚至是被动的外部因素; 而真正的因素还是最具决定作用的内因——气象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地方政府部门,到底有没有一种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意识和联动机制?号称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文明的我们,为什么还总是犯着回头一看总是很低级的错误?最根本的并不是所谓的科技发展水平,而是观念和应急服务水平!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CIO须警惕无知的“中国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