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金融业“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小结

2010-03-24 15:45:00作者: 来源:

摘要金融业信息化为我国金融业平稳安全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应充分总结金融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第六届银行业科技工作座谈会最近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李东荣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回顾了“十一五”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并对“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了展望。

李东荣表示,金融业信息化为我国金融业平稳安全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应充分总结金融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深入分析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积极谋划金融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全面推进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力争金融业信息化工作走在其他行业前列。

新挑战,新机遇

建国60年来,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金融信息化技术框架已经建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的金融业已经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开发了大量的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其次,金融行业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业务操作规程,重新设计了营运工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下一步实现经营节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职能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金融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的处理、经营处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财务系统、保险数据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项目,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体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工作经历汶川地震、奥运安保、国际金融危机、国庆60周年等重大考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正常运转,重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各项金融业务有序开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东荣强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金融业信息化的安全生产能力需再上一个台阶,金融业标准化工作亟需加快推进;二是科技创新有待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在行业中的利用率、核心竞争力建设等需进一步发展;三是金融业信息化对金融服务、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支持力度需继续得到改善,金融信息共享需继续推进。

完善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

2008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提高金融监管和服务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及时的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主要的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要加大金融标准化的工作力度,完善我国金融标准化体系。

 

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标准化体系。1992年我国金融业成立了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96年人民银行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就加强双方在报文信息格式方面的合作签署了协议。1999年建成了全国的金融认证中心,截止到2008年年底,共制定发布32项金融国家标准和58项金融行业标准。同时,金融业的国际标准采标工作取得了很大工作,修订计划发布了26项涉及金融业务的报文、信息安全、金融交易卡等领域的国际标准。

“十二五”期间金融工作将加大金融标准化的工作力度,谁掌握了行业标准,谁就能掌握先机。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标准是否坚定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提高信息化标准化手段来参与竞争能力,是促进国内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重视金融信息安全保障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出台了密码体系、电子认证等规范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机制。各大银行正陆续建立灾难备份中心,其中有13家全国性的银行已经建成了同城的灾难备份中心。9家银行已经建成了异地的灾难备份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对交易系统在同城和异地建立了实时的灾难备份系统。

“十二五”金融工作必然会考虑到金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李东荣指出要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安全工作,特别是网络安全、网民安全、银行卡安全,各级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信息的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要牢固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调成本可控,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我国金融信息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金融科技队伍的培养。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