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2010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图

2010-03-22 20:48:00作者: 来源: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探索一条清晰的发展之路。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快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型、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高度关注信贷高速增长下可能产生不良资产问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住房贷款市场。 ...

2009年,中国银行业努力克服经济增速放缓、宏观调控转向、资本市场大幅度波动等诸多不利影响,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动战略转型,着力拓展收入来源,经营状况继续改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2009年,中国的银行业核心资本大幅提升,利润排名继续提高,市值上榜总数连续增加,其在全球银行千强俱乐部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金融危机依然没有消退背景下,欧美银行业虽然实力受损,但短期内其霸主地位仍无可取代。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比较充足,资产质量较为稳定,在全球排名中的上升空间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10年我国银行业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诸如盈利增速下降、资本金不足,等等。因此,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快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型

(一)扩大主动负债比重,提高负债管理的主动性。要调整我国银行业单纯依赖存贷款利差收益的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以发行金融债和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凭证等金融工具进行主动型负债;要重视运用货币内生性机制,通过提升中短期贷款利率水平,使经济社会因资金价格上升而产生内在的对货币需求减少,形成内生性的约束机制,引导理性的投资行为,提高负债管理的主动性。

(二)着力提高资产的多样性,强化资产配置的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仍较为单一,投资和交易类资产收益率偏低,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这种业务结构的单一集中体现在分支机构的业务抉择和资源配置上,并直接导致了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进一步增加了收益的脆弱性。这种情形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战略转型的实施。从根本上来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分业经营制度以及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改善资产结构,增强资产配置能力。

(三)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实施差额管理模式,不利于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制约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因此,作为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基础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实施资金全额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发挥规模效应。设定内部资金的定价依据,以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兼顾为基础的转让定价可以作为初始阶段内部资金转移的定价依据,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

二、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一)完善和市场风险管理架构与制度。在建立市场风险管理前中后台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相关部门的权责关系,形成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主,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整体风险管理结构。

(二)改进市场风险度量技术,提高估值能力和风险定价水平。要加大对内部模型法、回测检验和压力测试等市场风险度量技术的研究,分别建立相应的内部模型库、回测检验方法库和压力测试情景库。开发产品估值模型与技术,提高对金融衍生品、抵押品和理财产品的估值能力和风险定价水平。

(三)提高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应站在全行的角度统一规划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经费投入,建立包含总行各个部门、各分行、所有客户资料在内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全面风险控制能力,为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强化资金业务集中运作和市场风险集中管理。通过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形成资金在银行内部有偿流动,引导产品合理定价,优化业务组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资金流向产生最大效益的部门、产品、客户,提高整体资金的盈利水平。

三、辩证看待金融产品创新

(一)必须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美国之所以爆发金融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机构利益驱动特征明显,稳健经营的理念淡薄,降低按揭贷款门槛,过于迷信数学模型,盲目、过度创新,漠视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忽略了对基础性风险的防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虽然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与美国同行不同,但稳健经营的普遍原则仍旧适用,应当从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激励约束等方面持续加以改进,切实避免粗放增长、盲目跟风、不顾风险、不计投入的错误倾向。

 

(二)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充分说明,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但如果监管不力、创新过度,它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破坏性反而更大。因此,一方面我国应当切实强化对金融创新的联合监管和有效监管,包括对机构、市场的约束和对投资者的教育引导。银行机构在开展金融创新时也要充分了解风险、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创新。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也不应因噎废食,惧怕、拒绝甚至阻碍金融创新,而是应当根据客户需要、市场变化和自身能力,有序推进创新,提高金融效率。

四、高度关注信贷高速增长下可能产生不良资产问题

(一)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迅速积聚。2008年末以来,我国信贷高增长主要投向对象之一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估计,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6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其实往往都由政府筹划、组建设立并直接或间接出资,多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本身不具有自偿能力,依赖财政拨款偿还贷款。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实质是政府负债。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风险评估,很大程度上不是按照企业法人贷款的标准分析,而是基于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判断,但又由于并不真正掌握其总体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既无法做到对借款人客户评级,更不可能实现对具体贷款的债项评级,风险可想而知。近期财政部已经发出通知,要求规范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的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地方政府和人大所开具的“担保函”无效。

(二)基建项目的信贷投放过度集中。在2009年新一轮信贷扩张过程中,大多数银行的贷款投放大量用于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项目,新增贷款过度集中趋势明显。利用一个项目向多家银行融资,套取信贷资金,改变约定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等情况已经显现。

(三)新型融资模式隐含了较为集中的信用风险。信贷投入的高增长,促使了多种新的融资模式的出现,例如“理财+信贷”模式、搭桥贷款、债券所筹资金直接作为项目资本金和滚动贴现等,由于对这些融资模式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其可能产生的挤出效应、捆绑效应、财政信贷化效应以及银行信贷集中效应,都隐含了较为集中的信贷风险。

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严格执行国家信贷货币政策,合理高效配置金融资源。商业银行要始终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来配置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发展的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基础产业和自主创新项目,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大力支持低碳经济。要发挥金融部门的特殊优势,运用信贷杠杆,参与扶贫解困工作。通过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社会福利企业贷款、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贷款等途径,支持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的发展,在信贷资金配置中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积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这部分资金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起这一使命,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摆在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抓住机遇,完善政策措施,支持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支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农村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力度,辩证地看待大、小企业的关系,摈弃信贷资金投向上对中小企业实际存在的歧视性政策,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有选择地进入中小企业阵地,挖掘一批成长性好、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佳的企业。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基层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将部分小额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银行,赋予其自主决策的权力和自担风险的责任,在勤勉尽职的情况下,让基层行自主选择贷款企业,自主进行信贷决策,以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和环节,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时效性强的特点,降低基层行小额贷款的经营成本。

 

六、高度重视住房贷款市场

(一)认清房贷市场特征。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都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多年来商业银行房贷冲动一直十分强烈。事实上,我国住房贷款没有次优之分,很大一部分贷款者连“次级信用”都达不到,暗藏着违约风险。近几年,“假房贷”、“假按揭”案件的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故意欺诈的动机,伪造个人资料骗取贷款,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存在道德风险。

(二)严把个人信贷准入关口。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对贷款人信用状况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但目前我国对个人客户的信用评级还不完善,客户提供相关资料真实性的查证也存在较大难度,贷款客户资质和信用方面的信息还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会把信用低下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因此,必须从源头防控风险、严格审查按揭人资质、严格执行首付规定,防止为争取客户,降低标准无原则的信贷准入。

(三)积极适度地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住有所居”。这对房地产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经济不断开放和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暂缓或停止房地产金融创新,既不符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不能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目前,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能力不足,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大量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因此要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