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金融危机折射风险监管真实性缺失

2009-07-15 16:49:00作者: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 屈延文来源: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体制多方面思考。...

一、背景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体制多方面思考。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市场经济的机制、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关系,建立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其中加强金融监管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如何加强金融监管,有人提出建立跨国家与地区的监管体制。然而,许多金融、经济专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当代金融行业是一个完全运营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领域(尤其在发达国家)。研究金融信息化、监管信息化与信息化监管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重要问题。

信息化通常被称为双刃剑,在放大金融服务并获得高利润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面对放大的风险,却没有相应放大金融监管能力,整个金融监管体系依然延续经典的人工监管模式。网络化条件下,金融企业以光电速度提供服务,而采用的是依照打印报表和人工屏幕检索人工速度监管方法,这种服务模式与监管模式严重不匹配,为网络时代金融监管造成了“体制性质”的虚假性。这种虚假性表现在银行评级机构的道德与社会责任上。除此之外,这种虚假性表现在采用经典评价体系与方法,表现在缺少网络时代的监管信息化和信息化监管能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这种虚假性还表现在新巴赛尔资本协议真实性评价缺失。新巴赛尔资本协议是面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采取的支柱性措施为:最低资本要求(8%以上资本风险准备金)、监管部门监管检查和市场纪律(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这个监管体系,对于人类活动为主要对象的监管和非结构性监管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当代全球化和网络化金融监管任务,应当说巴赛尔资本协议是一个被过分简单化了的模型,存在着漏洞与隐患。银行风险监管是一个复杂体系,新巴赛尔资本协议忽视了网络化时代给金融业务与风险监管带来的复杂性和结构性问题。这次危机深层次的原因,从金融信息化角度看主要归纳如下。
·金融信息化除为其业务带来使用便捷、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业务创新、利益回报的巨大好处,通过数字货币与虚拟资产,非控制的和递归、循环使用金融信息化的放大机制和非平衡动态盈利新模式,还为金融行业带来了运营新风险体制。

对于金融信息化的光电速度服务,采用的是人工速度监管方法,这种服务模式与监管模式严重不匹配,为网络时代金融监管造成了“体制性质”的虚假性。

出自西方文化采用的金融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是强调关注语言逻辑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上,而忽略了行为逻辑的真实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网络世界中一切主体行为的真实性基础上,再实现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评价。

 

为挽救与避免世界金融危机,必须全面重新审查与修改新巴赛尔资本协议,必须建立全球银行行为可信监管体系。削减与控制信息化为金融运营带来的风险机制和控制使用信息化带来的投机性质的盈利模式。笔者与友人曾在《银行行为监管》著作中,全面论述了信息化时代如何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化和信息化监管。给出了基于行为与内容监管的银行企业、银行领域和监管当局监管信息化体系。2004年担忧的虚假监管体系,不幸被验证。笔者相信,《银行行为监管》一定会为建立银行行为可信监管体系作出贡献。

二、信息化是人类信息放大器

计算机诞生以来的核心概念就是计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可视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时期。可视化是计算机诞生以来的第二次革命,其中心工作已经不是计算,而是满足用户需要的业务任务处理。这个时候计算机与网络完全是人类活动的工具,不再具有独立价值观念。简单说,信息化的可视化与网络技术是人类信息的放大器。
人类的组织群体能力是空前规模的。通过利用现代化工具不仅大大扩大了人类的物质、信息和行为关联规模、范围和能力,而且大大扩大了关联作用的尺度,把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是巨大的时空变成了相对小的尺度。所以说,信息化表现出信息放大器与行为放大器功能。

信息放大器:信息本身具有被承载、可视、可写和可听等特性,有外在语法形式和内在语义内容,所以可理解。客体是承载信息的实体,可以被连接、传输、交换、共享。信息化通过网络传输客体扩展了人类信息交换的尺度、范围和能力。信息化通过网络传输客体扩展了人类信息交换的尺度、范围和能力。现代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的通信、电视、广播、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全世界有数十亿规模的电话、移动电话和可以上网的计算机终端,在全球网络范围内提供和接受信息。单就中国有10亿数量的电话,数亿规模的移动电话(手机),几亿规模的互联网网民。相比人类口对口的、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相比通过电报、长途电话只被小数人员所使用情况,当代信息化网络有几十万倍的信息放大作用。信息放大表现在信息提供者与接受者数量、承载信息的客体数量以及传播与处理信息的速度等方面的放大效应。

信息提供和接受者数量放大效应。有数十亿规模的用户,考虑计算机的多任务工作,每一个用户平均具有辅助和代理工作的虚拟主体(进程、代理)为几十个,总体网络中主体数量有数百亿或数千亿规模。

 

承载信息的客体数量放大效应。每一台网络终端计算机中各类性质的文件和信息承载客体,至少有10万个左右。在全球网络终端计算机中客体数量百万亿规模以上,有数以万亿GB的存储规模。这些客体承载的信息,相当于数百万亿册书籍承载的文字信息,折合每个人数万册书籍。

传播与处理信息的速度等四个方面的放大效应。全球网络的用户,以每个用户使用终端的占有的2M带宽作为基本单位,以50亿用户规模计算,总计网络带宽为100亿M。假定每台终端计算机以千万次/秒标准操作的处理能力,全球网络计算机总处理能力为5亿亿次/秒的并行处理能力。

信息化的放大器作用是双刃剑,不仅放大了产业、市场、经济、资本、消费等所有领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网络世界中把网络信息作为盈利模式与对象的虚拟经济。信息化为人类带来利益、方便、效率,还带来新的风险。这种信息化安全不仅是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黑客病毒和木马这些低级别的安全问题,还带来更大的信息虚假、欺诈、垄断、控制、信息特权等危害世界秩序的严重问题。最让人担忧的是数字货币也被放大和更加容易操作与控制。数字货币促生了数字形式的虚拟资产。在资本市场的网络经济时代,利益被放大,资本被放大,同时风险也被放大。金融放大效应就是网络世界中所谓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杠杆的放大效应高达数十倍。

三、信息化是人类行为放大器

行为放大器:行为具有价值、功能和承载信息等特性,但本身不能被传输、交换。由于行为是主体的,信息化通过网络世界的代理和代理组织扩展了人类行为的尺度、范围和能力。人类利用工具放大行为有许多做法,例如利用工具从事生产、交通、战争。例如交通,人类步行5公里/小时,骑马行走20公里/小时,汽车100公里/小时,高速火车300公里/小时,飞机1000公里/小时,宇宙飞船可达数万公里/小时。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同样具有价值、功能和承载信息等特性。网络世界中的主体行为本身同样不能被传输、交换。由于主体在网络世界中可以移动和生长,并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代理和代理组织,通过代理和代理组织扩展了人类行为的尺度、范围和能力。提高网络上的行为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服务能力实现,也可以增加服务主体数量和提高服务人员能力实现。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放大表现在行为主体数量、行为操作对象客体数量以及行为作用距离、主体行为频率等四个方面的放大效应。

网络世界中行为主体数量的放大效应。网络中数千亿至数万亿规模的主体数量。考虑到可移动、生长的移动多代理组织的应用,网络世界中主体数量可以迅速增加为天文数字规模的主体数量。

 

网络世界中行为操作对象客体数量的放大效应。在全球网络的百万亿规模以上客体数量都是网络主体行为的处理对象。

网络世界中行为作用距离的放大效应。在全球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上。

网络世界中主体行为频率的放大效应。考虑到全球代理体系应用,网络虚拟世界中主体行为频率越来越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或说从本世纪,开始了代理化技术发展时期。信息化通过网络世界代理和代理组织扩展了人类行为的尺度、范围和能力。采用服务代理化模式,实现代理服务、管理、控制、认证、监管、对抗等是低成本和高效能的行为放大方法。网络世界中主体行为主要是:物质(资源)交换、信息交换、生长与移动、繁衍、功能表达,这些行为包括开发、设计、测试、分析、综合、服务、管理、控制、监管、认证、对抗等行为,当然也包括检索、查询、入侵、监听、窥视、盯梢、篡改等行为,同样包含存取、买卖、投资、支付、清算、兑换等金融领域网络中的行为。我国的信息化,从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角度看,正陆续进入了代理化时代。代理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因此说信息化的代理化技术是人类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放大器。

笔者几年前研究银行行为监管与行为控制时,已经看到许多关于证券、股市中使用多代理组织与多代理系统,不仅搜寻、检索、查询、分析、综合各种股市的信息使用多代理系统,已经开始用来业务服务与管理使用多代理系统。

信息化的人类行为放大器同样是双刃剑,比信息放大器带来更大利益、效率和方便,当然也可以比信息放大器带来更大风险和危害。这种放大不仅带来信息的垄断和风险,还带来更需关注的行为风险与危害。针对的办法是“趋利避害”。由于那些把持资本市场的金融、经济学家,在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驱使下,一味支持服务行为放大。显然保持这种金融与经济信息化优势与垄断,已经为这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多次带来好处。但对于放大的风险,监管行为本可以相应放大,而实际没有。采用了能力非常弱的人工监管模式,面对网络中具有光电速度的服务行为。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与信息化巨大利益既得者,忽视虚拟经济的监管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面对全球大范围网络环境,网络世界的超海量客体与数据检索、查询、过虑、挖掘、分析与综合信息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说,必须采用多代理系统,通过数量巨大的代理群体完成任务。例如在互联网上,检索与扫描需要的信息,采用引擎与代理技术,使用规模巨大的代理与代理组织,在整个网络上查询检索需要的客体、数据与信息。在网络世界中有数以十亿计的规模主体,要监管它们的行为,了解主体行为的基本属性、分类与综合特性实行监管,目前唯一的办法是采用多代理技术,放大监管主体数量和规模,增强主体行为的频率和服务规模。

面向大范围网络环境、巨大规模的信息对象,在上世纪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运营、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更加广泛的要求。当代网络世界是信息看不过来、服务忙不过来和资源管不过来。

信息看不过来。有的甚至到了没人看的程度。例如海关系统每天都有大量货物进出的信息与数据。仅一个集装箱中的物品信息就是一卷书。全国海关为存储、汇总、分析、查阅信息建立庞大的信息化体系。通过计算机屏幕、人工阅读如此海量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再例如网络上执法的公安系统,由于采用计算机终端可视化检索与阅读模式,同样面临海量信息。所谓加大力度,就是增加人手,于是变成了人力密集的工作。信息化发展到综合信息化时代,大范围和大规模挖掘信息与数据,采用代理技术是主要的出路。

服务忙不过来。建立信息化的主动发展模式,是推动信息化服务的主要思路。采用代理技术也是主要出路。代理技术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例如中国每年春运买票难问题。由于铁路春运人口数量巨大,相当中等国家或地区大国的总人口数量。售票系统虽然实现全国范围联网,集中的票据数据中心管理,但在售票窗口计算机售票系统,只能一个一个出票。长期不能解决铁路系统售票难的老问题。解决的办法依然是建立铁路售票代理化的系统与体系,提供主动模式的代理化网络服务。代理技术是摆脱目前状况根本出路。

资源管不过来。现代信息化几乎要把地面、地下、海里的,甚至太空、一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资源都管理起来。把庞大网络世界中一切设备、系统、材料,甚至网络世界中主体、客体都管理起来。如此庞大的管理任务,采用可视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其根本出路是建立管理的代理体系,通过规模巨大的管理、监管、认证体系实现巨大管理任务。代理化是惟一的出路。

为什么要搞代理化,必须站在全球网络化视点上。首先要站在中国网络世界的基础上。在欧洲一个小国,千万人口,永远不会遇到中国十亿人上网的情况。所以说,一个全球化的信息化方案,必须首先在中国实行。如果在中国可行,再推倒全世界才是可行的。

 总之,如果我们不重视这种信息化的人类行为放大器的双刃剑作用,就算我们战胜了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一场新的更加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还会卷土重来。

 (责编:小彭)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