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新股破发预警:证监会密召投行高层赴京谈话
2010-08-16 19:19:00作者:汪江涛来源:
摘要新股破发预警:证监会密召投行高层赴京谈话 ...
新股发行“三高”现象仍很严重。理财周报记者从一家知名券商总裁处获悉,大约在一个月之前,证监会密约多家券商负责投行业务的高层赴京召开闭门会议。据另外的渠道反映,在这次会议上,监管层对于保荐机构在IPO询价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表达不满,对于保荐机构为了经济利益推高发行价的行为颇有微词。而就在近期,一名保荐代表人向记者和盘托出IPO保荐过程的一些“潜规则”,并透露如果做一个首发项目的费用少于1500万元,“会坏了业内规矩”、“影响名望”。
证监会:破发预警
出席上述会议的一家券商高层透露:“会议开了有一段时间了。出席会议的有部分投行、基金公司领导。尚福林主席亲自参加。”
在这次会议上,尚主席发出“新股破发预警”的指示,提醒保荐机构给新股IPO定价时必须公平合理,同时基金公司等询价主力机构必须发挥正确的询价引导作用。
但同时,会议传出的信息也提醒相关方面,要认识到新股的不断破发,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三高’发行后出现了正常的股价回落。”
理财周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市场主流保荐机构中高层负责人,并未出席这次闭门会议。一家内地上市券商总裁就直言,没有获得这次会议通知,“如果会里通知了,我肯定要去的”。
据此推测,该次证监会谈话的对象主要是IPO保荐项目数量较多的券商负责人、大规模基金公司的高层。
被谈话的券商由于首发保荐项目较多,所保荐对象“破发”的数量也较多。而被召来开会的基金公司,则存在新股报价随意的情况,如本报之前就报道过“华夏系7基金叫板康盛股份只值9块”。华夏基金的这种新股定价随意行为,相信不是孤例。
据理财周报统计,截至8月10日大盘强劲反弹300点之后,仍然有60家左右去年以来新上市的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后复权)低于发行价。其中,以148元第一高价发行的海普瑞(002399.SZ),8月10日收盘价报131.89元,相较发行价跌幅高达29.7%。而“破发”幅度在大盘强劲反弹之后,仍然超过6个百分点的股票有39只,超过5个百分点的股票有40只。
据统计,“破发”前20名公司的保荐机构中,平安证券占据5席、国信证券占据5席,其他“破发”保荐机构涉及招商、海通、东方、国泰君安等。而在上半年,按照IPO保荐项目数量排名,平安(22个)、国信(17个)、招商(15个)居前三位。
保代自曝:“没有1500万不划算”
“东兴证券1000万元保荐探路者,我们圈内人士都认为这是破坏性的做法。”一名保荐代表人如是说。
据查,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探路者(300005.SZ),系由东兴证券保荐代表人李民、马乐签字保荐。该公司募集资金总额3.37亿元,发行费用合计1500万元,其中承销保荐费用1000万元。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例为4.457%,远低于中小IPO项目5%以上的比例。
“保荐人推高发行价的动机当然高,因为回报与募集资金直接挂钩的嘛。超募的那一块,回报更高一点。”该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家公司税后4500万元利润计算,40倍PE发行,融资4.5亿元,发行费用1500万元也只有3%的比例。这1500万元要养保荐人还有投行工作人员,有的券商还要算上其他部门的费用分摊,总体测算下来,如果中小板项目没有1500万元实在不划算。
“但问题是,现在许多首发项目,达不到4500万元的利润,那么保荐人连1500万元都收不到。”“水涨船高,发行价高上涨,保荐费用也要涨。5%的平均发行费用水平,算是衡量投行能力的一个标准了。像东兴证券那样低的收费,恐怕有为出业绩而不计成本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证监会资料显示,东兴证券系2009年1月注册保荐机构,仅有8名保荐代表人。去年新股开闸以来,东兴证券仅唯一保荐过探路者的上市。
“1500万的收费水平,太低了。这不仅会影响到外界对保荐代表人能力的评价,还会影响保代在业内的名望。”
据理财周报统计,在去年新股恢复发行以来的286家中小板、创业板项目中,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例在5.26%(整体算法)。其中,招商证券(600999.SH)无疑最“纠结”,因为其同时夺下这个比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赛为智能(300044.SZ)的12.5%;海康卫视(002415.SZ)的1.84%。
该保荐代表人并没有透露“保代持股”的情况。所谓“保代持股”,指的是保荐代表人承诺上报项目,与发行人签订秘密协议,保代通过亲戚或朋友代理持有发行人股份,以实现巨大经济利益。近期,随着华泰证券保代“夫妻档”事件的升级,外界对于这类保荐、保荐+直投、PE突击入股背后的腐败愈加关注。我们相信,在监管层打击内幕交易力度不断加强的形势下,保荐代表人身后的内幕利益链条将逐步浮出水面。
发行人与询价机构
“‘三高’发行过程中,发行人是最有动力推高发行价的。”上述保荐代表人提醒说,超募资金有90%以上落入发行人口袋的。
业内流行的一个“段子”说: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招股发行时,保荐人给出40几倍的定价,但公司老板坚持要60倍的发行市盈率。发行人资金饥渴症可见一斑。
对于发行人的高定价期望,一家中小板公司高管并不避讳。“只要在合理范围内,还是努力与保荐人协商,寻求最高的定价。”但同时,定价若过高,压力也会增大,“一方面是高价能不能获得会里审批;另一方面股东也担心首日会否破发,因为日后减持股份将以首日收盘价为税收起征点。”该高管同时称,定价还要获得询价机构的通过才行,“如果某个价位的询价机构报价覆盖率过低,也不能获得通过。当然,保荐机构会邀请关系好的询价机构来抬价,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家券商负责投行业务的副总裁,对于新股高定价和“破发”问题,无疑从己方角度进行考虑。“保荐人不是影响定价的关键环节。定价是询价机构集体得出的。而‘破发’与保荐质量也没有关系,只关乎到公司基本面。”
而出席上述会议的券商高层也直言,“其实我们也不想高价发行。保荐人在价格选择上,要兼顾到50%投资者的利益。高定价毕竟是一个短期行为,长期合理定价才有持续性。只有几个点的奖金差别,你说保荐代表人有多少动力去做高定价呢?”该券商高层也将高定价归因于询价机构,“目前的发行机制下,必然导致询价机构向上报价,再说项目也少,高报价才能买得到。”
据查,目前新股询价机构有200多家。上述保荐代表人说:“一次全额认购即便得到100万股,也就是几千万,对于几百亿、上千亿规模的基金来说,影响不大。加上近期市场反弹,亏本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这里面还有利益关系,基金以后要调研、开展其他项目,也需要投行帮忙推进,所以机构倒过来帮忙拉一下价格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家小规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说:“我们几年前就有资格询价了,但董事会流程出了问题,而且管理资金规模小,接下来要参与了。”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研究员表示:“每周都会参与新股询价,基金经理可以选择听取研究员的意见,也可以不听。新股询价过程中,如果老是‘破发’,研究员要承担责任的。”对于基金等询价机构“托价”的说法,该研究员反问记者:“我每周要面对多少新股啊,哪有那么多功夫瞎捣腾?”
而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研究主管则称:“一切都是发行机制造成的,你报价低打不到新股呀。对于基金来说,我相信大部分还是根据自己研究员的价值分析,自主判断是否申购的。”
诚如该主管所言,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确实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去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意见》后,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正式启动。
今年以来,随着新股“三高”、“破发”的不断出现,新一轮的发行制度改革正在酝酿。发行人、保荐人、询价机构,由于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如何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厘清各方利益主体责任,是无论如何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