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手机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
摘要手机银行是基于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平台的新一代银行服务。借助手机和无线网络,将银行柜台延伸到客户手中,可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大范围、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
手机银行是基于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平台的新一代银行服务。借助手机和无线网络,将银行柜台延伸到客户手中,可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大范围、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手机银行功能日益丰富,新功能不断推出,让客户无论何时、身在何处皆可轻松办理汇款、缴费、基金买卖等业务,成为“客户口袋里的银行”。
一、手机银行发展概况
手机银行发展经历了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服务)、STK(SIM Tool Kit,用户识别应用发展工具)、USSD(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BREW(Binary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无线二进制运行环境)/K-Java、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几个技术阶段。1998年前,SMS方式利用手机短消息实现银行业务,客户接入容易,缺点是复杂业务输入不便、交互性差;1999年,基于Simera32K卡的STK手机银行出现,借助Java平台对SIM卡进行编程提供银行业务服务,安全性较高,但通用性差、升级不便、换卡成本高;2001年,USSD采用文本交互方式提供功能单一的银行服务,但是,此项业务受到了网络支持的限制;2004年,BREW和K-Java手机银行通过下载客户端,提供在线金融服务,交易速度快、界面表达能力较强,但需要手机机型的支持,升级不便;2005年,WAP手机银行出现,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并且采用国际公认工业标准和开放技术平台,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实时交互、界面友好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商用的WAP2.0非常适合开展手机银行业务,WAP在线交易手机银行已经成为手机银行的发展趋势。
跟着技术发展的脚步,建行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手机银行:2000年,建行和中国移动一起进行手机银行的探索,推出STK手机银行,提供查询等基本服务功能;2004年,建行在业内首次推出联通BREW版手机银行,用户通过下载客户端软件在手机上办理银行业务,进行查询、转账、外汇买卖等;2005年,建行在业内首次推出联通WAP版手机银行,WAP版手机银行有着先天的优势,采用通用标准协议,用户无需下载客户端软件,客户群体迅速扩大;2006年,建行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移动WAP版手机银行;2007年,建行加大手机银行投入,按照客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对原有业务流程、界面展示进行全面优化,加强投资理财功能的开发,并针对手机银行的独特性,开发了一批适合手机操作特点的新业务、新功能,打造出更便捷、更安全的“e键通”手机银行品牌。
二、建行手机银行的优势
建行手机银行通过对传统渠道业务的整合,提供了全面的非现金业务功能。客户只需将手机号与建行账户绑定,就可以享受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支付、外汇买卖、银证业务、手机股市、信用卡、公积金、基金查询、本地服务和万易通商城等十二大类、近百种在线实时金融服务。
1.业务功能有所突破(1)手机到手机转账传统的转账方式要求付款方必须知道收款方的银行资金账号,才能进行转账操作。但很多情况下,付款方并不知道收款方银行账户,或者收款方不愿意透露自己的银行账号,这就会无法实现资金划转或降低资金划转的效率。手机到手机转账是建行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一项创新性的便利服务,最大限度体现了手机银行特色。客户无需知道收款方银行账号和真实姓名,只要确定收款方是手机银行客户,知道其手机号码就可实现安全快捷的转账交易。
(2)基金投资建行手机银行基金投资服务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基金认购、申购、赎回、查询等基金交易。客户无论在公交车上、地铁里、路上还是在家里,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基金认购、申购、赎回、撤单、修改分红方式、转换等交易,同时还可以查询各个基金的实时行情,查询账户余额、基金交易记录等。
(3)跨行转账手机银行跨行交易因流程复杂、环节繁多而一直被业界视为难以突破的瓶颈。有不少专家曾指出:“跨行业务不畅是手机银行发展的最大拦路石”。针对这一问题,建行手机银行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客户体验为出发点,采用导向式设计理念,通过模糊匹配、多渠道互动等关键技术,突破业务复杂性的瓶颈,跨越手机跨行信息难定位、显示受限制等技术难关,在国内首次推出手机银行跨行转账业务。客户只需输入网点名称关键字或网点号,即可准确定位转入方开户网点,轻松实现跨行转账。
2.用户操作更加便捷建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导向式流程设计、在线帮助提示、关键信息集中确认等措施为客户营造方便、快捷、温馨、可靠的在线交易环境。
(1)开通简单方便建行手机银行具有多种开通方式,用户可通过编辑短信“9999”发送到“95533”进行开通;登录建行手机银行网站wap.ccb.com或建行互联网网站www.ccb.com申请开通;也可亲自到建行网点柜台签约开通成为手机银行签约客户。以手机开通为例,用户只需利用手机登录wap.ccb.com,点击“开通服务”进入服务向导,然后依照提示选择同意服务协议,输入身份证件号、账号、账户密码,设置登录密码,点击“确定”就成功开通了,简单方便。
(2)页面菜单随心定制在个性化的时代,个性化的产品和功能能够迅速赢得客户和市场。建行手机银行通过提供客户定制功能,允许客户对所见到的功能菜单、页面风格、是否显示图片等进行定制,给客户选择的自由。
3.安全防护有保障对银行来说,保障客户的资金、隐私安全是最基本也是第一的要务。建行手机银行针对这一客户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参考国际前沿移动金融安全技术、专用协议方式的基础上,综合采用了由业务和技术措施共同组成的双重安全机制,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信息安全。
(1)资金安全在资金安全方面,客户身份信息与手机号码建立了唯一绑定的关系。客户使用手机银行时,必须使用其开通手机银行服务时指定的手机号码,即只有客户本人的手机才能以该客户的身份登录手机银行,他人无法通过其他手机登录,这是一种硬件的身份识别方式。
客户登录必须进行密码校验,密码输入三次不正确时手机银行服务将被锁定;手机银行的登录密码和客户资金账户密码不同,手机银行密码由客户在开通时设置,长度最高为10位(可包含数字和字母);客户登录成功,可进行密码修改,有效保证账户安全。客户进行转账前必须输入签约的账户信息激活该服务,手机银行还设有交易限额等控制措施保障资金的安全。
万一客户丢失了手机,在登录密码不泄露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法通过该手机登录手机银行对客户的账户进行窥视与操作。客户马上寻找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或者登录建行网站注销手机银行服务就可以了,并且建行还提供7×24小时的电话挂失服务。
(2)客户信息在信息安全方面,手机银行使用移动、联通的专有无线通信网络。该网络不同于开放性的国际互联网,它是相对封闭的网络,且手机终端不具有病毒滋生的环境,因此手机银行业务几乎不受黑客和木马程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保障信息安全,建行手机银行系统采用1024位的RSA公钥加密安全通道建立信息,数据传输全程采用128位SSL硬件加解密,手机终端和建行核心业务系统之间采用点对点的加密连接,确保了手机银行服务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对客户个人及账户的关键信息特色加密处理,确保不被窃取和篡改。
三、手机银行发展前景看好
1.手机银行渠道优势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范围、活动范围的扩大,随时随地的、贴身的、主动式的金融服务将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需要和喜好。凭借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手机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4A”(Anytime、Anywhere、Anyhow、Anyone)服务。通过业务整合与渠道创新,手机银行将以方便实用、快捷时尚、安全可靠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客户的角度看,一个可以装在口袋里的贴身银行或者理财助手将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从市场的角度看,一个紧跟技术脉搏、引领时代潮流的金融产品必将受到广大客户的喜爱。
2.手机银行发展前景光明(1)潜在用户群体巨大根据CNNIC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目前国内手机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手机上网用户数也超过5000万,而且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呈上升趋势。如此看来,手机银行潜在用户群体潜力巨大。(2)网络环境不断改善3G时代即将来临,该技术带来的是无线通信带宽的迅速扩大、时延的减低、稳定性的提高。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运营商的投入加大、客户群体增加、服务质量提高以及资费的进一步下降。可以预见,如同当年互联网的发展引来网上银行的爆炸性发展一样,3G带来了无线网络的春天,也将带来手机银行业务的井喷。(3)终端技术迅速发展手机作为无线时代人们工作、生活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重要性带来了手机产业的迅猛发展,手机向标准化、智能化、娱乐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手机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的功能、性能、操控性等各个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RFSIM等手机非接触支付技术的成熟与商用,将为手机银行大范围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手机银行作为一种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工具具有银行网点、自助终端等其他金融服务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以WAP、BREW、Java、短信以及其他移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媒介来交换各类金融信息将成为今后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预见,伴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将不再仅是通信工具,还正在改变个人、组织和社会,手机银行将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保监会:切实防范关联交易风险
下一篇:全球央行联手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