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后牌照时代 中国支付行业发展深度分析
摘要后牌照时代,支付行业将面临何种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两个策略的匹配使用,才使得支付业务依托于银行但不依赖于银行,发展了自身业务并吸引了银行更大力度的支持。 ...
从2005年开始关注和热议支付牌照,到2011年央行开始发放支付牌照,行业经历了充满恐惧与期待的6年,也获得了野蛮生长与创新成长的6年。第三方支付服务通过向横向综合与纵向深入不断发展,已覆盖B2B、B 2C、C2C、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网络融资、公共事业缴费等诸多领域,交易规模突破1万亿元,成为中国金融支付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易观国际的《中国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艾瑞的《2009-2010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报告》以及《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前景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文章,都对支付行业进行了多维专业分析。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后牌照时代支付行业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支付行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政策支持、信息化应用、消费使用环境分析。
1、第三方支付日益成为商业与社会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撑的交易总额与在全社会支付体系所占份额都在不断提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第三方支付在社会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数据来源:《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前景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第三方支付从寻求银行的支持与合作中,通过持续的创新与服务,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企业客户与个人用户,逐渐发展成为银行主动寻求合作的基础支付和中间业务领域的竞合关系。
表2: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客户数量
数据来源:《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前景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第三方支付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环境依然趋好,银行卡用户、网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使用和消费趋于成熟。
首先,中国将通过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继续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按照《经济学人》预测,未来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8.2%,这意味着电子商务总体规模还将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放大。
图1:2005-2010中国GDP与第三方支付增长分析
其次,中国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迫使更多商家考虑通过电子商务低成本发展业务,也促使大量中低收入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进行更多物美价廉的消费,客观上推动了网购与支付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考虑了教育、医疗、住房三个数据在消费结构中的实质比重对官方CPI指数进行了修正,初步判断过去几年的真实通货膨胀率在10.8%左右,而且未来几年还会持续。
图2:中国CPI增长对平均工资增长的推动分析
第三,全国移动互联网带宽将继续提升, 24亿多张银行卡的消费渗透率超过35%,支付注册用户规模达也达到了8.6 亿。随着支付规模的增长及行业应用的扩大,支付使用频次和ARPU 也得以快速提升。
图3:支付注册用户增长与领域分布分析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艾瑞咨询
二、后牌照时代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策略分析
全国性支付和区域性支付公司数量超过300多家,但真正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都具有下述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自身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支付业务和用户(自营),择机切入为其他商户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第二,坚持围绕账户支付创新服务。正是由于这两个策略的匹配使用,才使得支付业务依托于银行但不依赖于银行,发展了自身业务并吸引了银行更大力度的支持。后支付牌照时代,第三方支付发展的主体策略如下:
1、“账户”:将以账户为基础的信用担保支付从面向个人交易向面向企业交易发挥到极致。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信用担保支付机制巧妙地约束了交易双方的行为,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随着交易记录的不断积累以及信用评估机制持续完善,逐渐过渡到面向B2B提供支付服务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增值服务。从而,将支付业务从过去的技术平台服务、交易结算服务,逐步拓展到短期金融增值服务。这个方向走的越深入,客户的粘性就越高,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理解力就越深刻,整体竞争力就越强。
2、“创新”:将支付创新与差异化服务作为新行业、新应用突破口并带动商业模式的升级。第三方支付服务应继续发挥发挥资金归集、分账结算、银行卡收单、代收代付、国际结算、交易监控、数据支持等多个业务层级等方面的创新优势,在向航空、旅游、彩票、网游、基金、保险、物流等高频度和大额度交易领域继续深入的同时,向传统领域如大型商场卖场、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教育培训市场、医院收费消费、交通罚款、五险一金等市场迈进。
3、“银行”:将与银行的合作作为支付业务发展的长期战略与生命线。银行过去在支持第三方支付交易双方实现资金实质性转移的过程中,推动了自身结算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意识到第三方支付已经业务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银行服务领域,构成了业务与客户争夺的威胁。这是因为:按照法律规定第三方支付尽管不能拥有实体银行账户并提供存贷汇服务,但其虚拟账户的储值支付功能实际上起到了截留银行存款作用;类银行功能的虚拟账户结算服务实质上起到了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分流和替代;依托该账户结算体系为行业客户提供的大额收付、多层分账结算、批量转账付款等结算服务以及为个人提供的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代收代付、在线缴费等服务,也形成了对银行电子银行端业务的冲击;面向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服务,则触动了银行的信贷业务。为了确保在银行的支持下求得支付平台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切实坚守在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方面与银行合作的底线,与银行开展关联账户支付、无卡信用支付、备付金存管、企业客户融资及信用评估等合作,合理均衡双方的竞合关系。
4、“区域”:将支付平台与区域电子商务发展和可信交易充分结合。区域电子商务及公共服务是支付平台与城市一卡通/市民卡交叉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完善信用体系,匹配物流供应,持续推进面向企业与个人的POS交易和各类增值业务的必然选择之一。只有将业务充分贴近线下商户与消费者,才能为OTO(Online to Offline)电子商务提供适时结算服务,将客户粘性转化为更好的增值服务模式与机会。
5、“移动”:切实关注并适时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电信、联通运营商以及中国银联在一些城市推动的移动支付业务试点,点燃了全国移动支付的序幕。移动支付领域内的远程支付相对于近场支付涉及的产业链环节比较简单,适合第三方支付领域快速切入;而近场支付一般覆盖区域电信运营商、区域电子商务、交通、金融、社保、电子消费、身份识别等领域,支付服务涉及运营商与区域银行的合作,三方在信号频率、数据安全标准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规范。移动支付在空中圈存、落地小额支付、OTO账户对接支付方面有绝对优势(如下图),使得第三方支付服务过去基于银行的服务创新,逐渐由于加入运营商而变得更加灵活。
图4:移动支付空中圈存及支付架构
6、“模式”: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一方面,支付平台在提供支付交易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向客户提供自动提现、订单查询、退款支付、订单/发货信息同步、自动对账、广告营销等数据服务,这些服务有可能是进入特定行业的新的收益模式;另一方面,支付平台需要把握“云计算”趋势,对接各种云服务平台(如苹果应用商店),实现支付模式的新发展.
三、后牌照时代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的挑战
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和挑战。包括:
第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区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拓展,会受到国有体制下三大运营商、电子银行业务及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一卡通/市民卡等主体的独立发展与合作发展的制约。这些领域错综复杂的合作与非市场运作因素,客观上也会造成支付基础设施的浪费性投入和消费者体验的有苦难言。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突破这些领域,获得当地政府的充分支持,切实推动区域电子商务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
第二、随着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大、增值业务的复杂化、并发压力加大、以及用户信息的爆炸,有可能出现系统平台瘫痪错乱、用户隐私泄露或非法使用、备付金存管超负荷等状况。支付公司需要按照ITLE标准稳定地运维平台,做好业务配置、测试、变更、发布等流程管理与服务。
第三、中小银行有可能参股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参股中小银行或者其他深入合作模式,从而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结算政策、备付金存管、基于账户业务拓展、客户共享等方面,充分“借用”银行牌照而彻底打开发展制约。
第四、运营商持股中小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而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移动支付和金融支付方面获得更大竞争优势。这个方面典型案例是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但银联以其特殊身份从中国移动手中赢取了13.56MHz的近场支付标准。长远来看,该领域的巨大支付服务机会不应为银联一家所有。
第五、支付平台的商业模式需要持续革新,只有逐步实现持续盈利,才有可能为商户提供技术稳定、服务创新、信用可靠的服务。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