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徐占海:金融IT“不出错”是头号追求
摘要从事银行的信息科技工作,就是追求严谨和完美,容不得一分一厘的差错。...
Q:10年来,这个城市、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请您谈谈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您怎样评价这个变化?
A:10年前,外出旅游或回家探亲,往往携带大量现金。那时候,国内很多地方,包括一些中等城市,很多场合不能用信用卡消费。现在,大多数县城的饭店、宾馆,都可以不用现金结账了。需要用现金的话,找取款机(ATM)也很方便。至于日常生活中,购物、付水电煤、汽车加油,都可以刷卡。我自己每个月的支出中,现金消费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这体现了我们国家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进步。
Q:您在为过去10年的工作成绩、事业发展欣慰时,还有怎样的一点遗憾?
A:我在上海学习、工作了20多年,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就是还没有学会讲上海话。我很喜欢看钱乃荣教授关于上海话的文章,也喜欢听、能听懂“滑稽戏”和“海派清口”,但就是不会说,成了“哑巴沪语”。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家人的一个心愿?
A:再过10年,女儿正好考大学。我希望这10年中她的压力不像现在的中小学生这么大。
口述人:徐占海,工行上海市分行信息科技部技术管理科主管,41岁,10年来一直从事银行信息技术研发
从事银行的信息科技工作,就是追求严谨和完美,容不得一分一厘的差错。新的金融技术不断应用到银行的服务中,客户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之前,技术人员就要像清道夫一样走在前面,发现并解决它们。
爱看上海老照片
我现在很爱看上海20多年前的老照片,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大了。回想起1989年夏天,我考入同济大学计算机系,从河北唐山坐了24小时的火车来到上海。在上海西站下了车,有点失望:这不像想象中的大上海啊。灰色的站台,灰色的水泥地,第一印象中上海的色彩是灰色的。亲戚家住浦东乳山新村,工作单位在一条叫“烂泥渡路”的地方,家里没电话,外地来客人靠拍电报通知去火车站接人。那时浦东还没有开发开放,几乎没有高楼,过江主要靠轮渡。
印象中,上海从1992年以后成为一个大工地。我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1997年进入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工作。
老法师教第一课
过去的10年,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一个个金融创新从“新面孔”变成“熟面孔”,上海市民理财生活已渐渐离不开它们,作为金融IT设计者中的一份子,我感到很自豪。
工行95588电话银行的正式对外服务是一件大事,也让我这个新人从老法师身上学到了很多银行服务的理念。在电话银行的开发过程中,业务部门的老法师给我的印象是两个字:细腻。怎样设计更贴近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结构怎样安排可以减少客户在电话银行里“绕弯路”?怎样增加电话银行的安全系数?老法师在细节上,想得很多很细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2012年CIO关注技术之“最”
下一篇:中国CIO更考关注业务而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