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触摸中国金融IT未来
摘要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是对于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究竟什么才是未来金融?以IT技术作为自己的“武器”,为中国的消费金融、零售金融服务,让消费成为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最主要的因素等观点都成为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
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是对于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究竟什么才是未来金融?以IT技术作为自己的“武器”,为中国的消费金融、零售金融服务,让消费成为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最主要的因素等观点都成为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金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撬动经济增长的重任,而不仅仅是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开放过程。金融改革成功的前提是对于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究竟什么才是未来金融?
IT技术渗透
互联网正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银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对零售金融的影响将超过任何一个部门,一直以来招商银行都走在零售金融的前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更是在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上大胆预测: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转型提出挑战,如果有了搜索引擎、云计算、征信体制等互联网功能,移动金融会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这些变革。
在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面临改革的重大转折时期,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依赖利差和垄断红利,集中于大客户和地方政府关系户的经营模式将面临挑战。马蔚华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将借助中国经济转型,以IT技术作为自己的“武器”,为中国的消费金融、零售金融服务,让消费成为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最主要的因素。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也认为中国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从粗放型、规模式的发展转向精致化、差异化、IT方向和零售银行。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到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突破2000亿元。目前已经有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联合手机制造商或者移动运营商试水移动支付领域,推出类似“手机钱包”的服务。央行副行长李东荣近日撰文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终端等的不断普及完善,移动支付将逐渐成为金融创新的热点。
除了移动支付,零售贷款也将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以人人贷为代表的互联网贷款模式将颠覆以银行为主导的贷款模式,从而将脱媒化趋势从机构延伸到个人,而从马化腾、马云、马明哲三驾马车联盟涉足互联网新金融便可以看出,未来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
除了银行业,资本市场上IT技术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频交易就是一个典型。所谓高频交易是指从那些人们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比如,某种证券买入价和卖出价差价的微小变化,或者某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微小价差。这种交易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有些交易机构将自己的“服务器群组”安置到了离交易所计算机很近的地方,以缩短交易指令通过光缆以光速旅行的距离。证明IT技术对于资本市场重要性的一个反例则是纳斯达克在Facebook上市过程中的技术错误导致了投资者损失惨重。
全能化与专业化并存
半个世纪以来,华尔街与美国政府对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但金融机构对于混业经营的冲动却没有停止过,国内也是如此。尽管受到分业监管的限制,但金融集团化的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平安、光大、中信等集团化公司逐渐集齐金融牌照,而产业资本的集团化也风头正劲。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杰夫·艾尔文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未来银行的服务内容可能包括股市融资、并购融资、信贷、理财等多项内容。目前中国已有18家银行拥有投行业务,短短五年内,中国银行业在亚太区投行业务的占比从4%增长到了17%。
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韦一励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述混业经营对于银行渡过危机的重要性。他表示,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全面服务的多元化业务模式至关重要,能够帮助银行业有效控制风险,渡过危机。韦一励认为,要允许中国的商业银行进入一些其他非传统的银行业务领域,取得不同的收入来源,这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全球的扩张、金融的创新、信息技术的进步,都会使中国逐渐发展出中国式全能银行的模式。
对于全能银行将会引发危机的担忧,韦一励认为,从2007年开始,任何危机都没有展示出全能银行的弱点。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模式被证明能够降低银行破产的概率,或者是说一个银行机构破产的成本。
然而,政府是否能够应对全能化对于监管的挑战呢?埃森哲亚太区金融业董事总经理Sushil Saluja建议,中国需要统一金融业监管,从而避免一些规则或者行政管理的冲突。“分业监管使得我们不能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健康的管控,也导致了很多寻租行为。统一监管可以提高整个金融行业的透明度和一致性。”
在《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健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在重大政策与法规问题上的协调机制也显得愈加重要。包括完善金融稳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细化金融机构分类标准,统一监管政策,减少监管套利,弥补监管真空。强化对综合经营和新产品、新业务的监管协作,探索对金融产品的功能监管,严格把握高关联、高复杂程度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等。
与全能化相对应的另一种趋势专业化也开始在金融业中出现,在银行业尤其体现明显。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认为,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压力面前,中国银行业将加快转型,进而出现分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的竞争机制不一样,内部定价机制不一样,所以一定会迫使这些银行转型。另外,金融机构的创新和跨国经营的步伐也会促使中国银行业形成各自的经营特色。”同样,在保险业方面,监管机构也力推健康险、农业险等专业保险机构的发展,在当前保险牌照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监管层对于专业保险牌照的发放却相对宽容。
Sushil Saluja指出,在过去20多年,西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越来越注重细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客户,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一些领先的金融机构希望从品牌、服务模式等等方面实现差异化。”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来袭 新金融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