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互联网逆袭:自金融颠覆银行
摘要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在“支付”正面战场的交锋中完败。“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三方支付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感慨:“今后互联网会给银行带来更大冲击,银行的许多传统业务可能不会存在了。”...
像北极冰川一样,坚硬的银行领地正在被互联网这团热气消融。
“光棍节”当天,支付宝让所有的银行紧张起来了。11月11日,天猫加淘宝销售额达到191亿元,超过1亿笔订单完成支付。其中,支付宝快捷支付交易笔数占到所有交易的45.8%,支付宝提前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占31%,而传统网银支付,所有银行渠道相加只占到23.2%。
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在“支付”正面战场的交锋中完败。“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三方支付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非常感慨:“今后互联网会给银行带来更大冲击,银行的许多传统业务可能不会存在了。”
如果有一天,银行现有主营业务全部免费或收入低得可怜,那么银行如何生存呢?不幸的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正在走向这个边缘。
如同当年的电信业一样,数据业务超越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后,电信业被彻底改变了。与此类似,对于目前拥有111万亿元资产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数据业务全面超越金融业务也只是时间问题。从路径上来看,移动支付代替传统支付、人人贷代替传统存贷款、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互联网金融的这三个趋势中,前两项正在沿着数据的路线迅速瓜分商业银行。
谁是谁的工具
十多年前,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是从技术支持开始的。当时的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帮助银行把网点业务搬到网上。当时互联网还仅是金融行业扩大规模和范围的工具。
2001年,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以网关模式兴起,它的最大问题是门槛低,价值有限,简单地做网关软件而并不深入。到2005年,新支付企业包括易宝、支付宝、财付通等逐渐发展起来,呈现出一些新的模式。第三方支付开始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业务模式也更加多元化。
随着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的成熟,2007年前后,互联网与银行的结合从技术领域进入了金融业务领域。
当时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把银行原来的支付渠道范围扩展,支付效率提高,但支付本身并不赚钱,从交易中提取的低额手续费难以支持公司持续经营。这也是当初银行不太重视的原因所在。支付本身不赚钱,但它的副产品信息和数据却像“金矿”一样越积淀越有价值。
2011年5月,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下发牌照。根据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央行将其正式纳入监管体系。正是央行的开放态度使得第三方支付进入了规范化领域,这也成为互联网公司冲击银行支付业务的基石。
“有了牌照,开放了新的领域,虽然叫非金融支付清算机构,但本质上讲支付结算就是一个准金融业务。”在企业发展的第十个年头,易宝支付CEO唐彬觉得公司的前景终于豁然开朗了。此后的2012年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最重要的一年。
互联网公司准金融的属性开始发酵。2012年9月18日,腾讯宣布打通旗下财付通与移动产品微信的应用通道,这意味着2亿微信用户可通过扫描商户二维码的方式付款,并享受折扣优惠。未来两者的合作将实现微信用户之间的转账。
11月19日,财付通宣布和美国运通合作,推出新的支付代购平台,使得国内的用户能够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购买到美国产品。
在数据支撑下,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主角角色被逐渐替代。“第三方支付给金融的开放和创新带来一股新力量,未来我认为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突破。”唐彬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互联网逆袭:自金融颠覆银行
下一篇:平安银行:用互联网技术改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