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城商行:“向后转”还是“向前冲”?

2013-01-10 14:00:24作者:来源:

摘要城商行在发展路径上必然会走向分化,一部分依托本地区超强的经济实力和自身的科学发展,一部分则不得不长期回归本土,走精耕细作经营模式,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地区竞争优势。...

  城商行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明星银行。但是,5年来,城商行始终遭受到股市的冷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商行的异地扩张盲目效仿国有、股份制大型银行,并暴露出缺乏独特竞争优势及体质虚弱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人为地限制和干预城商行发展,扼杀城商行的活力,而应加强监管,把发展之路的选择权交给城商行自己。 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先后登陆A股市场,预示着城商行将走出狭窄空间,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此后,受到极大激励的城商行跑马圈地,快速成长,大有在各个方面与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掰手腕、决高下之势。但5年过去,尽管多家城商行锲而不舍地反复冲击,股市的大门却再也没有为它们打开。

  种种迹象表明,短期内,城商行已很难看到成功上市的希望。为此,一些城商行(如重庆银行、上海银行)不得不把预期的上市时间向后推迟。一时间,城商行在股市上的冷遇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快跑的城商行何去何从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城商行的“青春期叛逆”

  大多数城商行的前身是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在风险控制、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信用社都与现代银行的要求相去甚远,把城信社转变成城商行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事实证明,从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诞生之日起,尽管历时17年之久,从中也走出了像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汉口银行等杰出代表,但更多的城商行也只是到了近几年才完成升级改制。在各项指标上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相比,这个群体的差距显著,可以说仍处在一个成长的青春期。

  城商行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差距,不仅是在资本金、网点布局、技术手段等硬件上,还在软件上。即使是在全国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武汉、南京、郑州),城商行对金融业高级人才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使得城商行的金融创新之路,缺乏足够的后劲。而任何金融创新一旦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其创新的边际效应将会大打折扣,资本金相对薄弱的城商行很难承受创新的沉没成本和不可预期的风险损失。

  200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银行业迎来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城商行乘风破浪,一边转型,一边快跑,整体态势一片大好,但过于舒适的环境也使得城商行迷失自我。不自觉中,城商行尽管抓住了时机和市场,但并没有借此练就扎实的内功。相反,在经营模式和目标客户等方面与大型银行逐渐趋同,没有形成独特的成熟气质。

  一些靠着地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商行已经不满足于被限制在辖区内发展,萌生出跨地域经营、建设全国性银行的雄心,这是对既有体制束缚的叛逆,更是渴望成长的“青春期冲动”。2009年和2010年,是城商行在本地和异地建立分支机构,实现规模扩张最疯狂的两年,但这种扩张的路径很明显是在效仿国有、股份制银行。而失去本土资源的庇护,受制于软硬件上的短板,城商行的扩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利润。相反,即使像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城商行中的翘楚,也因为异地扩张承受了巨额亏损和经营风险。

  2011年4月份,监管部门不得不暂时叫停城商行的异地扩张。城商行的异地扩张并没有为大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却使银监会和证监会逐渐看清楚其虚弱的体质,并逐步意识到如果不严加监管,这种“青春期的叛逆”很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

  没有资本就没有出路

  整体上看,城商行的扩张是一种外向型的扩张,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资本。上市无疑是大规模、低成本融资的便捷之路,但证监会正是因为看到这种扩张的粗放性和盲目性,对其前景产生了极大忧虑,因而才迟迟不愿为嗷嗷待哺的城商行敞开大门。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