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王永红:论银行IT发展与创新
摘要纵观银行信息化进程,其技术架构(包括需求、应用、数据、硬件架构等)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随着银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银行的业务处理、内部管理、经营决策逐步构建于信息技术架构之上,进而发展成为“信息化银行”。纵观银行信息化进程,其技术架构(包括需求、应用、数据、硬件架构等)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为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监管政策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发挥了保障和支撑的作用,表现出随需而变的特性。二是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发挥了促进和引领作用,具有因势而变的特性。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作为银行持续发展引擎的信息化未来2~3年将会持续发展与创新。
一、银行业发展改革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指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利率以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意味着宏观调控部门的管理模式、银行经营环境和盈利模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迫使银行加大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力度。
1.提升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水平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人民银行需要稳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应积极发挥信息化的量化管理、辅助决策作用,增强政策的预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二代支付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点接入”(提高商业银行交易效率,降低接入成本)和“一点清算”(商业银行通过一个清算账户统筹使用和管理全行的清算资金)服务。为进一步提高交易和结算服务水平,人民银行还将建设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2)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构建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全国一本账”,及时准确反映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3)金融业综合统计系统。基于社会融资总量等理念,采集、处理金融统计信息,包括逐笔贷款的利率数据,掌握全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决策信息化。
(4)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采集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业务中的人民币流动数据,及时、有效监测人民币跨境流动情况。
2.核心业务系统支撑银行发展转型
核心业务系统是银行运营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最近10年来,各银行在数据大集中过程中,推行以客户为中心、全行一本账、渠道整合、流程再造、网点转型、IT治理,逐步实现具有本行特色的技术架构。着眼未来,核心业务系统应适应集约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继续支持银行的管理变革、金融创新和发展转型,促进银行“规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1)引入制造业的精益管理机制再造流程。适度整合应用系统,实现前、中、后台分离,简化前台操作,实现中台集中控制和后台集中运营,达到快速实现业务需求和降低银行运营成本的目标。
(2)建立健全客户评价体系和产品定价体系,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开发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模式的特色银行产品,为个人及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富管理服务,提高银行在客户心中的“辨识度”。
(3)满足多时区、多语言、多币种及国外监管规则的需求,实现全球客户的评价、授信和风险控制,支持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推进全球化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要根据新资本监管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的分析利用,以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