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医疗 >
北大医院马靖翔:步伐稳健的技术型CIO
2013-05-29 10:50:48作者:程彦博来源:
摘要熟悉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都知道,医院的信息系统复杂多样,专业性强。特别是在大型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三级医院,既有核心的HIS(医院信息系统),和医技相关的LIS(临床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系统),还可能有与运营相关的物流管理、设备管理等各类信息系统。...
其实,2015年北大医院建院百年时,也将是马靖翔在北大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20年的时候。马靖翔1995年进入北大医院计算机中心,在信息化领域一干就是18年。
熟悉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都知道,医院的信息系统复杂多样,专业性强。特别是在大型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三级医院,既有核心的HIS(医院信息系统),和医技相关的LIS(临床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系统),还可能有与运营相关的物流管理、设备管理等各类信息系统。
与IT打了20多年交道的马靖翔,对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开发以及运维,有着自己的理解。
业务连续性最重要
“如果医院的IT系统中断几分钟,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医院的信息化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业务的连续性。”马靖翔告诉记者,北大医院的计算机中心有16个人,而北大医院有门诊部、第一住院部、第二住院部、第三住院部、男科中心五个院区,“我们的运维压力是很大的,有些维护业务进行了外包”。
北大医院计算机中心分为软件组、硬件组、系统组、测试组,承担着全院所有和IT相关的管理协调工作和技术工作。尽管有运维、测试、开发以及管理协调等各种工作要做,但在马靖翔的头脑中,有一根弦是从来不放松的,那就是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
医院没有银行的雄厚财力,但医院的IT系统和数据关乎病人的身体状况乃至生命安全,相形之下这些要比银行中的用户财务数据更为重要。一旦出现宕机、业务中断甚至数据丢失等情况,后果不堪设想。马靖翔对记者坦言:“如何确保业务的连续性,是我们感觉压力最大的事情。”
马靖翔介绍,北大医院的HIS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从最初的DOS版几经升级,现在已经成为医院最为核心的业务系统。“HIS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了,出于保持业务连续性方面的考虑,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轻易的更换。”马靖翔告诉记者,“在目前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如果将核心系统进行更换,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系统的稳定性、与各个应用系统的驳接,还有需要对全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所以我们在核心系统更换的问题上,一直持慎重的态度。”
IT成为神经中枢
尽管马靖翔选择了以稳健的姿态面对核心系统的升级换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听之任之。“对医院来说,信息化越来越重要。很多年以前,医院中的信息化只是一个辅助角色,随着IT的普及和业务系统的增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了医院的神经中枢。”马靖翔向记者解释,“如果某个科室出了问题,对于整个医院来说,只是局部的问题,而如果是我们计算机中心出了问题,系统瘫痪了,全院的核心业务就都得停止。”
既然IT变成了神经中枢,它的通畅就格外重要。为了让中枢的神经传导更为顺畅,马靖翔正在酝酿一场手术。北大医院有七八十个应用系统,包括内窥镜系统、介入血管系统等在内的一些管理系统只是在某个科室内部使用。如何让这些系统进行有效的交互,使这些实际上的信息孤岛连通到整个医院的IT平台上来,是摆在包括马靖翔在内的很多医院CIO面前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医院不能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本质上就是因为信息系统孤岛的问题,信息系统没有完全打通。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很好地对接,所以只能让病人多次排队,拿着单据到处跑。”马靖翔透露,将各个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是今年北大医院计算机中心的重点工作。
“集成平台是一个趋势,它不仅让信息系统更为有效地整合,还可以作为医院之间数据互联互通的桥梁。”马靖翔告诉记者,出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考虑,医院的内网都是物理隔离的,按照原卫生部的规划,未来各个医院的数据要实现互联互通,通过集成平台和网闸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