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医疗 >

智慧养老 老有所依

2015-11-25 16:10:50作者:洪蕾来源:

摘要如何切实把握养老服务信息化总需求,解决慢病管理、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关系,提升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正是2015全国养老服务业信息化大会求解的核心命题。...

  躺在保健床上,血糖、血压、心率等多项身体指标会被立即收集并发送至医疗云数据中心,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处理后,手机端会收到身体状况信息。若身体指标欠佳,会有私人保健医生主动联系并告知健康管理注意事项……如此系统性的居家健康医疗服务将彻底颠覆传统健康体检模式,成为未来养老健康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体系中的关键领域,养老产业面临服务项目单一,缺乏专业、细致及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等问题。为促进养老服务智慧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养老产业新模式、引领养老发展新方向,强化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如何切实把握养老服务信息化总需求,解决慢病管理、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关系,提升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正是2015全国养老服务业信息化大会求解的核心命题。

  养老产业需顶层设计

  养老产业服务是内核,信息化是工具。当前养老服务信息化有三大模式:一是高效整合线上营销、支付服务,高效分配线下专业多元化资源的养老服务O2O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由年轻人支付老人护理费用的亲情互助平台模式;三是专业护理与移动医疗相结合,高效高质的医养结合模式。

  “发展养老服务信息化,要避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现象。”全国老龄办华龄中心华龄健康365办公室主任沈林在发言中指出,养老信息化需要顶层设计,基层落地,必须协同一致,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思维方式,通过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服务企业,以信息化手段集中全国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最终辐射至老人家中。

  “依托IT技术构建的华龄健康365一库一平台,正在为构建养老健康服务生态圈而努力。”沈林表示,一库旨在建立全国老年动态电子健康信息数据库,一个平台是指建设全国养老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对老年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动态长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拥有私人慢病管理专家;对医生而言,每位医生都有专属的移动健康服务平台与服务工具,相当于每个医生都是“院长”,可服务老年群体。“我们奉行专属、互联、分享服务宗旨,希望在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医院、医生、政府间搭建一个互联互通、以服务和社交为基础的平台,实现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互联共享。”沈林表示。

  云平台为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区域互联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成为实现远程医疗的核心载体。“目前,我们协同远程医学平台解决方案已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成熟应用。云的方式有助于快速形成全国性会诊集群,并可在传统专网会诊室基础上做叠加,增加应诊方部署。未来,我们还将考虑通过健康云电视的方式来实现平台会诊,并将其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上海鑫方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华表示。

  实现区域医疗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医养结合模式创新,云应用已经触及并改变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蓝本。

  集成数据与服务

  “在服务好老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延伸数据应用可产生更大效益。”沈林以山东省东营市社区养老服务为例谈到,养老服务信息化的目的是能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通过个体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面向老人的健康管理,减少老人非必要性就诊,推进分级诊疗。

  除个体数据服务外,通过对区域老年群体健康信息及健康服务的数据挖掘,能够为政府调配医疗资源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为保险公司推出更专业化的保险产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无论是老人健康档案信息,还是电子病历信息,医疗数据要真正可用,规范、采集的难度较大。

  “医疗数据标准化,意味着在一个地区要实行统一版本,即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ICD-10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应用。”厦门市卫计委副主任孙卫指出,“目前国内ICD-10汉化版有两个。区域医疗互联互通首先要明确同一版本,其次各医院对IDC-10进行扩展时也要采取统一标准,确保信息可以共享,这是区域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前提。”

  “数据采集也很关键。”以厦门为例,来自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及其他健康相关机构三个渠道的医疗卫生系统数据将以科学、规范、标准化的形式计入厦门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但这份健康档案并非健康大数据,加上延伸到健康领域之外的消费、生活、出行、社交等行为数据,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健康大数据。”孙卫说,“区域大数据的采集就像一棵大树,从根系采集,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包容性、广泛性,还要支持异构系统,还要在数据的粒度和广度间做出平衡。我们采集数据的颗粒越细就限制我们的广度,广了以后可能就做不到那么细。”

  养老服务亟待指标量化

  患者做抽血化验等检查,可在社区医疗机构抽血,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把标本送到医院化验室,医院再通过电脑把化验报告传回社区,这样患者不出社区就能拿到化验单。通过厦门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老年人在社区可看病就诊,而且慢性病患者在全市就诊情况可跟踪管理,为养老机构展开更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可能。

  “但养老医疗服务的评价体系目前仍未形成,这是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第一问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袁克虹教授指出,“这种评价必须是能够打破既有利益链,能够公正公平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目前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尤其线上服务方面尚无统一标准。“改进养老机构服务框架、服务水平,建立服务标准,是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袁克虹表示。

  此外,养老服务线上支付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与养老保险更好地融合对接,这也有赖于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合力推进解决。

  我国正处人口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疾病经济负担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局面,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形成解决养老问题的顶层思路,也需要政府、机构、企业以信息化为支点,共同整合资源、协作创新。

  相关链接

  地产、医护和智能是发展养老产业的三条腿,发达国家养老模式是建立在“先富后老”的基础上,服务资源整合、人才队伍培养都相对成熟。而我国养老则面临“未备先老”,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养老护理人员紧缺。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实现养老服务专业化、科学化,能够不断缩小中国养老产业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