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制造业如何从危机走向转机
摘要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当前形势下保持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今年下半年特别是近两个月以来,船舶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趋紧……...
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当前形势下保持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今年下半年特别是近两个月以来,船舶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趋紧……世界新船订造需求下降,造船市场下行趋势逐渐形成。近年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已形成庞大的造船能力,订船需求大幅下滑将引发全球性的造船能力过剩,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新船订单的承接和手持订单的交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那么,船舶工业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浪潮集团军工(装备)事业部总经理刘家斌近期特地前往北方和南方的船舶工业基地考察了一圈,亲眼目睹了大量中小造船厂的窘迫处境:一些中小船舶制造企业是在全球经济增长虚高的情况下纷纷盲目上马,而一旦面临经济衰退,受到的冲击就比较显著。
通常,中小企业在接受船东的生产订单时,并没有这个行业的长期积累。他们依靠船东的首付款进行厂房建设,等船东的钱陆续到账再逐步跟进后续的工作。但是这种“外延拉动型”的发展,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困难,船东的需求被迫调低,订单纷纷取消,首付款还要收回,中小造船厂的处境雪上加霜。
遇到困境的何止造船业?据报道,曾经以每年高达60%的速度增长的中国钢铁出口目前也已出现了下降。中国家用电器和机械设备出口增速的下降减少了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而中国房价的大幅下降又导致建筑活动萎缩,同样抑制了钢铁的市场需求。中国钢铁工业目前正在遭受至少是十年来最为剧烈而深重的行业低迷。中国10月份的钢产量下降了17%。
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据新华社报道,10月28日至11月1日,国家有关领导人分别调查了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而调研的重点便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则于10月28日至31日期间,调研了广州、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并于随后派出了专门的就业调研小组,再赴广东。
制造业告急!
伴随着今年寒冬到来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断波及到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脱干系。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直接的负效应。
从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至今两个月,这场危机好像SARS病毒一般迅速蔓延,且愈演愈烈。11月22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称,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一场旷日持久的“保卫战”开始在实体经济中拉开。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也面临着三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世界是平的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造;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制造业是工业中的重要成员。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占有中心地位。它与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同属工业范畴,而制造业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
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艘巨轮,其生产加工都属于制造业的范畴。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涵盖了31个行业。
制造业企业是工业产品的生产者。制造业企业的基本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用户所需的工业产品;同时要求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以期取得必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造业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成为制造业循环链条的起点。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同时也是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起点。在之前的29年中,中国制造业效仿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在军工制造业上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制造方面,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仍旧无法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供不应求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当时人们手中的粮票、肉票、布票等各种指定的购买凭证。即使如此,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小,原因在于产品种类的匮乏。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将封闭已久的国门打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原本匮乏的市场变得丰富起来,这也使国人告别了凭票购物的时代。在这样的市场激励下,中国制造业开始活跃起来。一批国产品牌在这一时期成长了起来。
制造业产品的发展速度仍旧不及消费者需求的增速。国营企业和军工企业作为当时制造业企业的绝对主体,仍旧不能满足消费者旺盛的购买欲望。民营制造业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迅猛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国外制造业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并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引入到中国。CAD和财务软件在制造业普及开来,就此拉开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序幕。
进入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制造业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加入WTO后的一系列政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开放和宽松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涌入中国,把“中国制造”推向了全球市场。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市场优势,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这也培育了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企业。
2003年之后,中国制造业整体产业链获得了一次重塑和发展的机会。这得益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贸易的积累。之所以说是整体产业链的发展,是因为这次的发展从汽车制造业、电子和通信产品制造业、造船业等制造业为起点,带动了重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刺激了原材料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企业在这段时间内也进行了重新洗牌,民营制造业企业一改最初小作坊似的运作模式,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了国门,借助收购、并购的方式融入到了全球市场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信息化应用程度成为了衡量制造业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制造业企业更是将信息化应用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
三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稚嫩走向成熟,中国制造业增速已经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制造业增加值1095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国。中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工厂”。
世界是平的,我们在这个平的世界得到了自己的那一块奶酪。
不过这块奶酪渐渐的变了味。
远虑下的近忧
在“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坏消息”传出。凭借价格优势赢得欧美市场的中国产品,频繁招致反倾销制裁;中国出口产品由于质量、产品成分不符合西方国家的法规,而被大量召回;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企业对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严重破坏;部分制造业企业在扩张中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利润下滑的现象……种种迹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是否我们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定位存在误区,是否我们对于中国制造业前景的乐观是盲目的?
其实,制造业的危机早在若干年前已经初现端倪。
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在今年4月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制造业在大部分行业还处于行业的低端,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在国际水平中处于低端,所以说我们尽管产业很大,但是利润不高,竞争力不强,所以大而不强是一个突出问题。”
素来以直言著称的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今年9月出版了《产业链阴谋》。在这本书中,郎咸平大声疾呼:“我们被定位在价值最低的制造业环节,而这个环节的特征就是耗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动力。”郎咸平的论断,其实也是多年来党和政府、有关专家一直担心的事情:大部分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仍然凭借着落后的管理方式,利用简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满足于越来越难维持的一点点蝇头小利,生活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
如果我们顺着杨学山副部长和郎咸平教授的思路走下去,就不难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制造业的困境,从外因上看是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从内因上看,先天不足酿成了悲剧,因此衰退的到来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这场危机一定会来,早来比晚来还要好一点,因为我们可以从早来的危机中警醒,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冷静回顾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历史,重新梳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历程,问题慢慢的浮现出来。在中国制造业庞大规模的背后,潜藏着诸多隐患。而在诸多隐患中,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又成为重中之重。
供应链难题
供应链问题被提出来,和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制造业企业,在其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从原材料的采购,直到交付给客户成品的,一整条的闭环链条。在这个链条中,从计划、采购,一直到生产和交付,每一个环节都密切相关,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创造价值。
在制造业管理水平相对处于粗放阶段的时候,企业只要大幅度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控制好劳动力成本,就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的利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都很低,也就给粗放型管理提供了土壤。企业满足于过度榨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对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相对就不是那么迫切,大多数中国落后的制造业企业其实就处于这种状态。
落后的粗放型管理,虽然在经济泡沫中也快速增长,可惜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极度浪费的基础之上。绝对的利润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利润率却不断下降。伴随着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提升,粗放型管理越来越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大多数企业开始把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通过完整的、有计划的生产制造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管控资金利用、加强质量控制,进而全面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整合供应链的真正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郎咸平曾给中国制造业开出两剂药方:整合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ISC)和整合生产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IPD)。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两点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目前摆脱困境的出路。
“今天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整合供应链依然是一项重要工作。”南京熊猫电子集团信息中心副主任任刚告诉本刊记者,“企业竞争,集中在供应链管理。”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咨询经理何畏告诉本刊记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会关注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然后开始关注物流,最后是整条供应链。何畏解释,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包括计划、采购、生产和交付等各个环节。而供应链管理关注的不是某个具体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而是端到端的集成的KPI。
说起整合供应链就不能不提到六西格玛。1995年,杰克.韦尔奇开始在通用电气公司推行六西格玛管理,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三年的节约成本收益分别为3亿美元、7.5亿美元和15亿美元。利润率从1995年的13.6%提高到1998年的16.7%。
六西格玛是一种管理思想和一整套精细化的管理方法。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定量化管理,企业可以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也能够摆脱单纯依靠某一个环节的优势获取利润的不利状况。
包括郎咸平在内的专家指出:深究供应链管理落后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制造业忽视原始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价格优势,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二是中国制造业仍旧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以经验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依据,对于企业生产运行的各环节缺乏可控性,抗风险能力差。
在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下,凭借差异化创新赢得市场,是保持企业生命力最有效手段。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不仅涉及产品的创新,还包括了后续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包括了整条供应链的管理。
总览全球制造业,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能力的维持。无论是蓝色巨人IBM,还是民族品牌华为,都是凭借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赢得基业长青的。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对于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必须以创新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外和谐,获得长远发展。
创新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创新之路,有信息化会更好走兮!
信息化领路
针对制造业企业的自身缺陷,杨学山副部长强调了制造业信息化的三个重点:一是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重在把握规律,讲求实效;三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要高度重视时代的特征。
任刚告诉记者,信息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四个方面则涵盖了企业的主要资源:第一是资金流,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管控好资金;第二是信息流,信息化搭建企业内部顺畅的信息平台;第三是物流,也就是帮助企业做好材料物资的管理;第四是流程,那就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尽管信息化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收效如何呢?任刚的回答是,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收效参差不齐。一些信息化水平领先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从上述四个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也有一些企业,所谓的信息化不过是做做样子,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效果。
任刚认为,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信息化本身,而在管理优化,也就是流程的优化。很多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并没有仔细分析和梳理本身的业务流程,当发现自身的管理流程存在不合理现象的时候,往往对现存的落后的流程妥协,这样最终会导致ERP项目的失败。
浪潮集团军工(装备)事业部总经理刘家斌指出,很多企业虽然对流程进行了优化,却也可能在ERP上线之后失败,追究起来原因还出在管理者身上。传统的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重制度、轻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虽然重新梳理流程,也建立了各项新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又打了折扣。
看看ERP失败之路,一个是开始的时候就向旧制度妥协,一个是建立了新制度又缺乏执行,根源在哪里?刘家斌认为,根源就在管理观念没有改变,管理者只是让信息化发挥辅助的作用。
记者曾经目睹一个中型石油化工企业,虽然也像模像样地实施了ERP,但是基本上和实施之前没有任何差别。这家公司的生产主任李强(化名)告诉记者,本来根据实施ERP之后的流程,只有原材料入库了才可以安排生产,而安排生产之后可以通知批发商来拉货。但是因为仓库管理员越权提前在验收之前就在系统中做了入库,结果安排生产、通知提货之后,发现入库的原材料不合格,组织了退货。这样造成了这家企业的生产线临时停产,也伤害了他们在批发商中的信誉。李强和记者说,因为管理上的漏洞,很多管理人员被授权可以对ERP数据进行随意地更改,导致了ERP系统没有可信度,当然也做不到严格的生产管理。
真正让信息化成效显著,刘家斌认为,落脚点就是让信息化融入管理流程中。要改变标准硬、执行软的情况。针对稳健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不同,刘家斌还提出稳健型企业要做到“老企业、新标准”,注重创新和改革,成长型企业则做到“新企业、老规范”,要保证业务走上正规,不出现很大的偏差。
不论是老企业还是新企业,突破了管理瓶颈的就是优秀的企业。
任刚和刘家斌都强调了信息化最重要的两个管理目标:第一是对公司财务的有效监控,第二是对供应链管理的全面支持。
信息化和管理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的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管理创新,就没有成功的信息化,没有信息化,也就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企业最核心的信息化建设—ERP实施的水平,也就代表了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永恒的主题:ERP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从MRP到ERP,中国制造业引进自动化管理已经近30年,ERP的总体应用水平还令人担忧。
管理专家、国家科技部863/CIMS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ERP专委会副主任金达仁认为:“从总体和纵向比较来看,我国企业ERP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从横向比较和发展眼光来看,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应用数量、应用时间、应用周期、应用集成、应用创新和应用绩效六个方面。”
五年前,金达仁提出“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管理”是ERP实施的主要障碍。目前,这一问题依然存在。
任刚说,问题的来源有二:其一是企业本身向旧的管理制度妥协,其二是SAP、Oracle等国外软件考虑国内企业具体问题的不足。
李强(化名)所在的公司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虽然SAP已经实施了几年,但是财务模块没有用起来。直到最近,财务部门还使用一套用友的财务软件,没有和ERP对接。因为每一次准备数据迁移,主管财务的副总就以各种借口反对和拒绝。财务两张皮,ERP当进销存软件用,而且进销存记录还不准确,李强(化名)对这一现状也无可奈何。
说起为什么财务两张皮,一个原因是原来财务制度有很多不符合现代企业管控的地方,另一个原因是和防伪税控的集成还有问题。
李强(化名)这家公司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IDC数据显示,预计2008年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将会增长18.3%,ERP作为我国企业应用软件的主力军,将会进一步占有市场。据统计,我国最大的500家企业只有不到50%安装了ERP系统,广大中小企业更是连5%都没有达到。这些数据还没有考虑大量像李强所在公司这种实施了ERP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金达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目前阶段,深化ERP的应用仍然是制造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深化ERP应用,在今天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刘家斌则向本刊记者强调,MRP II,也就是ERP中最核心的模块,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永恒的主题。企业实现ERP,一般也从MRP II入手。
大浪淘沙,刘家斌告诉记者,在船舶制造业整体面临危机的状态下,依然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顽强地存活下来,他们的信息化投入甚至有所增加。这从另一个角度也验证了信息化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助推作用是显著的。
只有深化ERP应用,通过ERP应用整合供应链,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打造中国制造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危机,也许还是转机。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推行精益生产为什么就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