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电子信息产业:抢占标准制高点
摘要有关嘉宾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演讲,阐述了标准化工作在经济、社会、产业、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现状和“十二五”规划情况。...
第四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2011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地方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以及产学研用的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有关嘉宾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演讲,阐述了标准化工作在经济、社会、产业、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现状和“十二五”规划情况。
采取六大举措推动标准化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周子学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而更体现在标准的角逐上。在技术专业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格局下,国际产业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标准的竞争,积极探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不但是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同时也具有积极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字家庭、平板显示、汽车电子、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伏、电子文档等领域一批重要的标准制定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研究所、协会、技术组织、骨干企业等在内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标准化工作队伍。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显著上升,中国的专家当选为ISO、IEC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且先后荣获国际标准化先进个人的称号。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产业格局深刻变化、贸易技术壁垒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我国电子信息标准化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做好以下6项工作。
一是在战略重点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带动,以产品应用为基础,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标准化能力和实力,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是在标准体系上,要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各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同时,要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快、技术融合程度高、绿色环保日趋严格、新的应用业态不断出现的特征,及时调整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始终保持标准化工作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衔接和协调。
三是在光电标准上,要加快核心自主标准的制定,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重点做好以物联网、云计算、基础软件、三网融合、YP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抢占制高点。加大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的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之间的融合和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是在标准制定上,要重视借鉴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使标准在符合国家利益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成为各方技术成果的载体。要通过规范制度、严格程序、广泛参与、公开公正等手段取得各方的共识,形成标准推动的合力,切实提升电子信息标准化工作的质量。
五是在资源的整合上,要充分发挥中电标协的社团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大胆探索、创新产业联盟和联盟标准等新型标准化工作模式,积极做好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政府和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务实高效地推动标准化工作。
六是在国际标准化上,要积极开展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跟踪掌握国际标准化发展的动态,做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组织协调,形成统一协调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支持国内骨干企业同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对重要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积极推动光伏、平板显示、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领域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加大我国自主标准的国外市场推广力度。
以全球视野完善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方向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商业应用,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的全新阶段。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技术支撑,电子信息领域的标准化不但是信息产业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数字家庭、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有害物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技术的自主创新,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标准化事业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标准的制修订明显加快,标准制定周期明显缩短。国际标准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了标准从过去的引进到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方案成为国际标准的技术方案。
标准化示范试点取得明显的成效,各类标准化示范试点的覆盖面不断拓展,建成了农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服务业重大工程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共计4000余个,有力地促进了标准的实施,促进和带动了产业发展。
标准化发展的基础和能力明显增强,制定发布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完善了标准质量管理和程序,进一步提高了标准制修订的公众性、透明度、有效性。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标准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标准化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十二五”时期,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标准化工作也更加重要,任重道远。我们将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切实加强部门、行业、地方的协调配合,发挥各行业在信息、技术、人才、管理标准实施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汇聚共识,整合资源,尊重和谐,共同推动标准化的发展。
二是坚持点面结合,完善标准体系。要巩固农业标准化基础,提升工业标准化水平,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同时要紧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
三是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兼顾国际国内的标准化工作。注重衔接配套,协调并进,并积极履行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应尽的义务。充分发挥常任理事会的作用,推动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为国际标准化工作多做工作,多作贡献,在重要和优势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推动我国产业、企业、产品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四是要加强系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标准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着力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优化标准制修订的全过程管理,强化标准实施和监督,提高标准的整体适用性和有效性,要突出抓好强制性标准的管理,强调强制性标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严肃性。要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以创新成果的应用提升标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标准化人才配合和制度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新兴和基础领域标准制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巡视员谢渡婴
“十二五”期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的重大变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融合,软件与硬件应用与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融合化的方向演进,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全球态势看,“十二五”时期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带来更多的机会。从国内市场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切都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和应用空间。
尽管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大企业,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创新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期待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依然缺乏。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须提升。
在标准方面,围绕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相关工作组正积极推进。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化管理工作,成立了有关专业委员会等软件标准化管理机构,具体领导和指导各个相关标准工作组开展工作。“十二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将更有针对性,更加成系统,重点解决产业各重点领域急需的标准需求。
在基础软件方面,重点推进桌面操作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移动互联环境下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制定,加快国产基础软件的推广。
加强研究搞好顶层设计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 韩俊
3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完成了近1万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对2.5万项5年以上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修订,基本扭转了多年来因部分行业管理弱化造成的行业标准滞后的局面。
当前,我们把标准化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做了调整,从解决标准化落后的阶段转入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阶段。
2012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如下:
做好标准化研究,做好标准的顶层设计工作。通过细分各行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对标准化实行分类指导。
成套成体系地开展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标准技术的职能作用。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要求,加强各领域标准工作的研究更新,按照轻重缓急成套成体系地开展标准工作。今后,对新上的标准项目必须研究细分行业领域的标准执行情况,对所上项目的标准情况了如指掌,否则这个标准很难立项。
做好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对标分析。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也要找方向,找我们进入国际标准的着力点,找他们的薄弱环节,找我们自己的长处,有目的地把我们的标准推向国际。
做好中国标准的国际化,积极推进我们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支持工业企业同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要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
不断优化和完善标准立项程序和标准经费的分配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从明年开始将按照“随时处理、定期下达”的滚动立项模式运转,要注意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结合。同时,一定要注意相关材料的报送,关注相关的文件,我们现在是成体系地制定标准,要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在经费方面,从明年起行业标准制定的平均经费定位会大幅度提高。
完善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赵波
“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我们要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支撑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继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推动重大产业布局的调整,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规模效应及配套水平。“十二五”期间要培养一批规模超5000亿元的企业。
创新是引领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同时要以应用驱动推动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重点发展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机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范围广、拉动力强的领域,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以融合发展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制造业向服务的延伸。加快推进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融合、制造业与应用业的融合,催生新的产品和新的业态,鼓励引导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引导并加快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重组。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及产业机遇,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关键核心领域,特别是面临产业热点问题的领域,解决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比如基础软件、高端芯片以及针对新兴领域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截至2011年12月1日,电子信息领域现行有效标准达4731项,其中国家标准1922项,电子行业标准2809项。要做好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形成产业链各环节、各类标准全面覆盖和配套的局面。
构建标准化工作公开、高效、资源共享的工作环境,优化标准化技术组织机构,有力支撑标准化工作。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新的标准化技术机构组织,组建新的标准化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电子行业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此外,我们要注重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建立国际化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争做高技术产业风向标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杨建华
作为高科技集聚地的代表,北京中关村标准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截至2011年11月份,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制定标准211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89项、行业标准11项、地方标准9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数量占据优势比重。目前示范区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4大领域的标准数量,占示范区总数的90%以上。
中关村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得到显著提高,示范区重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显著增强;标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标准、新产品持续涌现,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活跃度高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数量持续增加,参与标准化活动的形式由跟随参与向主导参与转变。截至去年年底,示范区承办的国际标准化会议88场。
在专利和标准结合上,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了重要的突破。目前,中关村示范企业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标准结合,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例如国际标准中的TD、LTD、LTE、闪联标准,国家标准中的数字电视标准,行业标准中的AOS音频标准和手机电子标准,地方标准中保温隔热材料的施工标准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专利技术。在标准国际化方面我们实现了新的突破,截至目前中关村国际标准达到78项。
今后,我们将紧密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北斗产业、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标准创新实施和推广。中关村要打造2~3个在世界范围内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中关村在标准创造、推广、实施方面必须不遗余力,要把中关村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更多的拳头标准、拳头战略。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在各个国际标准组织、国家标准组织、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关村企业、中关村管委会将全力推动更多的标准组织和秘书处落户中关村示范区。
(本版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