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头脑风暴对汽车产业影响的全球经济走势

2011-10-13 15:09:00作者:盛元珺来源:

摘要由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云计算等等,对社会活动、社会运行、社会管理带来一些新的气象,这些自动化,可能会成为必需了。...

  2011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召开,在主题为“汽车产业影响的全球经济走势”的讨论会上,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会成员、执行副总裁苏伟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狄瑞鹏、英国知名学者Garel Rhys教授等就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以下为本次论坛与会者的全部发言:

  Bill Powell: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们会讨论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因为就全球经济来说,同时就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所以我知道中国经济在全球很有影响力,知道这个行业有很多资金、也有很多人,尤其在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他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有很多重要的人物来参加讨论,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每个人都会先做一个演讲,讲一下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之后进入提问环节。

  我想大家知道Garel Rhys教授,他是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学会产业经济委员会主席,也是英国知名学者,也是非常有名的咨询家,他一直在研究全球汽车行业。旁边是来自江淮汽车的左延安先生,他们生产公共汽车、卡车、他们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在中国是一个民营企业,外国市场也有一些涉猎,他是该公司的董事长。

  狄瑞鹏教授,清华大学经管系的教授,他在北京工作。所以现在我们就由左先生开始。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知道在发达国家汽车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都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现在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可能会进一步进入衰退,现在我们对待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健康与否,就在昨天中国主权基金CIC买了一些中国银行的股份,因为他们在过去18个月表现很不好,尤其是在西方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的经济前景,增长是否会减速。大家都在想中国未来将会变得怎么样。

  所以我的问题是就你们的行业你们感觉到经济的减速了吗?生意还好吗?如果真的有一些衰退的话,对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以及分析家,他们经常会讲到中国经济的衰退的可能性。

  左延安:谢谢主持人给我机会,这个话题我们国家高级政府官员来讲比较合适,经济学家可能说得更透,要我来说只能从汽车制造企业的角度来谈谈个人认识。

  刚才主持人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江淮汽车的情况,我想复一下,江淮汽车,在座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比较熟悉,在中国汽车工业前十里面,江淮汽车是比较特殊的。我经常说有三个,地方国营汽车企业。所谓“地方”不同于大的央企企业集团,资源禀赋、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其次作为国有企业和民企,也是不一样的。对内对外没有那么简单。我不可能展开说。第三是汽车企业,汽车企业在中国已经充分市场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产业了。我想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全世界最优秀的汽车企业全部请进来,而且多数完成了布局。大家可以想见乘用车领域里,一个做十年的新手和一个做一百年的老手在同台竞技会是怎么样的惨烈状况。

  所以我讲江淮从1990年一年产销量不足一千辆,954辆,到今年有可能做到50万辆以上,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里门类是比较全的。没有产业资本的合资企业。这是在前十里的特殊性的一点。

 

  另外我也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老兵,1978年到这个企业,1990年开始做厂长做到现在,也二十多年了。我们这代人非常幸运,1990年以前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比较慢,九十年代以来这二十年时间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汽车行业突飞猛进的二十年。我们赶上了。所以特别荣幸,借此机会我想感恩于这个时代。

  刚才主持人提这个话题,我以为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的话题,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在北京有一次论坛,很多人对于中国汽车市场年产销量峰值做了一些评估。当时除了几个供大家选择,三千万、四千万、五千万、六千万几个数字,我选择了四到五千万辆,这个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这么大市场潜力,我以为这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一大幸事。

  当然这样一个市场空间的拓展、潜力发掘需要有很多条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要进入一个全民协调、可持续发展状态,也就是科学发展状态。那么峰值就有可能如期而至、如约而止。如果还是前两年这样年产销三百到四百产销量我认为会有问题。

  大家感觉到能源的压力、环境的压力、道路交通条件的压力,各种声音接踵而至,如果是非常协调、非常全面、非常均衡的发展,我相信这些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中国的经济应该走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市场潜力就大。

  作为汽车制造企业,要充分认识各自的社会责任,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转型的需要,比如说我们要认准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汽车产品节能环保安全,同时汽车制造技术要体现自主技术。

  围绕着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比如说能源的多元化,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我们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相关的一些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产业化或商品化的进程,和我们汽车健康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我以为影响要素也是很多的。要我展望我以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个话题里还有一个,以未来七到十年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带来的风险和机会,我觉得这个话题是非常好的一个话题。我想说今后几年全世界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新兴市场以较快速度发展,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新兴经济体,会和全世界汽车行业、汽车工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产业转移和加速。第三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会在这五年得到长足的进步。第四是由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云计算等等,对社会活动、社会运行、社会管理带来一些新的气象,这些自动化,可能会成为必需了。

  所以我讲了这些要素都会给汽车工业带来很好的机遇,同时带来很大的挑战。江淮汽车为了应对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的发展,我们一以贯之,秉承一贯以来的理念、质量和成本制造质量更好的、受全球客户欢迎的产品。

  随着市场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们如何转型?从传统的只能获取制造,同时获取技术利润和品牌利润来转型。所以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战略定位,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呢?品质优先规模发展,中国自主品牌里,我们要率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跨越。

   Garel Rhys:非常感谢,能够有机会来到这里参加这个会议,我想说,当我和大家见面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和大家一样,我来自英格兰的威尔士,我们只有三百万人口,所以我们在世界人口所占比例比较小,所以我们也非常独特。我们是非常小的一个民族,但是也非常有意思。我想主要提五点,这对于我们在思考全球汽车产业来说非常重要。比方说2020年之前比较重要的几点,我们的推动力和挑战。当然对于所有的产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为了一些需求和要求。那么汽车产品是特殊的,因为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功能。给我们能够提供一些灵活性,在旅行和交通方面,给我们更多自由,开车和公共汽车也可以使我们摆脱铁路,能够使我们以更顺畅的方式、更少的成本,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旅行。

  所以这些产品非常有用,提供更多服务,因为这一点人们也对于汽车需求非常大。那么对于城市来说,消费者需求才刚刚开始,还在快速增长,同时汽车需求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顶峰,如果看人均持有量的话,人均在2030年在欧洲的汽车数量以及在北美和日本还会继续上升。而且会大幅度上升。在中国、巴西和印度也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全球汽车保有量会上涨,世界经济也会从危机中走出。发达国家还没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很多资金没有赢得真正的利率。我们对市场恢复信心的话,2014年、2015年这些产品的需求,当消费者回到市场以后,当商业人士开始购买商业车、卡车、2015年对于汽车产量需求也会有极大的增长。同时还有一点,汽车的需求,并不是对于新车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在美国和欧洲市场,总体的汽车保有量只有20%的新车,80%都是二手车市场,那么这些汽车是非常有意思的产品,我们买车的时候不是永远要开它,我们买了只能短期用,新车在两年半以后就卖了。

  在发达国家平均汽车年龄是15年,我们每两年半换一辆车意味着开五六辆不同的车,如果我们只买新车永远不出手,那么这样的话现在汽车市场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所以我们还要关注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市场是比较适合收入较低的家庭。因为有这样的需求,作为一个市场,人们开了之后再卖,需要我们进行一个非常好的系统,让人们能够销售和购买这个汽车。那么在中国、巴西和印度,在未来二手车也会增长。这得想一想每次我们买车都是一个大笔的交易。它不是买一个新收音机。所以二手车市场也是非常好的市场,那么在欧洲,有1500万新车,3000万旧车,而且还在增长,那么这个趋势也会扩展到新兴国家。而且在生产的地址也会在2020年发生变化,现在很多地址,我们知道中国将会成为汽车出口国,同样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

  英国会出口76%的汽车,50%汽车是靠进口。能够给我们不同的市场占领机会。在过去发达国家市场是受高附加值产品引导的,在未来十五到二十年会继续增长,在印度,比如汽车在重卡市场已经有两个世界级的公司。那么同时像中国、巴西、印度,他们也想出口自己的一些产品,现在已经开始发生了。比方说75%的产品出口到英国,而且很多是在英国制造的一些日本车,比方说英国造的尼桑,而且大家都想在未来五到十年销售本土品牌。那么这主要是通过合资企业,慢慢会开始购买中国和印度的本土产品。这是巴西人自己在创造自己的市场机会。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创造自己的汽车产业。

  在印度他们允许外资购买自己的本土企业,而且现在印度最大的一个汽车产业就是集团,所以中国将会引入全新的一些公司走入国际市场。同时我们要记住欧洲仍然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有自己的一些优势。比方说我们非常擅长制造高端汽车。比方说宝马和美洲豹等等。当前占到全球11%左右的份额,大概500万辆,高附加值,非常昂贵,所以这是欧洲的比较优势。

  其他市场比方说林肯以及雷克萨斯等等,但是除了这些以外其他都在欧洲。所以我们在北美和欧洲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且我们的重卡以及大巴士都是非常有优势的。我们还建立了新的系统、新的技术,欧洲是领头羊,因为我们的立法、欧洲委员会的立法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促使了产业发展,因为他们建立了新的一些技术标准。比方说因为排放标准等等,那这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同时可能是欧洲市场的一个本质之一。

  同时我们还有绿色挑战的问题。但是绿色并不仅仅是关于排放和燃油,还有比方说减少车身重量、减少摩擦、以及变速箱。这就意味着智能汽车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将来可能有电脑与车载电脑进行通讯,给你一些信息,这是节油的最好的理念。在美国和欧洲的重卡开展一些课程,教授司机如何更加节油地开车,能够节省17%的燃油。这是认为想出来的,不要过多刹车。到了2020年,汽车性能将会有极大改善。比如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以及摩擦会大大降低。所以在2020年之后我们将会进入混合动力市场。比方说插入型混合动力,汽车电车是在1984年就发明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实现电动汽车。我们目前还没有实现这样的转型,除了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

  未来还有更加复杂的混合动力汽车,2030年我们可能还不会见到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巨大需求。所以我们谈论技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可能会因此而赔钱,所以我们要看它的商业性质,这些产品是不是真正需求的,这些汽车是不是能够有很好的销量。那么在英国,我们开发一些电动车,但是非常昂贵,大概14000英镑,所以要购买这样的轿车需要很多刺激方案。这些最终回到来,但是现在市场还没有准备好,电池还没有很好地发明出来,因此我们要看的就是我们的整合。今天早上的演讲都谈到了整合的问题,整合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概念,就是减少公司的数量。从汽车产业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直看到很多整合,过去有一千多个汽车制造厂,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所以重复是有用的,对于车主来说,发电要有新的发动机,作为他们有一些新的挑战,新的理念进行重组。

  当时是日本人、然后是韩国人,又过了五十年中国也做得很好。我们发现重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现在做到大概12%到15%的增长。所以我们现在还会想到重组这么重要,但是进一步发展,我们会发现中国真的需要重组,尤其是轿车以及卡车。但是我们还要记住,在之后的二十年,会生产很多很多的汽车。大概会比前一百多年合起来生产得还多。是非常惊人的。现在我们生产的汽车数量非常巨大,是到1930年、1940年之前生产的总量。

  我们现在有很多生产线以及装配线。所以现在已有的工厂会进行一些重组。或者我们还会有一些新的工厂。我们新的投资大概是两亿美金,所以大家要对长期发展有信心,在这个行业会显示出整个交通,其实还是对汽车非常重视。
  
  Bill Powell:感谢您,现在请狄瑞鹏教授谈谈他的看法。

  狄瑞鹏:全球经济都有危机,中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还是非常美好的,中国汽车市场才刚刚飞跃。千人汽车保有量美国779,中国只是62,所以这就说明了我们市场很有潜力。对此我非常乐观。我们现在是一个新兴市场,就此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看,大家都知道沿海地区非常发达,但是内陆地区差一些,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层级的市场,可以吸引不同的汽车制造商,比如说沿海省份,这些买车的人,他们不仅仅买车,他们要买好车,比如说中国的一些车展,车卖得越贵卖得越好。这是一个讽刺的事情,可以看到那些好车在中国卖得非常好,像宝马、奔驰、更新的数据,他们的增长量已经超过了60%,所以好的市场发展很快。

  在中国有不同的购买模式,在其他地方,有些地方汽车主要用来交通使用方面的,但是在中国这些人买车其实就是显摆。我们讨论的是不同购买模式,如果我们比较中国和欧洲的购买模式,能够发现像刚刚那位Garel Rhys教授提到的,二手车市场,其实欧美是非常发达的。但中国现在不是这样的。在二手车市场的时候有很大市场潜力,购买模式来看一些美国的购买者,有很多人租车而不是买车,但是就我们来看,租车市场也不是非常发达。这一块也是有很大的潜力。我非常同意左先生的观点,市场真的翻一番,很容易翻一番。但我要更正,并不是所有的都非常乐观,而是有一些限制的。

  想提两个问题,第一是生产商,如果就中国市场要了解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购车者的心理,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都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他们还是比较成功的。就研发的话,占总销售收入的5%,而中国公司是2%,2%也不是全部用于研发,如果中国公司想赶 上外国公司,他们要好好学习,研究行业的潮流,注重最基本的基础,要有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观点,这就是我的观察。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