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5年后,中国汽车集团谁将生存下去
2010-01-25 07:25:00作者:薛旭来源:
摘要2009年10月,长安兼并了哈飞昌河,并且明确表示,哈飞与昌河将弱化为产品系列品牌,而不再是企业品牌,今后长安将重点做大长安汽车品牌。岁末,传来吉利将兼并沃尔沃消息,吉利汽车也将进入到百万辆汽车集团中,加上吉利自己目前的生产与销售,吉利将一举进入到100万辆的世界...
2009年10月,长安兼并了哈飞昌河,并且明确表示,哈飞与昌河将弱化为产品系列品牌,而不再是企业品牌,今后长安将重点做大长安汽车品牌。岁末,传来吉利将兼并沃尔沃消息,吉利汽车也将进入到百万辆汽车集团中,加上吉利自己目前的生产与销售,吉利将一举进入到100万辆的世界汽车集团行列,而其所带来的影响,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格局标准的全面提高,五年后,中国汽车集团的生存线或将提高到300万辆。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当前的兼并收购,尤其是类似长安收购哈飞昌河,吉利收购沃尔沃等,首先改变了中国强势产业集团的竞争格局。
按照吉利目前的策略,在兼并前它原定计划在2014年销售200万辆,内销60万辆,出口140万辆,而现在兼并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已经考虑整体上做到四百万辆。也就是,在2014年,吉利自己的品牌汽车可能做到做到200万辆,同时,沃尔沃销售也计划做到200万辆。这样的目标语发展,使中国目前很多汽车产业集团的战略不得不做调整。在此之前,上汽已经宣布在2014年目标,要做到400万辆,而一汽和东风估计也必须考虑做到300万辆,甚至更多一点。长安汽车原定计划在2019年做到五百万辆。如果吉利异军突起,长安的汽车战略的格局,也必须考虑2014年做到300万辆或者更多,这样才能保持目前在行业现有的战略位置和地位。
而且,这样的发展速度,还将因为一些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一些新汽车产业集团加入,而变得更加迫切。
中国的汽车市场在2018年或者2020年,有可能销售达到成熟期,即成长的顶端。该阶段,汽车的年度销售估计为2500万辆左右,从2014年2000万辆到2019年的2500万辆,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的增速逐步下降,需求量最终将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而不再增长。而新汽车集团加入,最近也是品牌传出,最近是的是仰融还计划在美国构建造车团队,利用投资美国的移民政策来造汽车,这些都加剧了汽车竞争的激烈程度。
而一旦需求不再增长,整体产能过剩的问题又会再次暴露出来。一部分企业产能全部过剩或者大部分过剩,导致亏损或者破产,不得不退出市场。这一局面将集中出现在2014到2020年,这必将使得未来五年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决战期。
事实上,所有亏损与被兼并的品牌,都存在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新长安集团刚刚公布昌河、哈飞两方数据显示,昌河汽车2009年有近14万的产能放空;哈飞汽车则有9万多的产能放空。这就导致企业陷入严重亏损状态。
因此到2014年前,中国的市场需求将是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成熟期前最后一个高速增长期,为此,在该增长期内,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必须不遗余力的扩大市场风格和市场占有率。
对未来产业竞争格局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各汽车的集团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初步具备了高端车型,这对高端市场中,一直占据垄断地位的奥迪,构成了潜在威胁,进而对一汽集团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奥迪的利润一直占据了整个一汽集团60%左右。而奥迪的品牌价值的核心,则主要是依靠政府采购,虽然奥迪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很强,且历史平台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但是毕竟奥迪是一个外资品牌,中方的发言权非常有限,而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吉利沃尔沃成为名副其实中国自主品牌情况下,中国政府采购发生转向,也是必然出现的一种可预期现象,这样,吉利-沃尔沃作为自主国际品牌,必将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必将蚕食一汽-奥迪的市场,一旦获得规模化的成功,则必将对整个一汽集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汽实际上也将面临着某种挑战,从更高产业结构来看,二汽只有东风日产的天籁,稍稍表现出较强竞争优势,而且尚没有达到40万以上的主力市场,而现有的中低端市场总体上虽然很稳定,但是,必然受到来自中国自主国际品牌的影响。中端市场的竞争格局将逐步变得激烈。
而更加可拍的是,随着中国国际品牌的发展,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必然有逐渐向高端市场发展的趋势。长期积聚于低端市场的中低端自主品牌,在策略层面上面对一个可怕的市场变化,是由于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可能越来越高,再加上以吉利等收购国际品牌或者技术的企业在中国大规模降价,以低端产品加上强势品牌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这样整个中级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全面性的变化。
所以,未来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可能发生大跌眼镜性的突破。主客易位,强弱颠覆的局面,将会层层上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伴随着十二五的发展战略制订,重新构建战略规划,将兼并收购国际品牌,以及推出本质性创新技术作为核心战略,已经变的非常迫切,而且,引进新型的真正具有战略意义和价值的战略和管理体系性工具,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本质性战略工具。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