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2010年车市展望--强势将延续上半年
2009-12-30 22:42:00作者:姜北 翟文涛来源:
摘要较之2008年,2009年乘用车1-10月增长速度为40%,交叉型乘用车增长最快,微型客车增长了77.2%。商用车增长了17.3%。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取得这样的业绩,来之不易。而11~12月的销量同样非常乐观,目前的市场状况是,有多少产能便可以直接转化为销售。...
较之2008年,2009年乘用车1-10月增长速度为40%,交叉型乘用车增长最快,微型客车增长了77.2%。商用车增长了17.3%。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取得这样的业绩,来之不易。而11~12月的销量同样非常乐观,目前的市场状况是,有多少产能便可以直接转化为销售。预计2009年乘用车销量能够达到830万辆,增长44.6%。微型客车达到190万辆,增长79.2%,商用车330万辆,增长26%,整个汽车市场1350万辆,增长44.5%。分析2009年骄人成绩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首先是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直接刺激了汽车需求的增长;其次是汽车的刺激政策导致了整个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升。
汽车金融强力促进汽车消费
分析2010年的车市情况,先谈乘用车市场。今年汽车振兴规划有11条政策,4条到今年12月31日结束。还有3条涉及长远需求,其中一个是促进和规划汽车消费信贷。从世界范围看,消费信贷买车比例美国是最高的,85%的人用消费信贷买车,印度有65%的人用信贷买车,在我国不到10%。中国之所以低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观念,国人是储蓄消费。二是消费信贷的模式。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占到贷款总量的20%,商业银行占到80%,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第一个差异是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弱的;厂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强的。第二,厂家对汽车经销商有比较大的控制能力,这也是控制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一点来自于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汽车厂家和金融公司是可以和制造业本身融为一体的。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厂家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不赚钱,甚至可以用零利率贷款来支持销售增长。但是商业银行是一个利益主体,不可能做贷款不赚钱。第三,汽车厂家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做汽车贷款。但是银行做汽车贷款有很多选择。比对过这三点后不难发现,如果加大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一定会对整个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有很好的促进。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汽车消费贷款的业务要促进、规范,就是要促进支持厂家汽车公司金融的发展。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国人的消费观念可能也会改变。80后买车的占整个汽车消费的比例目前是28%,3年之后占到41%,5年之后占到50%,10年之后占到70%。80后买车消费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更愿意用贷款买车。另外,促进和规范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加快城市交通体系建设,这两个更长远的时间之内会发挥作用。整体判断,2010年乘用车销售量增长应该在15%以上。
商用车正常增长保持在9%
而商用车市场的发展首先取决于长期发展规律,每一年的变化是在长期趋势线上下波动。商用车的长期趋势线会有10多年的时间保持在9%左右的增长率。经济只要正常发展,商用车的需求就能够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1998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10.2%,未来可能稍微低一点点。这主要来自于两个动力:第一个动力来自于工业化,第二个动力来自于城市化。工业化非常好理解,它将在基础建设方面对商用车提出更多需求。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2008年城市化率为45.7%,平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2020年估计能够占到60%。一个百分点就是1320万人。未来几年,中国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加速的阶段,经济还能维持在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如果经济发展比较快的话,假如说运输强度不变,单位GDP的货运量如果不变,经济增长是百分之几,就能够带来货运量是百分之几的增长,从而带动商用车需求。而GDP的货运量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一个国家的资源分布,如果资源分布越不均匀,运输强度就越高。比如88%的煤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需要把中、西部的煤运到东部去。第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不产生货运量,或者很少产生货运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变,决定未来经济发展能够带来等同的货运量。再看货运怎么分配,是不是给了公路,如果大量的货运量给了铁路,商用车就要受影响。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高速铁路也在发展,但是高速公路发展更快。由此基本上可以推断, GDP增长9%,商用车就能够维持这样一个速度。
综合判断2010年,大体上乘用车发展更快一些,商用车高于长期潜在增长率。总体来讲,明年的形势也是不错的。如果货币政策像今年这么发展,就不得不进行宏观调控,一旦调控,汽车就受到影响。但是最保守的估计,七八月份之前,汽车市场肯定不错。如果要做决策,可以把上半年的情况做得乐观一点,下半年走势要看到时的情况。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世界汽车市场形势综合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