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新能源或促成汽车国家队之间的较量
2009-12-21 18:46:00作者:凌然来源:
摘要对于新能源的紧迫需求来讲,现在已经到了市场整体需求、全民整体需要的节骨眼上。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讲,都各个在全然不顾的单打独斗,以至于造成了新能源技术问题的疑点多多!因为,对于能够与传统制造相提并论的新能源,企业的各自研发、显然是不能与大规模需求相提并论的。...
对于新能源的紧迫需求来讲,现在已经到了市场整体需求、全民整体需要的节骨眼上。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讲,都各个在全然不顾的单打独斗,以至于造成了新能源技术问题的疑点多多!因为,对于能够与传统制造相提并论的新能源,企业的各自研发、显然是不能与大规模需求相提并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整合成各大块技术、并进行系统的分工合作,才能造成整体意义上的突破。
要想将汽车创新技术的力量捏合在一起,恐怕也只有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动作,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种有机的捏合方式,既有政府带动下的技术攻关、又有政府在推进新能源发展上的因地制宜举措,都是不可或缺的面向新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谁都为新能源技术与制造的发展着急的情况下,就需要看谁的凝聚了更强、谁的发展战略更清晰具体以及谁更能把握住人无我有的优势,这才是在新能源领域冲出重围的焦点问题。
众企业新能源技术抱团带来的启示
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力主使自己的企业间能够形成合作,这样,既可以在技术攻关上形成很好的默契、又能够保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效果,都让人们能够感觉到,新能源问题是未来竞争的整体问题。从这样的联合攻关上看,国家间的新能源技术竞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关口。而对于国内如何面对技术攻关问题,越是到新能源的关键技术方面,就越难以指望跨国企业的技术。所以,只能通过国内具有优势的举国体制以及政府的带动下,来面对新能源的技术攻关问题,这才是最稳妥的具体办法。
在新能源领域,尽管人们早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还是由于研究方面的短板问题,以至于突破的程度非常有限!不是自身很快否定掉新能源车的新技术、就是对替代性能源技术的研发进展不见成效。所以,在技术仍保留在过去时的情况下,对新技术的控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眼前,就已经产生出各个企业间的自由合作趋向,像刚刚签署的丰田与马自达的新能源技术的合作,就已经使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捉对合作初露端倪。而再早曝出的奔驰宝马在零部件领域的合作以及大众等企业不断出重手加以并购,也都显露出国际企业在相应的区域内的一种潜在联合。这些合作,是否有他们政府的授意不得而知,但能够抱团性的为新能源而联合,确实是需要国内应重视的问题。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新能源技术该加以大规模释放的时候,按现有的新能源技术程度,不要说难以满足世界汽车市场的需求、就是所应占到的市场份额也微乎其微!在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企业必须拿出真格的技术,或许才能够应对来自市场的急迫需要。
政府在新能源中的作用为何至关重要
从哥本哈根的世界环保会议上,就可以看出几大政治阵营间的博弈非常的激烈。这其中,首先体现在政治层面上的较量,无论各方的意见分歧有多大,但起码的要让新能源为我所用原则,各个国家间的唯我考虑都是相同的。而他们在具体市场上的动作,更早在会议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开始了。像日本政府对新能源车的鼓励政策,一方面他们鼓了企业与企业间的联合,以保证技术的纵向突破;另一方面他们又整体的选定了市场的解决方案问题,也就是政府与企业相加,来解决消费者面对新能源的消费问题(其政府企业所贡献的幅度,不低于消费者购车的百分之三十)。甚至,他们还鼓励石油企业,参与到新能源的发展大环境之中,既做到了石油企业在未来能源转型问题上的优先介入、又能够有效的缓解新能源带来的投入问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之法。
对于国内来讲,随着新能源政策的出台,势必将在行业发展上,进一步调动起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热情。但这也仅仅是推动新能源的一个方面。而要想使新能源在市场上受到重视,更具体的规定以及更适合自身市场的细化倾斜,才是保证新能源顺利进入市场的关键所在。其实,在国内作为新能源车几个视点制造企业中,就已经发现了衔接问题、市场保障问题以及关键的优惠难以起到作用的问题等等,都说明了新能源车容易被形式化的问题。而对于政策的倾斜问题,有同样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决策新能源的发展战略、还是细化具体的鼓励办法,让国内消费者感受到新能源的吸引力,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
由此可以说明,新能源技术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较量。虽然在认识新能源紧迫上我们与国际同步、在开始面对新能源制造方面我们与跨国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如果要是在制定发展方向以及在政府支持的科学性方面,不能有所突破以及从长远考虑的话,那么,在新能源技术上落后于他人是转瞬间的事。所以,更需要国内在新能源问题上,从上到下都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本着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办事,才能够使新能源真正成为中国汽车的希望。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只剩空壳子的萨博将如何了断?
下一篇:品质立身才能决胜微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