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汽车业整合中的减法和加法
2009-12-16 18:25:00作者:罗锦陵来源:
摘要全球性的汽车业整合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起就波澜不惊,通过不断地探索,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或称竞争力最大化。期间有无数的整合和拆分,这个历史充分说明了规模化并非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灵丹妙药,也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
全球性的汽车业整合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起就波澜不惊,通过不断地探索,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或称竞争力最大化。期间有无数的整合和拆分,这个历史充分说明了规模化并非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灵丹妙药,也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代表的追求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兼并企业发展的路线不但遭到了重大挫折,而且还赔掉了自己的几个品牌,其实,这早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就已显露无遗。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通用兼并了萨博(更早还有欧宝和大宇)、富士重工、铃木、五十铃、菲亚特等,到了2003年之后就感到力不从心,开始做起了“减法”。期间,福特、梅赛德斯-奔驰也都有这样痛苦的经历。这也是“唯规模论”的破产。
但同样是兼并,大众非但没有收敛,相反还在一往无前地做“加法”。最近,整合保时捷和铃木就是典型案例。然而这并不说明规模大就是好。分析后可以得出两条经验:第一,其所兼并的品牌都是处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领军车型,如奥迪、兰博基尼、布加迪、宾利,以及保时捷;第二,其所兼并的生产大众化车型企业都处在一个较有优势的区域市场,如斯柯达领军于东欧市场、西亚特在南欧中小型汽车市场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品牌,如今整合铃木也是为了其小型车技术和印度等南亚市场。而反观通用的收购,似乎就是为了铸就其全球霸王地位。最终,大而无当导致失败。因此,无论是做断臂求生的“减法”,或是规模重组的“加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得当的重组与拆分战略目标。
目前正在做加法的还有PSA和三菱公司,如果互相持股的谈判成功,那么三菱电动车i-MiEV的技术优势将会被PSA C0发挥得淋漓尽致。三菱SUV技术平台和北美、亚洲的销售网络也将有用武之地。
当然也有“以静制动”策略的成功应用,如丰田、本田、宝马、奔驰等。虽然他们之中也偶有重组活动,但及时收兵调整,因此没有“伤筋动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车企在当前环境之下,纷纷勇敢出击,成败固然难料,但为走向世界的最终战略目标做一些尝试、付一些代价是值得的。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价格下跌 环保新规撼动二手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