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中国不宜再将汽车产业支柱化
2010-02-24 21:06:00作者:韩和元来源:
摘要据1月11日中汽协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而2月9日该机构公布的数据更显示,今年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就已经超过160万辆,对此,中汽协预计今年全年汽车产量有望达1500万辆。...
据1月11日中汽协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而2月9日该机构公布的数据更显示,今年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就已经超过160万辆,对此,中汽协预计今年全年汽车产量有望达1500万辆。中汽协对于中国汽车业在2009年的表现,所给出是:“中国汽车足以让全世界为之仰视的”,“中国车市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迸发出来的能量令全世界感到震惊”诸如此类的词藻和句式。对于中国汽车的这种长足之进步确实令国人为之振奋,而这种进步也与国家对其所做的支柱产业化的定位有着莫大的关联的,毕竟汽车业产业链条很长。为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某网站接受访谈时表达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对于这种观点我却认为颇值得商榷:
一、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出发:
自去年7月中以来,国际油价就一直徘徊在每桶70到80美元之间,这也宣告油价自2009年2月19日触底反弹,这也宣告低油价的时期一去不复返。确实如此,很多人已经忘却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场石油危机。人们已经习惯享受低油价带来的好处。也就是从那次石油危机后,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不过,一直到2004年,油价才开始冲破消费者的心理底线。2004年,国际油价从不到每桶10美元,飙升至每桶40美元。2008年,国际油价持续走高,6月一度突破130美元。正如国家信息中心石油问题专家牛犁所认为的,超过80美元,就是高油价,而现在的油价正在这个区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在流动性泛滥的前提下,没有人知道油价还会见高到什么位置,并且会维持多长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印度需要更多石油维持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点则是长期被忽视的信息——全球的油田产量在逐渐降低。
全世界只有120个油田的日产量超过10万桶,这120个油田的总产量却是全世界原油供应量的半壁江山;全球最大的14个油田的日产量占到全球原油供应量的20%,但是这些超大型油田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50年。壳牌石油公司地质学家金·哈伯特(KingHubbert)曾经预言美国的石油产量在1970年达到顶峰,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1973年美国本土石油供应达到了顶点。而1990年代,这种判断被美国能源情报署用到了中国身上。这些“新哈伯特”们分析说,中国的石油高峰将在1.4亿吨。自从1950年代末中国相继发现大庆、胜利、辽河油田,这些大油田保证中国成为了一个原油生产在一亿吨水平上持续增产的国家。但是,这三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产量从1990年代的74%,下降至2005年的46%。显然,这些“新哈伯特”们此次预言失算了,不过目前,中国的原油产量基本徘徊在1.8到2亿吨之间。这也就是当冀东南堡油田10亿吨油田储量被发现后,总理为什么兴奋得睡不着觉的原因。
中国境内大部分容易开采的石油资源已经全部开采完毕。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一位专家就石油开采的风险做过这样的比喻:30%开采成功率相当好,40%是英雄,50%就是英雄加机会。国家能源局最近公布的一组数字,中国2009年生产原油1.89亿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1.8亿到1.9亿吨,就已经是中国原油产量的峰值了。”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冯连勇显得乐观一些,但依据其“石油峰值”模型预测,中国国内原油峰值产量也不会超过2亿吨。那么国内产量无法满足中国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进口成了必然的选择。国家能源局的数字,2009年净进口原油就已达到1.99亿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由此首次跨过许多国人心中50%的心理防线,达到了51.3%。“假如每个中国人今天消费的石油和美国人一样多,那么中国每天需要8500万吨石油,超过目前全世界石油总产量。”在《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维奇做了这样一个比较。这意味着中国将越来越“享受”到世界油价带来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想保持一种高增长的模式,必须要掏出更多的钱去购买石油。
在没有给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找到替代品之前,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将为能源这一关键的生产要素而展开博弈。按制度学派的理论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要获得必须的生产要素有两种方法1.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2.是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订立长期契约。
在当前能源等生产要素紧缺,竞争加大的情况下第二种获得方法,从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的确是最经济的了,因而“美国新世纪计划”团体的主席,耶鲁大学古希腊历史学教授唐纳德.卡根更直接的表达过他的观点,他说:“我们的经济问题总是由石油供应中断引起,如果我们在中东有一支军队,石油供应问题就会解决”,美国近期的表现就证实了在能源这一生产要素面前的帝国冲动,但能源是任何国家赖以生存的必须要素,其他国家绝不会因为美国的帝国化而软弱,只会因为生存的本能而加入到这个竞争圈内来。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0年世界上的一切连横合纵都将围绕能源和帝国化这两条主线而展开,为能源争斗,在世界范围大划势力范围,也将成为大国未来的主要工作。
姑且抛开未来高油价对中国的通货膨胀可能的影响,单从国家能源完全角度出发,基于这种背景,当前将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政策,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之举。
二、从环保角度出发:
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经济体,但我们又知道,美国这个国家,是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在全球产业升级中,他已经成功的将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向日本向韩国向东南亚向台湾如今又向中国大陆成功转移了,那么他的温室气体的产生源在哪里呢?汽车的尾气。而我们又知道美国总人口仅仅只有3亿,而其国土面积为936.4万平方公里,几乎与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接近,历史的经验说,不同的国情往往有不同的经济政策。矿物资源那方面也有类同的头痛问题。今天的中国没有这样优厚的天然资产。在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国家,照搬美国模式的危险就显见了,“假如每个中国人今天消费的石油和美国人一样多,那么我们将会为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做多大的贡献呢?根据我个人的估算,如果中国政府严格遵照《京都议定书》来实现的话,中国至少要投入5000——8000亿人民币,而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按照2009年GDP的总量335353亿元亿元计,为执行《京都议定书》我们的投入将达到我们GDP总量的2%——3%。如果想成为一个负责的大国,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
三、从可耕地角度出发:
另一个还需要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基本国情是:欧美国家人少地多,而我国恰好相反——人多地少。当前大城市交通的拥堵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如果继续执行汽车产业支柱化政策,那么我们设想一下,我们还需要破坏多少耕地来修建多少公路来供汽车行驶,我们又需要破坏多少耕地来修建停车场地来供这些汽车停放。早在2006年公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当时有耕地18.31亿亩,离18亿亩的红线仅有3100万亩的空间。我们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的耕地非常少,为了有足够的粮食,不保护不行。“这是基本国策,不容许动摇”。因为联动效应的影响,保护可耕地的政策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高房价的主要原因,而如果继续支持将汽车产业支柱化,那么我们可以想见的是汽车不仅要跟人争玉米大豆,还要跟人争土地了。张五常先生说的好:中国与西方资源的局限不同,政策应该有别。欧西人少地多,神州人多地少,抄袭政策,在西方是小坏的用在中国会变为大坏。根据中国国情,我认为中国不宜再将汽车产业支柱化。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用车是问题正在取代买车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