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宇通重工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2012-06-06 14:49:00作者: 来源:

摘要不容忽视的是,宇通重工这个曾经的老牌国企,通过近年的改制、融合、创新,已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隶属于宇通集团的宇通重工,在宇通客车的光环下,并不显眼;在工程机械这片红海中,人们也更容易将目光聚焦于第一集团军。但不容忽视的是,宇通重工这个曾经的老牌国企,通过近年的改制、融合、创新,已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自2003年企业改制以来,宇通重工的销售收入连续7年保持在35%以上的复合增长速度。为确保其在工程机械细分市场的优势,宇通重工正积极谋划厂区整体搬迁与新工业园建设,新工业园秉承工艺先进、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其建设和投入使用将使宇通重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点击放大图片

    宇通重工厂区图

    昨天:“成三柳四郑五”之宇通

    宇通重工前身

    成立于1958年的郑州工程机械制造厂是宇通重工改制前的名字。这个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的摇篮”老国企里,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液力变距器、中国第一台动力换档变速箱、中国第一台自行式铲运机、第一台大马力轮胎式推土机等30多个“中国第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产品门类远远没有现在丰富,产品结构单一,相对比较低端。当时,郑工的工程机械产品主要以铲运为主,主打产品包括轮式的装载机和推土机,在装载机这一细分门类里,郑工的产品具有相当的名气。

    80年代末曾在工程机械行业流传的“成三柳四郑五”,指的即是成工的三吨装载机、柳工的四吨装载机和郑工的五吨装载机。技术的相对领先让郑工在一个时期内都高枕无忧:隶属于国家总装备部的郑工,每年可以获得固定的军品订单,利润颇丰。在这种机制和体制的制约下,创新能力就显得不足。

    2000年前后,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企业已经不再那么辉煌,而雪上加霜的是,郑工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为周边的市属制造业进行了巨额担保,在变革的大潮中,被担保的小企业被陆续关停,留下的一批坏账让郑工也受到了牵连。

    2003年9月,在郑州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资不抵债的郑工零资产划拨到宇通集团,成为宇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正式更名为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

    改制的阵痛

    曾经的辉煌,此后的低潮,和改制的阵痛。似乎是一批老国企都经历过的轨迹。

    从国有独资,彻底改变为一个民营企业,宇通重工所有的体制都被激活了。体现最为明显当属用人制度的变革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2003年到2005年,宇通重工磨合了两年时间。旧有体制和全新体制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职工还是原来的职工,很多观念、习惯包括企业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碰撞。

    2005年,原宇通客车总经理、宇通集团副总裁吴项林空降宇通重工,就任宇通重工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吴项林的到任,立刻请来了罗兰贝格、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为宇通重工进行了重新问诊和把脉。

    问题随之被揭开:一、企业体制和机制不灵活;二、所处制造业,没有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很难生存下去。

    谈到宇通集团,人们自然会联想到2010年已经超过奔驰成为世界第一大客车制造供应商的宇通客车。在国内客车市场占据28%市场份额,在客车行业几近垄断。如何在宇通集团培养另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宇通集团从战略层面看得很清楚,客车行业这块蛋糕,远远不及工程机械行业。这也决定了宇通集团将对工程机械行业加大投入。

    今天:“工程机械红海中”的宇通

    工程机械的“马太效应”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工程机械行业经历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甜蜜期”,但同时也意味着行业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从分割市场的“增量蛋糕”转向同时相互争夺市场份额,由此产生了各厂商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企业多元化发展使产品趋于同质化,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又将促进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以及并购整合的不断出现。

    天安天工、宣化工程机械厂一批老牌工程机械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都被市场淘汰了。宇通重工自然也认识到这一点:强者恒强,做得好就会越来越好,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大;做得不好则会导致市场认知度和品牌效应日渐下降,逐渐被淘汰。

    2005年,宇通重工对工程机械门类中的重点业务进行了拓展,从传统铲土运输机械装备逐渐延伸到工程机械的七个门类。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产品差异化竞争特点的制定,宇通重工逐渐焕发了第二春。

    从2005年营业额5.7亿,以每年超过3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去年为止,宇通重工实现26.7亿产值。这主要缘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宇通重工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二是抓住了国家十一五发展期间对铁路、重工业、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投入,适时开发出了对路的产品。

    从不知道桩工机械为何物,到2005年成立桩工事业部,再到如今稳居国内旋挖钻机前三甲。宇通重工在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也为自身的“马太效应”逐渐积累,更重要的是,宇通重工真正成为宇通集团的第二个支柱性产业。

    “风马牛不相及”的业务

    宇通集团有三个业务板块:客车业务、工程机械、房地产。用宇通重工CIO康洺的话来讲,三大业务风马牛不相及。

 

    点击放大图片

    宇通重工CIO康洺在“2012中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接受记者采访

    而风马牛更不相及的是宇通重工所涉足细分工程机械门类:涉足的7个行业,整机产品147个,每个产品的使用方法不相同,客户群体不相同,产品结构更是完全不相同。

    用一句话概括,宇通重工具备最标准的离散行业特点。

    宇通重工有六大主要事业部:产品运输事业部、环保科技公司、桩工事业部、专用车事业部、工程起重机事业部和汽车起重机事业部。康洺说:这些事业部其实并不是标准意义的事业部,因为这些准事业部没有独立的生产体系。

 

    事实上,宇通重工的六大事业部共用采购系统,由宇通重工统一完成半成品的加工,财务和人力资源也是由公司层面来管控,这些准事业部只是进行产品的研发、总装、销售和售后。

    复杂的管控模式让宇通重工的各事业部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又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如何将这些管理关系梳理得更为顺畅,衍生出了宇通重工的第七个事业部。

    事业部中的“第七人”

    扮演事业部中“第七人”角色的是宇通重工的零部件事业部。与整机事业部并列为第七大事业部,自然有它的原因。

    对企业的生产环节来说,“增效”一直是道难题。康洺说:一方面,要靠先进的IT手段来实现生产增效;而另一方面,则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从体制上来增效。

    宇通重工公司层面的财务系统下,有一套分事业部的记账体系:“每个事业部花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甚至是赚不赚钱,都会纳入考量。”零部件事业部,生产着其他六大主机事业部所需要的半成品件,主机事业部要用到这些半成品件则需要购买。在分事业部记账体系下,每个主机事业部会考虑,如果零部件事业部提供的半成品件价格过高,还不如自己找渠道购买(前提是保证产品质量,并有一个管理流程予以约束)。这样无形给零部件事业部以压力,作为一个内部供应商,在保证零部件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同时,需要参与到外部供应商的竞争中;对主机事业部也难言轻松,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才能在公司的记账体系中盈利。

    让宇通重工的生产系统和主机事业部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交流和竞争,事业部中的“第七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零部件事业部为宇通重工“增效”还表现在:

    如白电行业,工程机械行业也有销售的波峰和波谷,每年三到五月份,销售业绩占40%以上,而七八月只能占到全年销售额的10%左右。长期困扰工程机械行业的问题也出现在七八月:“没有订单的时候生产线怎么办?车间工人并没有紧迫感,他们通常会认为,订单是销售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生产系统占用了企业那么多资源,却无法效用最大化。宇通重工成立零部件事业部之后,在每年的七八月,生产端的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零部件事业部满足企业内部半成品的生产任务之余,可以承接外面的生产任务,同时建立了自身的技术部,充分与市场接轨,具备技术协作的能力。

    三重核心竞争力

    宇通重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打造核心产品的技术竞争力,以文化建设的员工竞争力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服务竞争力。

    没有核心产品的企业无法具备核心竞争力。对于宇通重工来说,逐渐让毛利低的低端产运设备退出市场,而把更具发展前景的矿用卡车作为核心产品,是未来五年的产品战略方向。自矿用卡车问世以来,取代重卡的趋势就非常明显,随着环保要求的越来越高,重卡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矿用卡车取代。宇通重工2010年进入工程机械矿用卡车产品市场,目前排名行业第五,预计今年会跃升至第三的位置。

    企业文化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部分。企业做不好,很大程度的原因是离员工太远了。宇通重工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两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把员工和客户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以转化成凝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了前端的产品技术竞争力和企业内部文化竞争力,宇通重工也制订了末端的差异化服务策略,共同构建了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三种竞争力。目前在工程机械行业,宇通重工是为数不多的不通过经销商提供服务的企业,而由自己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从有效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三个层面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不管是零部件事业部在生产环节发挥“第七人”的作用,还是直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宇通重工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事实上,宇通重工目前已构建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SAP ERP管理信息化系统、青铜器RDM研发管理系统和微软Dynamics客户管理管理系统四大信息化平台,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宇通重工来说,需要着上更全面的信息化武装,才能更好地在工程机械这片红海遨游。

    明天:“信息化武装”之宇通

    信息化跟着集团走

    宇通客车的信息建设水平在行业中走在前列,给了宇通重工很好的借鉴和参照。与集团信息化保持统一的步调,也是宇通重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005年,宇通重工开始实施ERP,从基础数据开始、一物多码的清理、小料单的规范、内部订单推广……宇通重工的业务逐步规范标准化,特别是生产订单组件分配的推广应用,技术、生产、供应、销售各模块有了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由此告别了传统的半手工生产组织模式。

    2007-2008年,宇通重工从技术到管理,从网络层到接入层,结合系统域用户管理、本地安全策略管理、网络访问控制、内网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完成了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规划建设,该安全体系在成本有效的前提下很好地防范了风险。

    2009年,宇通重工CRM系统成功上线,为公司售后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各大信息系统的逐渐步入正轨,宇通重工的信息化建设渐渐向集团看齐。而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值得一提的是宇通重工在选择三维设计平台时,曾遭遇了这样的两难:工程机械主流的三维设计软件是Pro/E和NX,而宇通集团三维平台则采用CATIA,究竟如何选择,一时难以决断。最后,为了保证工程师在集团内部有统一的设计交流平台,宇通重工没有随行业大势所趋,而选择了CATIA。尽管推行初期很艰辛,但三年后,通过三维设计平台的应用,宇通重工已成功完成多个产品数字样机的设计,提高了公司研发及生产的一次成功率,压缩了新产品研发周期。

 

    点击放大图片

    宇通重工信息化规划图

    着上全面的信息化武装

    信息化下一步的布局,是宇通重工“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宇通重工的管理体系基于四大信息化平台,这四大平台的实施规模和实施深度,是“十一五”期间按照50亿产值的发展规模设定的。

    发展到什么样阶段,用什么样阶段的信息化系统。显然,“十二五”期间的宇通重工需要着手更全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在宇通重工的IT战略规划中,“十二五”期间将配合新工业园的需要,重点构建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的PLM系统和以产品供应链为主的SCM系统。

    对于目前产值规模的宇通重工来说,在工程机械行业并不足以与“重工航母”比拼,它需要灵活、高效、好掉头的信息化系统予以支撑。在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整合的时候,宇通重工要做的是将PLM和SCM两套系统来补充甚至部分覆盖现有的系统,继而将宇通重工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成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企业。

    后记:

    去年8月8号,宇通重工在郑州和开封的交界处购入了2300亩地,正积极谋划厂区整体搬迁与新工业园建设。如今,困扰宇通重工发展的难题已经不是产品技术、不是差异化竞争策略,更不是市场留给宇通重工的上升空间,反而是产能不足。如果将现有的570亩厂区扩展到2300亩,秉承工艺先进、节能、环保设计理念的新工业园区将为宇通重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而宇通重工的目标也很明确,到十二五末期,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二集团军的领头者。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