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顾惠忠:翱翔于蓝天的财务改革先行者

2009-08-17 18:03:00作者: 来源:

摘要1969年夏,江苏省南通市川港公社的田头,一个13岁的男孩儿正仰首凝望蓝天中掠过的喷气式飞机。银翼划过长空后留下了长长的白色云带,同时也在这个男孩儿的心里留下了梦想的种子—— —当一名飞行员,在蓝天中飞翔。...

顾惠忠40年前没有想到,他与蓝天的不解之缘。

1969年夏,江苏省南通市川港公社的田头,一个13岁的男孩儿正仰首凝望蓝天中掠过的喷气式飞机。银翼划过长空后留下了长长的白色云带,同时也在这个男孩儿的心里留下了梦想的种子—— —当一名飞行员,在蓝天中飞翔。

40年光阴荏苒,这个没能成为飞行员的男孩儿,却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他的蓝天梦想。顾惠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的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

2009年夏,在中航工业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顾惠忠告诉我们,人可以因梦想而忙碌,却不能因忙碌而失去梦想。在他心里,梦想,始终是他背后那双隐形的翅膀。

一篇小文引发的“财务冲突”

“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比起来,差距还是太大了。现实环境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更是对当时年轻气盛的我有很大影响。”在顾惠忠看来,1981年从郑州航空学院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许是自己的梦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1982年,顾惠忠就职于航空工业部财务司。“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总认为无外乎是记记账、发发工资嘛。”社会对财务工作的不认可,对于事业心极强的顾惠忠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

但是,顾惠忠没有选择放弃,并且从来都没有埋怨过。“自己在工作不忙的时候,常常思考的是要如何才能适应现实,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现实。”1983年,当顾惠忠有关“科研项目管理的改革问题”的调研成果被中国科学院的《科学管理》发表后,这马上在他所在的单位里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实际上,顾惠忠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因为这一件在自己看来再自然不过的小事,而开启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甬道”。

“1983年发表的那篇文章,不仅给予我极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是一种鼓励。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写些探讨研究的文章发表在业内或者集团内部的刊物上,同时,也是从那之后,我开始给单位的领导写报告,这一写就一直写到了现在。”顾惠忠略带幽默地说。

正是这样的一个契机,让顾惠忠最终留在了当时发展还未见起色的航空工业。在他大学的同班同学中,现在,仍留在这一行业的不足1/3。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财务人员不仅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还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经历过那个将财务人员视为“账房先生”时代的人来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顾惠忠说,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集团的稳定、发展,以及效益的提高而努力,毕竟这是一份和几十万人、和我们国家的国防密切相关的工作。”朴实的话语,却可以看到他始终放在心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的确,梦想仿佛总是处于和现实的碰撞中,但现实也因为有了梦想的着色,才有了坚持,有了奉献的美好。

换岗塑造新锐思路

 

在航空业工作的28年间,顾惠忠换了很多岗位,细数起每一段日子,顾惠忠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提起往事,在顾惠忠的表情和动作里,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他每一次全身心的投入。而在走上每一个新岗位的时候,他都仿佛还是那个刚从郑州航空学院毕业的25岁的年轻人—— —充满激情,充满无数的可能。

1981年,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院务部助理员。

1982年,航空工业部财务司科研处干部。

1986年,航空工业部财务局综合处副处长。

1988年,航空工业部财务局外事财务处副处长。

1990年,航空工业部财务局综合处处长。

1994年,中振会计咨询公司总经理。

……如此高频率地更换工作岗位,在航空系统中恐怕并不多见。

回忆起当年在外事财务处当处长时所进行的外事财务制度改革,顾惠忠仍然印象深刻。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如果有外事出国,一般是凭发票报销,而并非包干制度。身为外事财务处处长的顾惠忠沿袭以往的做法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一次偶然的出国经历,却让顾惠忠下定决心要改革外事财务报销制度。

那是一次在美国用完晚餐后,服务人员表示,可以开张发票,问顾惠忠要开多少钱。顾惠忠被这个问题吓了一跳,这个服务员进一步解释说,“你们国内来这里进行外事活动的,不管是专家还是干部,都是这么干的。”这句话让顾惠忠脸红,“这不是丢中国人的脸吗?”这是他第一时间所想到的。

回国以后,顾惠忠就开始着手进行此项工作的改革,先是餐费包干,然后扩展到住宿费包干,对出国的专家或学者实行实报实销。如此大胆的改革在当时的中央部门中还是第一例。改革之初,这项改革曾因没有先例,以及国家当时的法律法规而受到阻碍,但本着对工作负责的锐意进取精神,顾惠忠坚持给大家做工作,最终成功地推进了此项改革的开展。

1994年,从总部到下面挂职向顾惠忠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下面成立了一个会计咨询公司,顾惠忠被派去当总经理。可以说,这个工作岗位和顾惠忠以往的每个工作都有很大的区别,必须自谋生存与发展。在一个市场化的新公司担任总经理,对顾惠忠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同样是一种锻炼。

“那段时间,我不仅要考虑整个公司的生存发展,还要管党政工团。

虽然整个公司也就五六十个人,但是,如何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他们的前途负责,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顾惠忠表示。

当时,顾惠忠还兼任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但因为申办此事务所的时间比较晚,审批比较困难,他就想到和中航工业系统下面一个在陕西的名为岳华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并更名为中振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这实际上是现在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前身。而当时所采取的事务所联合的方式,也为后来的会计师事务所走联合的道路做了初步的探索,

 

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现在,当年的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经过不断的联合并购,已经成为了在国内数一数二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

工作丰富了顾惠忠的人生,顾惠忠也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努力带给了工作更多的可能性。多年来,虽然每一次更换新的岗位都将意味着新的挑战。但是,顾惠忠始终都没有退缩过,而当过去奋斗的经历和对未来事业的憧憬一并在他的目光中交汇,我们看到的是时过境迁的淡定与继续前行的勇气—— —并肩前行的美好。

每一次改革源于见微知著

2003年的时候,顾惠忠在中航工业内部组织编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一航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财会人员人手一本。这本书在顾惠忠的心里份量很重,他精心把集团这些年内部出现的一些经济财务案件以及社会上的案例编进书里,希望能给每一名财务人员起到警示作用。做了十多年的集团总会计师,顾惠忠遭遇的事情太多,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属下离去的背影。

不仅仅是职业道德规范,这些年来,顾惠忠一直尝试在集团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就是避免风险和堵塞管理漏洞的最好方式。

“以前,集团内的财务工作总是会出现一些诸如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综合考察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制度上。以往集团的老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造成了管理上的不少漏洞。”顾惠忠不无感叹地说。

正是这种对集团和员工负责的双重态度,促使顾惠忠在这些年里不断展开制度体系上的改革完善。

从担保制度,到资金管理和预决算制度,再到重大财务经济事项报告制度等。而且,为了避免闭门造车,顾惠忠在进行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多次出国考察,向国外大型同类企业学习借鉴。

2001年,顾惠忠到美国波音公司访问交流,波音公司的财务人员向他演示介绍了波音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顾惠忠被震动了,当即向波音表示能否复印一份给他,但被告知这是公司的商业秘密而遭到婉言拒绝。

于是,在后面几天的考察中,顾惠忠更用心地观察,并在心里一一找出中航工业目前与其所存在差距。坐在回国飞机上的时候,顾惠忠便在心里细细回想访问中的每一个细节,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动手改革了。

现在,中航工业财务会计管理已经形成了五大建设体系,在加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管理上,以及为中航工业结构调整、管理创新、资本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航工业所实行的总会计师之间的岗位交流最初也是顾惠忠主导的。2005年,中航工业东北一家公司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顾惠忠快速推进此项工作。在该公司中,有一个分管资金的处长,当时一家保险公司每年过节的时候都会送给他大概三五千的礼金,后来,这家保险公司出现了问题,保险公司的账上显示有五六万元钱是从1999年到2005年分了几次送给这位资金管理处的处长了,因此,这位处长被追究了法律责任。

 

发生这件事情以后,顾惠忠深受震撼。于是决定让中航工业各有关企业的总会计师之间交流,从近几年交流的情况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企业内部财务的重要岗位之间、财务部门负责人之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大力推进交流,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顾惠忠说,岗位交流不仅有利于财务人员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对这些财务人员负责的一种表现,在美国也是很推崇岗位交流的。

权力是一把利器,有利,也可能有害。作为中航工业的总会计师,赋予下属权力的同时,顾惠忠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唯有在集团制度建设上下足功夫,才能对集团和员工双重负责。

从学电脑开始带动信息化

在大型国有企业中,中航工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

2002年,时任中航工业总经理的刘高倬有一次在美国与UTC总裁乔治·大卫交流时,乔治·大卫问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干什么,刘高倬回答说,一般是开会或者看文件,之后,刘高倬又问乔治·大卫每天上班都干什么,他回答说,我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我的现金流。

当时,在中航工业,作为集团的领导,刘高倬仅能在每个月的月底收到一份财务报表,从中才能够了解到企业近期的现金流量状况,并不能实时地看到集团每天的货币资金有多少。

刘高倬回国后,就将要在集团内建立财务信息化的想法告诉了顾惠忠。顾惠忠回忆说,这个任务毫无疑问是艰巨的,但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管理手段也应该是高科技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决心,顾惠忠开始动手了。虽然对计算机不太懂,但是在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和琢磨之后,顾惠忠自己亲手绘制了一幅集团财务信息化的框架图,并立即与专业财务软件公司,以及集团下属的一家软件公司联合组织了一个规划小组,开始了集团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003年3月31日,仅在一年之内,中航工业的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体系就基本完成了。但是,认识到此项工作重要性的顾惠忠从来没有止步对其的改进和探索。到2005年,顾惠忠再次访问波音的时候,在和波音交流起有关信息化的话题时,连波音财务部的工作人员也不得不称赞,“你们现在比我们还要先进了。”

会计领头人已有大批接班人

对于航空财务人才培养的重视,顾惠忠始终都没有改变过。早在1986年,顾惠忠还在航空工业部财务司综合处当副处长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项工作。

当时,航空工业部的财务人员紧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人才,顾惠忠用了4年时间和大连、郑州等地几所大学,联合培养了600多名财务人员。在此期间,顾惠忠还不断地在系统内部坚持对其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到了中航工业担任副总经理后,顾惠忠更是深感人才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顾惠忠不仅给财务人员创造学习的机会,同时,他还花大力气给财务人员学英语创造条件。

随着中航工业的发展,现在看来,顾惠忠当时的举措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我们集团共有财务人员1万多人,这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85%以上,研究生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顾惠忠介绍说。

 

中航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近两年,中航工业和财政部下属的财科所做了两期MPAcc财务硕士的联合培养,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之后,中航工业又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培养EMBA,“今年刚送走9名财务人员去美国学习。”“我们的目标是培养10个财政部确定的领军人才,100个在国外培养的EMBA财务人员,以及1000个取得硕士以上学历的财务管理人才。”顾惠忠说。当然,这绝对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种追求。顾惠忠希望的是,等到他们这批人退休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航工业的这支财会队伍依然能够是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队伍,而这片他曾经为之辛勤付出的“理想国度”也可以不断地取得进步。

也许,正是源于这个令人温暖的愿望,才让顾惠忠始终坚持抓财会人才建设,而也只有一个真正将事业放在心上的人,才能不仅关注一个企业的现在,也关注它的未来发展。

2008,光荣与梦想

2008年,注定是令顾惠忠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顾惠忠获得了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荣誉”—— —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也是在这一年,中航一集团和二集团完成了重组,组建了新的中航工业。

谈到获奖,顾惠忠坦言在此之前都没有想过要参选,他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份内的事。但是,作为中航工业的总会计师,顾惠忠深知自己所代表的并非仅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

在得知获奖的消息后,顾惠忠说,这个荣誉是属于中国航空工业、属于我们整个财会集体的,这对我今后的工作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在今年年初的颁奖大会上,顾惠忠在作为总会计师系列的代表发言时,言语之间,也充满着对他身后整个团队的感谢和表扬。

但是,还没有时间来得及消化获奖后的喜悦,顾惠忠就又投入到中航一集团和二集团重组的繁忙工作中去。在中航一集团、二集团重组后,顾惠忠担任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的工作,分管的工作比以往更艰巨。

将近40万人的队伍,这在顾惠忠心中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这既是信任,又是责任,而今,新的中航工业重组后,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一个更重的任务摆在顾惠忠面前。

那个曾经属于顾惠忠的有关蓝天、飞翔的梦想或许没有实现,然而,在中航工业,这个以航空事业为依托的岗位上,顾惠忠觉得自己已经在更蔚蓝、更宽广的“天空”中实现了这个梦想。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