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航星公司:老国企数字战役

2012-04-11 16:22:00作者: 来源:

摘要企业信息化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信息技术融合到生产过程当中,而且业务部门必须能用。...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航星公司)最早是军工厂,后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如今它又成为了集机器制造及民用产业、物业开发于一体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企业。

  1939年创建的航星公司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建厂历史了,自1984年就进入公司的现任信息化总师兼信息化部主任滕应杰回忆到,“这两年新人比较多了,可就在前几年,每当开会时前几排一片全是‘白发’老员工。”而滕应杰自己也在航星公司工作28年之久了。

  在航星公司亲身经历整个信息化历程的滕应杰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在信息化雏形刚形成时公司就开始涉足了,而到上世纪90年代企业信息化开始在企业里生根发芽,再到2004年的大建设,更有2009年的“回头看”以及系统的升级换代,航星公司打了一场又一场的数字战役。

  老国企新问题

  航星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如企业本身,一直以来都颇为低调而神秘,很少接受采访的滕应杰一身蓝色工装,浓眉方脸,给人非常朴素亲切的印象。作为高科技企业,航星公司已经使用光纤到电脑桌面了,而使用光纤接入在航天科工集团的众多企业之中,恐怕航星公司是头一个吃螃蟹的公司。

  这背后有着特定的原因,与其他制造型企业最为不同的一点是,航星公司上线的每个系统,首先考虑的不是能发挥多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安全、保密要求。因为,每一个系统上线之前,必须经过的审批。这需要公司在系统调研之后,规划的过程之中,就要根据此系统的内容秘密程度申请系统建设,对系统内容进行评测,而民企在这方面所不同。

  另外,航星公司不仅建设系统需要进行评测,而且系统使用过程中每三年复评,每五年重新评测一次,民企可能只需要设置防火墙、监控录像之类,而航星公司则必须将信息化整个投入的20%用于此。

  虽然之前航星公司在安全、保密方面走得快,但是这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安全性,这个问题一直压在公司领导的心头。

  与此同时,航星公司有着与其他老国企类似的企业基因,那就是多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模式。正如滕应杰上述的“白头发开会”场景一样,老员工在公司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直到2009年之后才有所变化。

  而航星公司最初仅有几十个人、纯手工作业,如今则已蜕变为几百人规模和百分之六十的自动化设备的先进制造基地。更何况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模式,而是那些曾经的建厂元老们已经形成的固定的思想观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企业里电脑还是稀罕玩意儿,一个企业里恐怕也就两三台,而说起企业里会使用电脑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滕应杰回忆到。

  而在航星公司事实却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司购进了一批设备的同时卖家赠送了一台计算机,滕应杰笑着说,“就放在那里,大家都不知道它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在企业信息化初级阶段,机器的自动化程度也很低,很多需要手工作业,而后要在电脑上打印出表格再去操作机器,再后来需要根据电脑系统来操作机器。但是很多老员工早已习惯了原有的模式,让其尽快改变确实比较困难。尤其是,公司里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着传帮带的模式,即师傅带徒弟,这更加重了困难的分量。

 

  “一把手”工程

  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是最困难的,尤其需要改变的是一些早已形成固有观念的“建厂元老”们。然而让人吃惊的是,航星公司却在企业信息化上持续走在了同类企业的前面。早在1985年公司就成立了计算机室,1997年,专门成立了网络筹备组,2001年成立了独立的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成立了网络信息部,到了2009年调整为信息化部。

  信息化部门名称更迭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其职能的调整。滕应杰回忆到,“在1985年计算机室的职能实际上就是对电脑进行简单的维护,1997年,将这个辅助功能的计算机室升级为网络筹备组,则是受了合作伙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数据化管理模式的启示,将电脑维护的职能扩展为如何进行数字化管理与应用方面,而到了2001年,职能则进一步扩大,直到2009年,信息化部的成立意味着信息化之于整个企业的重要性”。

  那么航星公司是怎么推动信息化的呢?滕应杰笑称,“企业信息化其实就是‘一把手’工程,很多时候需要从上到下的推动。”更让滕应杰心里有底儿的是,在航星公司“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透着“四两拨千斤”的技巧。

  “这样的报表我不批,我要电子的,具体怎么操作你找滕应杰他们部门吧。”在某部门领导拿着一叠文件给公司“一把手”进行审批,然而让这位部门领导意外的是“一把手”竟然因为没有在系统中操作而拒绝签批该文件,让他吃了个实实在在的“闭门羹”。

  如此一来,公司里很多有着“系统不如手工”的旧观念的员工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适应新系统的上线。因为吃过“闭门羹”之后,下属知道,要汇报工作或者申请项目等必须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否则公司领导不批。

  在滕应杰的名片抬头上写着“信息化总师兼信息化部主任”,而总师这个称谓则比一般部门级别的主任要高一个级别,作为信息化总师的滕应杰以兼任信息化部主任的身份进行信息化工作,在实际进程中则会变得更容易一些,因为信息化必须要动员全员、涉及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需要信息化部去协调沟通很多部门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仅是平级则会难以推进每次的信息化建设,“这正是公司领导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表现。”滕应杰如是说。

  不仅如此,光纤到桌面在公司变为现实,也是“一把手”最后拍板的结果。2009年信息化部成立后,滕应杰他们便对整个信息化格局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在这次升级大战役当中,首当其冲的一项就是安全保密方面的工作,鉴于企业周围环境的复杂性虽然彼时运用了屏蔽网络,但是仍然让人心怀忐忑,于是便启动了光纤到桌面的项目,与铜缆相比光纤不仅网速快而且安全保密性更强,但是光纤比铜缆要贵上30%~40%,这需要投入几百万的巨额资金,在项目要不要继续执行下去时,公司“一把手”权衡利弊,最终支持选择用安全性能更高的光纤。

  2002年,公司上了SPP系统(即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2003年,上了PDM系统即产品数据管理、工艺数据管理方面的,2004年上了OA系统。而在滕应杰眼里,到了2004年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因为这一年,公司不仅成立了网络信息部,从一个辅助职能部门变身为一个真正的职能部门,而且还启动了统一环境、统一平台的大行动,公司决定上线MRPII系统,这是当时颇为先进的一套系统,也就是升级后的MRP系统,以及升级前的ERP系统。

  在2004年之后的几年里,公司的系统阵容包括SAP、OA系统、CAPP、PDM、DNC、MRPII系统、邮件、网站等。

  2009年,公司开始对信息系统进行一个统一的“回头看”,审视系统使用效果,看有哪些问题。“2008年时我们的信息系统并不落后,但是其中在应用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滕应杰如是说,“比如当时受限于外部环境系统版本随着时间转移而变低,定制开发的太多,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当时系统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混乱”。

  在2009年公司趁着“回头看”的时机,趁热打铁,进行了CAPP、PDM系统的升级,进行了光纤接入,并且还上线实施了车间现场执行系统MES系统,该系统依据航星公司是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或单件)的离散加工企业特点,生产任务往往是多型号并举,研制与批产交叉进行;生产插单现象普遍,导致生产计划变更频繁;工艺过程复杂,涉及的生产环节多,制造难度大;产品质量要求高,生产过程对质量控制非常严格等造成的生产过程中让公司领导头疼的诸多难题解决掉了。

  “今年6月份,我们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进行一个大盘点,因为‘十二五’规划已经过去两年了,我们要检查一下看有什么问题,只有不断回头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才能不断改进,”滕应杰说到。

  而公司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更让他颇为自信,“信息化工作就是‘一把手工程’,在我们公司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里就有一项信息化工作,公司要在这个层面上对每个部门执行信息化的程度进行考核。”

  数据超市

  在系统升级的战役之中,滕应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新版本系统对旧系统的更迭之中,有着CAPP、PDM、DNC、MES、SAP等诸多系统共同架构起来的信息化格局,然而,如果这些系统不集成则就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现实情况是它们只是相关联的两个系统一对一的集成,并未实现全部集成,“信息孤岛”现象显然已经影响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上层计划到中间制造再到底层执行是成金字塔式的架构,“滕应杰如是说,“比如,ERP系统只是将生产计划做出来,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它没有考虑假如其中两台机床出现故障还是别的什么,这个计划交给MES系统之后,MES系统则要考虑实实在在地执行了,它需要调出实际情况下的工作量,这就造成了工作计划与实际生产又不一致了,而在实际操作时恐怕还有更多像插单等各种问题。这就必须要求系统集成起来。”

  然而,航星公司以往采取了一对一的集成,就是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集成,如果第三个系统也想与其中一个系统集成,那就是需要做两次集成,而在系统越来越多时,这些系统集成一则做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些系统的一对一集成往往因生产数据的不断变化而无法使一方的数据不能满足另一方的需求,因此难题就不断出现。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在同类企业并未有更好的可借鉴的方法之时,滕应杰只能自己想办法。

  有意思的是,一次他去超市买东西正在结账时,整日思索此事的滕应杰突然由此引发了灵感,为何不做一个“数据超市”呢,也就是“数据池”,公司里所有的系统都必须按照“买家”(即另一个需要其数据的系统)的要求向这个“数据超市”随时供货,而“买家”只需在需要的时候拿取他所需要的数据即可,如此一来,这个“数据超市”就成为一个桥梁般将所有的系统都集成到它身上。

  “这个概念是我们自己想的,在其他企业也很少有这种概念。”滕应杰如是说,而航星公司的“数据池”在2010年就着手建设了,2011年就已经将MRPII、PDM、MES系统与“数据超市”即基础数据中心进行了集成并“开张”了,而在今年6月份航星公司将完成DNC系统的集成。

  谈起这个创意,“信息化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而当运用到生产制造过程中时,需要将它变得实际化,由于安全保密方面的要求,逼得我们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滕应杰如是说,“比如我们之前上线的PDM系统,国内公司不了解公司的企业环境与特点,上线了PDM系统之后在实际生产中并未发挥什么作用,就如一个房子把物料放进去就不动了,没有产生什么效益,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房子里进行加工制造将那些原料变成成品。这才是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