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智慧转型 中国制造亟待建立制造服务化能力
摘要信息化也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采销渠道等各环节上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企业中服务环节的需求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通用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113家制造厂,其传统制造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85%。而目前,通用推行的“技术+管理+服务”业务已占到公司全部收入的70%。
全球最大的轮胎厂商米其林的发展策略之一就是将服务视为销售的新动力。为此,米其林在全球铺设拥有统一店面形象和服务标准的轮胎零售服务网络,除了售卖轮胎外,更提供全方位的汽车相关服务。据了解,在这一服务网络中销售的米其林轮胎数量几乎占到整个米其林零售网络的三分之一。
这些世界级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并非个案,其背后代表的国外先进制造模式已提前实现了贴近市场、再造服务。而为了更有效地抗击低迷的产业环境,中国制造企业亟待全面提升关键竞争能力的“战斗力”,以求成功过冬。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向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转变,并成为重要的产业转型趋势,相应的,制造服务化能力在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也显得尤为重要。
制造业突围重拳——服务转型
从微笑曲线看,制造企业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设计与研发、品牌与服务。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处于价值链最底端的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品牌行销能力,即便有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处理。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的微笑曲线至今还只是占据生产加工环节的低端位置,所创造的价值也只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一。要想从这个阶段成功突围,中国制造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成本,建立起领先优势。而要想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实现全价值链的覆盖,就必须要延伸至服务价值的高端。
同时,生产装备的日益智能化也使得制造环节与相应的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生产外包、质量控制等服务环节联系越来越紧密,制造与服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些都表明,中国制造的商业模式由纯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变的充分必要条件已完全具备,打造制造服务化能力对于当前众多困难重重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已不容回避。
介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地带被称为“第2.5产业”,当前在浙江、广东地区的许多制造企业已率先运用在制造环节积累的核心优势,发展高附加价值的创新服务,尝试从“2.0企业”升至“2.5企业”的转型新路径。这也是现在和未来,政府和产业界等大量资源重要的推动方向。
服务转型核心支撑——信息化
一个制造业大国可以基于劳动力成本迅速崛起,但要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强国,一定得基于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够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提升产品品质与性能,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样性需求,从而使得研发设计成为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也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采销渠道等各环节上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企业中服务环节的需求与发展。
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得企业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的紧密结合,能够加速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从而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企业利润来源。而电子商务在采购和营销两端的广泛应用,实现整个商务环节的电子化,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客户服务,大大提高制造企业的运转效率。
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电制造和销售厂商惠而浦将搅拌器组装业务外包中国,2011年又重新转回了美国工厂。因信息技术和设备革新,美国新生产线所有工序仅需6人,效率却提升了25%。在美国,制造业GDP占比12%,却生产世界20%的制成品。致力科技、物流等提升产业链效率,是正处在“再工业化”热潮下的美国制造给中国制造的最新建议。而面临全新产业环境提出的“智慧”的课题,企业如何有效地从内部加固能力高地,抑或是当前苦苦求存的中国制造的新挑战。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潍柴动力:信息化支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