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之惑
2012-09-25 09:51:34作者:黄培来源:
摘要要真正实现突破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大批科研人员真正静下心来,戒除“浮躁”,“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不是大家都想着如何去创业板上市,如何成为亿万富翁。要从本质上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根本变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
前两天在新浪网看到一篇文章《专家谈制造业困境:可举国盖高楼为何不举国创新》,深有感触。该文指出:中国制造业今天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技术红利已经到头了。”他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过去30年主要靠引进,现在换不来了,因为全球都面临着‘产业真空期’,所有人都面临技术升级的难题。”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茉楠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不仅要体现在经济规模和总量上,更要体现在经济结构变迁上。随着中国要素价格体系的重估,以往“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的发展方式必须变革。在她看来,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拉动,没有形成技术、生产率和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的“全球价值洼地”,如今正在被填平。
五十年代,中国通过引进苏联的技术,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基础。而中国制造业能够成长到规模世界第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八、九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然而,很多企业引进之后的再创新却不够。或者引进技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制约了企业的再创新。另外,很多中国制造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模仿为基础,一直以来,缺乏“R”,而只有“D”,大多数企业只具备改型设计的能力,还不具备原始创新的能力。例如,中国绝大多数制药厂,不投资进行新产品开发,主要是等待国外专利过期,进行仿制。“中国制造”的崛起,其核心是依靠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可以低成本地污染环境,在这种低成本优势非常明显的时代,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大量代工的制造企业崛起。这种规模上的扩大,容易造成一种误区,就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很强大。实在不然,真的只是“大而不强”。不仅如此,在外资的挤压之下,一些原来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本土制造企业,要么被兼并或合资,要么由于体制问题而“寿终正寝”,这使得中国本土制造企业技术上的竞争力,不仅没有提升,总体上反而在下降。除了个别特别优秀的制造企业,例如华为,从九十年代就推动自主创新之外,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裹足不前。一些本来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企业,例如一汽、东风,由于旗下的合资企业赚钱赚得太容易,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极大地削弱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奇瑞、长城等自主汽车品牌,虽然也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但最近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的召回门,体现出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迅速,但实际上工程机械的核心液压技术仍然掌握在德国和日本。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由于以上分析的各种原因,仍然是“孤掌难鸣”。
然而,制约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我认为是中国的学术界的“严重失职”,不务正业。中国的制造企业本身利润率不高,科研能力不强,亟待学术界有能力开发真正领先的技术。但是,如今中国工业界与学术界的鸿沟却越来越大,很多学术界研究的东西根本就不能在工业实际中应用,鉴定会就是“追悼会”的情况极其普遍。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工业企业丧失了对学术界的信心,从而不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只能依靠模仿,依靠自主开发。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教师研究出一定的成果之后,就不再专注于科研,而是自己办公司去搞产业化。很多教授企业家的企业也没办大,科研也不深入。另外,科研单位的定位就应该做科研,而不是忙着做企业。去年我去一家航空行业重要的制造工艺研究所,一进门,大标语就赫然写着:力争产值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做出什么先进的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近年来也在反思,为什么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没培养出什么学术大家。中国论文的“产量”全世界第一,而被引用率仅仅排名世界第100多位。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论文都是毫无意义的垃圾。长期以来,中国是用一种官本位的方式来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中国的高校之中,学霸比比皆是,学术腐败层出不穷。另外,中国的高校,基本上是一个教授就是一个科研小团队,各自为政,让研究生、博士生给自己“打工”,难以进行大型的团队协作。中国的高校考核教授,除了教学,就是论文和科技经费。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了教授们很难静下心来搞研究。如果中国目前的科技与教育体制再不进行根本的变革,我估计在二十一世纪很难看到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中国也很难发展出多少个像华为这样在全球技术领先的世界级制造企业。
要真正实现突破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大批科研人员真正静下心来,戒除“浮躁”,“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不是大家都想着如何去创业板上市,如何成为亿万富翁。需要一大批科研人员认认真真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再通过与工业界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也把工业界真正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作为研究的课题,而不是一切围绕着写论文,出一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成果”。如果教授真的致力于创业,就应当完全脱离高校和科研单位,真正去创业,不要“脚踩两只船”。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方向是,研究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加专注于研究,而通过产业协作,支撑企业去做开发。
要从本质上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根本变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其实,中国的科技经费并不少,如果真正用在刀刃上,是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尊重科技发展的规律,让真正权威的科学家团体来民主决策,确定各个学科的科研方向,来实现对科技发展工作的自律,建立起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和科研绩效的管理机制。
另外,中国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科教管理体系。例如德国有一个Fraunhofer(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欧洲最著名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就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则缔造了硅谷。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之惑
下一篇:浅谈PDM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