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南京吉隆光纤应用案例
2012-11-09 06:18:00作者:张璞玉来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吉隆光纤在实现设计工具的统一和产品数据管理平台(PDM)的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施历程及应用效果。...
一、企业概况简要介绍
南京吉隆光纤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光纤熔接机、光时域反射仪(OTDR)、光纤熔融拉锥机、光源、光功率计、光纤V型槽、光分路器等光纤通信仪器仪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1996年成立至今,已有超过十五年研制、生产的专业经验。公司在1996年即推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光纤熔接机,2000年推出国内第一台X轴、Y轴同时显示的光纤熔接机,2005年推出国内第一台纤芯自动对准的光纤熔接机、2009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全数字制式光纤熔接机。经过十多年不懈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熔接机专业制造商。
总部位于南京,在安徽蚌埠、上海分别设有工厂和研发中心,员工200人左右,年产值达2个亿,出口和内销各占50%。在国内光纤通信仪器仪表制造商中排名第一。产品应用于通信、广电、铁路、石化、电力、煤炭、港务等光纤网络工程、光无源器件生产、科学研究所等领域,远销欧洲、北美、澳洲、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主要产品有光纤熔接机,光纤切割刀,光时域反射仪,光功率计,光纤拉锥机,及光源、V型槽等其他光纤配件。
图1 光纤熔接机光纤拉锥机
图2 吉隆光纤主要产品示意图
二、企业存在的问题
吉隆光纤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之前,无论是从产品的研发设计、项目的监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产品的上线时间及质量,制约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基础数据的规范化、项目进度的可视化。
基础数据规范化包括如下几点:
(1)数据查询:经过多年的积累,吉隆光纤的图纸、文档等数据达到几百G,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目标图纸,非常困难。工程师只能够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搜索功能,而这种查询效率低下的操作模式,已经严重影响设计效率。吉隆光纤迫切需要一种专业的查询工具,快速查询定位图纸。帮助工程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图纸。
(2)产品结构:吉隆光纤的产品有多个部件组成,且每个部件都有不同的小组完成,如光纤熔接机,包含结构设计、光学设计、电气设计等等,各个部装分别存放于工程师的计算机内,且没有形成产品结构树,只是简单用文件夹的形式打包存放。项目经理则将总装、部件、零件统一存放于一个文件夹,无规范的产品结构。这种混乱的存放模式,不利于借用/引用,阻碍了工程师的快速设计。急需一种将产品结构形象化的显示方式,便于其他工程师的共享。
(3)BOM录入:在信息化之前,吉隆光纤的产品设计BOM、制造BOM都是通过人工手动录入到EXCEL中,然后再将EXCEL的BOM文件传递给ERP的维护人员,由ERP的维护人员,将BOM文件导入到ERP中,而这种操作模式,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且在手动录入过程中,容易录入错误;如果图纸中的BOM信息发生变化,则EXCEL中BOM信息不会主动变化,两者没有关联关系。容易造成设计BOM与制造BOM的不一致,导致设计人员、采购人员、生产人员之间的相互推诿。
(4)在没有实施信息化之前,所有的数据(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资料)都是以明文的形式存放于每位工程师的计算机中,这大大增加了关键技术资料外泄的风险,之前吉隆光纤也考虑过上加密软件,但是通过了解后得知,加密软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因为加密软件有可能会对数据产生不可恢复性损坏。吉隆光纤就急需一种有效的,不损坏文件的安全管理模式,来保护企业数据。
(5)流程控制:以前企业在走图纸的审核、标准化、会签、归档等流程时,往往会因为流程人员没有得到任务指令而漏审等现象。企业需要一种将流程与人员固化的管理模式,避免再次出现漏审等现象。
(6)设计变更关联:以前企业使用的二维是AutoCad,三维是ProE,总量达到1000余套,当三维变更时,二维无法自动变更,则会出现二维图纸与三维图纸不一致的现象,必须手动再次修改二维,降低了工作效率。急需一种设计模式,将三维与二维自动关联。
项目进度可视化/可控化包括以下问题:
(1)项目经理一人负责多个项目,无法了解每个项目的进度,导致不能够及时的控制项目;
(2)对研发人员的工作量无法统计;
(3)在进行工作分配时,无法了解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负荷,导致员工超负荷或者工作量不足现象,不利于团队的整体进步;
(4)研发的每一个阶段,没有标准的输出物模板,导致项目的可借鉴性、参考性降低;
(5)同类型项目没有标准化的模板,导致项目的可复制性降低;
(6)缺乏前瞻性、有效的产品规划;
a)没有产品平台规划,无法平台化、系列化地开发产品
b)缺乏产品线规划,被动响应市场和竞争,未考虑资源的平衡
(7)职能化特征明显的组织结构阻碍了跨部门的协作;
(8)不规范、不一致、接力式/串行的产品开发流程;
(9)项目管理薄弱(包括进度、质量、成本、风险等);
(10)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未分离,缺乏技术规划与运作机制;
(11)缺乏CBB(共用模块)与经验教训的积累及共享机制;
(12)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研发人员的职业化素质不足;
(13)缺乏有效的研发考评与激励机制;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南京吉隆光纤应用案例
下一篇:南京吉隆光纤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