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迎接恒网时代 我们是否做好准备?
摘要 你可以想象,未来冰箱、微波炉、手表,甚至于是你的宠物身上吊挂的牌子⋯任何你想象得到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你还没想到的产品,都具有连网功能。...
你可以想象,未来冰箱、微波炉、手表,甚至于是你的宠物身上吊挂的牌子⋯任何你想象得到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你还没想到的产品,都具备有连网功能,并且随时透过网络交换信息吗?十年前也许很难想象,但现在这样的情境非但不会让一般人感到讶异,反而逐渐深入到很多人的生活里。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计算机”。当个人计算机诞生时,计算机仍是少数菁英份子、工程师的专利,当时计算机的工作在于协助运算,而非娱乐,更非通讯,跟一般人的”生活”根本很难扯得上关系,但随着时间演变,很快地计算机非但已融入一般人的娱乐、通讯,乃至生活中的很多小地方,例如:卫星导航仪里头有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是计算机,MP3 随身听也是计算机,十字路口控制红绿灯的也是计算机。计算机已经无所不在了。
我们也即将迈入恒网世界,恒网世界会跟计算机一样,短短数年间开始融入,乃至影响我们的生活、思考。在恒网世界中,不管是 LAN、Internet、移动通讯网络、电信网络、卫星网络…各个网络间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随时维持在联机的状态,这是恒网世界,科技的演进使得我们距离真正的”恒网”已经不远了。
什么是恒网世界?
我在 2002 年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论”恒网世界“,在那个时候看起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因为手机上网既不盛行,也不是主流,当时很多人把”恒网世界“看成是痴人说梦话(提出恒网世界概念的人不可考),不过经过十年的时间,技术、科技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恒网时代真的来临了!
首先,在原先讨论的恒网世界概念中,电信网络被视为是最为封闭的一环,但最近五六年,随着移动通讯操作系统的解放 — Android 的诞生,使得掌握操作系统不再是一种特权;iOS 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手机制造商、电信商的从属关系,对于改变移动通讯世界的贡献很大,以及基础建设得日益完备,发展快速且相对成熟、开放的 Internet 俨然已经成为恒网世界中连通各个网络间通讯及数据交流的主干道了。
其次,随着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及端点透过恒网的任一节点存取或交换信息,服役数十年的 IPv4 已经开始交棒给 2011 年 6 月 8 日开始在各地逐步更新的 IPv6 了,相较于 IPv4(32 位),IPv6 采用 128 位,新增的地址空间支持2128(约3.4 × 1038)个地址,如果以地球人口70亿人计算,每人平均可分得约 4.86 × 1028(486117667 × 1020)个IPv6地址。如果你算一下自己每天接触的”可连网”有多少,IPv6 可以为你每一个可连网设备分配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地址,就算地球人口持续膨胀一倍,大概也用不完。
软件银行的新赌注
虽然在九零年代网络兴起之时也曾失算,不过日本著名的软件银行总裁孙正义就曾经说过”我绝不投资没有赚钱可能的事业“,有人用”豪赌”来形容孙正义的眼光,而投资本来就具一定的风险,如果用”赌”来形容,那么孙正义肯定是属于细心观察,大胆下手的赌徒。
日本软件银行(Softbank)去年并购了美国第三大电信商 Sprint及日本第四大电信商 eAccess,一跃而成继中国移动、美电信 Verizon Wireless 之后,世界上第三大的电信公司。这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全球电信业将掀起一股并购风潮,我倒想从另一个角度观察 — 与一般电信营运商最大的不同在于软件银行一开始的本业并非是电信业,而是软件销售。
多年以来,软件银行的触角藉由大胆的融资、并购,已经成为一家结合宽带网络、固网电话、电子商务、因特网服务、网络电话、科技服务、控股、金融、媒体与市场销售等事业,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司,对于传统电信商来说,三位一体(电信、网络、内容)的 triple play早就已经透过 Internet / voice / cable / access 各种触角深入一般人的生活,这是孙正义 15 年前就开始铺的路。
在孙正义新的一波赌注里,正在构建恒网世界所需要的真正”最后一哩”,透过提供各种足以接触到消费者的管道,没有障碍地将服务及内容送达消费者手里。这样的”赌注”需要结合资本、技术、人才、内容等各个面向的资源的整合,并付诸执行,难度很高,不过,在软件银行经过十几年的陆续建设下,这块拼图看起来即将完成。
Yahoo 与 Google 的恒网蓝图
Yahoo 在 2006 年曾经尝试从网络媒体(当时的公司定位)角度提出过一个很棒的 Connected Life 概念,并且尝试将之付诸实现,成立了 Connected Life Group 这个曾经是最令人期待却最具争议性的事业体,公司也因此改组,将之视为未来的方向之一。在 Yahoo 的 Connected Life 世界,假想 Yahoo 的 ID(后来的确如实地实现支持 Open ID)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通行证,链接了通讯、内容、娱乐、社群…等,透过 PC、Mobile、电信、电视等媒介随时随地存取。
当时的这个 Connected Life 构想,Yahoo 的确掌握了几个关键的优势:内容、强势的网络媒体、广为网络用户使用的电子信箱、实时通讯服务,不过整个产业生态其实在各种利益间拉扯、拔河,浪费了许多资源,再者,使用者端的情境虽然依照擘画的蓝图来看,十分完美,却仍仰赖不同的服务、营运商间的整合,要能妥善的整合各方资源及利益,其实非常不易。
然而内部的政治角力,以及争议许久的公司定位问题交缠,使得这个很好的概念性方案,在历经了几年后,于焉告终,非常可惜 —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一个概念,Yahoo 其实与 British Telecom 有很全面性的 triple play 的合作,也推出过不少符合当时需求的 Mobile 服务,更与有线电视业者合作推出过以电视为主的服务与内容。
从网络媒体的角度来擘画的这个 Connected Life 蓝图,非常接近一般人真正所需要的,不过这样的蓝图需要太多不同的专业组合,最后证明了在政治与争议不断的公司方向调整中,这样的好构想在无法确实、有效执行下,数年后随着公司走下坡跟着无疾而终了。
无独有偶,Google 也正在擘画同样的梦。一般人听到 Google 大概几乎等同于”搜寻”,不过,除了推出各种网络服务及平台外,Google 对于云端技术的掌握挟其自身营运所需,在业界是居于领先地位的。2007 年开始,Google 为了发展其语音搜寻辨识技术,在美国推出 411 服务,开始搜集美国各地的英语腔调;两、三年前开始,Google 开始提出传输速度达 1G bps 的 100 倍速光纤网络概念性构想,并且在 2012 年针对获选测试的 Kansas City 开始进行营运测试,这个 Google Fiber 计划结合了存取(access)、云端服务、内容、以及各种连网设备,虽然与 Yahoo 的 Connected Life 擘画的蓝图有些交集之处,但取向上并不太相同。
Google Fiber 是完全以架构在未来超高速的因特网的云端为骨干(如果回头看因特网的带宽发展,这样的假设很快就会实现,并不令人意外),当网络速度极快时,也就没有本地(local)与远程(remote)的差异了,所有的运算都可以透过云端运算完成,再藉由超高速的网络传输更新本地端的内容,提供各种服务及内容。
而今,云端服务已经成了市场的主流,透过平板计算机(tablet PC)、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执行的 App 也已经深入很多人的生活,看起来我们正在往恒网世界前进。
4G + 1G 时代的恒网世界
回到电信产业的话题 — 文中提到”未来移动上网使用者只会增加,并不会减少,只要使用者增加,塞车就是一种必然的体验。”,我们已经网未来前进了,未来也只能变得更好,技术问题只是枝微末节的小事,终会被解决的。
很快地,在未来五年内,电信频谱将陆续从几个移动通讯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释出,4G 移动通讯网络将逐渐普及,使得新一代的移动通讯基础建设更为完整,以 4G 为主的应用服务将开始成为主流,深入每一个人存取的移动装置,乃至街头的广告广告牌。
七年前,我在做 Yahoo Voice 产品时,曾经做过一些市场分析,其中,台湾市场最大的弱势在于电信业者过于保守固守本业,国外的电信业者结合不同的服务或内容的例子,在台湾几乎像是鸭子划水,当时最具优势(结合上网存取、加值内容服务、移动、网络服务…等)的是中华电信,但那是一家实质国营体质的民营公司,在这样的体质下,很难有突破性的应用。
我们可以直接想见的情境是:当 4G 普及后,用户的语音通话习惯,不断转移至透过移动通讯软件的兴起而行程的新习惯,转由因特网传递语音通话,不再完全倚赖电信网络的传输了,亦即,在 4G 时代来临后,原本语音通话将会大幅被 app 或其他网络应用服务所取代,电信业者原本可以营利的语音通话服务业务,将会很快速的流失 — 这一点,其实电信业者已经可以近几年快速下滑的简讯业务感受到前后的差异。
传统的电信业者害怕的是,当未来 4G 时代正式来临,不再没有各种限制下,连语音的最后一道关卡都被打破了,原本所谓可以传子传孙的电信事业也跟着瓦解了。这样的情境发生在完全(或高度)倚赖语音通话为主,而没有其他内容或应用服务的电信网络服务的传统电信业者,恐怕只能像是温水煮青蛙了。
然而,对于具服务导向思维的服务商而言,4G + 1G(甚或更快的因特网速度)是一个新的机会。
当因特网的速度快到一定的程度,当移动通讯网络也到达便利无碍的程度,当基础建设及技术问题日益完备后,内容、互动及应用服务将开始更全面的进驻一般人的生活,离开了客厅与电视后,第二屏幕、第三屏幕,乃至其他没有显示功能的连网设备都紧连在每个人身上,就像每个人都随时在恒网的任一端点上 — 这是以前任何一个服务都没有的优势。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