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李言照:为农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摘要 “如何让计算机巧妙地融入农学领域?”这是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言照教授一直以来的心头大事,也是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科研事业。...
“如何让计算机巧妙地融入农学领域?”这是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言照教授一直以来的心头大事,也是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科研事业。
让计算机成为农田好帮手
“计算机跟农业有效地结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向,计算机的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将会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作为计算机应用与科研教学的工作者更应该把握好这一大好形势。”李言照教授说。2006年,他的梦想起航,在他的带领下,学院赵友刚、熊凯、韩仲志等一批热爱计算机的老师聚在了一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研究小组”。
“万事开头难”,做科研就像烧热水一般,开始都是慢热的,课题选择难、申报项目难、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迎面扑来。课题的选择在众多问题中无疑是最关键的,对于李言照教授来说,最初课题思路来源倒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李言照教授及队员们经常聚在一块交流、分享点子,队员韩仲志就聊起了自己读研时做过的关于检测“玻璃杯子”的研究课题,正苦于没有好课题的李言照教授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既然玻璃杯子可以“检测”,为什么不能检测农作物的优劣等级,比如梨?有了课题目标,李言照教授更是卯足了劲,一股脑地扑进了科研项目中。队员赵友刚说:“‘检测’一词,在珠宝鉴定行业算是出现最频繁、最专业的了。于是我们就把目光投到了深圳的一家珠宝鉴定公司。为了向人家学习鉴定方法,在资金不充足、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李言照教授教授就带着大家马不停蹄地去了深圳,在那呆了5天。”正是这种雷厉风行、勇于做梦、敢于实现梦的的科研态度,让他们的“梨果外观品质图像分析软件”、“一种梨果外观品质检测装置”研究成果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该科研立项后来又应用到土豆、胡萝卜等众多农作物的检测当中去。
对于李言照教授来说敲代码、写程序在行,但是在农学方面可是个十足的外行。在“网络化测土配方施肥”的科研项目中,李言照教授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对此,他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农学方面的老师联合,另一方面像学生一样开始研究起了农业土壤、施肥等专业知识。李言照教授告诉记者“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熟知,需要的是一个过程。梦想没有一蹴而就的,要的就是脚踏实地朝着你的目的地前进,并且还要努力的储备你所需的一切知识。”
“下地”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也是李言照教授的家常便饭,李言照教授经常到莱西实验田看人家施肥、采集样品。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施肥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施肥,它是通过“触摸屏”测土来施肥。从实验基地回来之后,李言照教授就琢磨:在“触摸屏”测出施肥方案后,怎么才能将数据统一处理?带着这种疑惑,他及队员完成了“县域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采用MAPGIS平台,将所有的化验数据全部输入软件系统。“刚开始的时候,系统并不是很完善,当地的农民也提出了很多类似实际操作、便捷程度及成本等问题。”李言照教授告诉记者:“做科研就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耐得住性子。”在李言照教授带领团队反复修改后,该项目已经开始推广并应用在莱西、平度、胶州等地。
让自己成为团队的正能量
近五年来,李言照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累计获得地厅级以上项目10项,到位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并在相关课题的支持下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十多篇,成功申请2项国家专利,有3套软件系统申请了国家软件著作权,有2项科研鉴定得到专家同行的一致赞赏,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谈起自己带领的团队,李言照教授说,大家都想在一块儿干点什么,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初衷;不去计较个人得失,步调一致,有平等自由工作空间,这是团队能够攻坚克难的根本。跟李言照教授已有10年“交情”的赵友刚博士说:“李老师生活很随和,但是工作起来却是非常严谨、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个成功的团队不仅是硕果累累,还要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目前正在中国石油大学读博士的韩仲志老师深有体会,“读博很大程度上是受李教授的影响与激励,他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正如李言照教授所说,科研的道路是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整个团队有着合理的年龄结构,有老教授,也有源源不断的新的血液。莱西实验基地施肥站的站长在李言照教授频繁“下地”过程中,同他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员。
大家说,李言照教授是个能散发正能量的人,他的这种积极的力量一直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前进,也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做对得起良心的教学工作者
从教以来,李言照教授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六和奖教金”等荣誉称号。做有良心的教学工作者是李言照教授一直以来的准则。“做人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要做个有良心的人,做个有良心的老师。”
在李言照教授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学没有科研就像只有骨头没有肉。“科研是可以直接结合课堂教学的,我讲课都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随机发挥着讲,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就会讲到做项目时碰的壁吃的亏,这样和同学们分享,也提醒他们注意。这样的课堂才会讲的深刻透彻。”长期以来,李言照教授一直是这样,把自己在科研实战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当做课上的典型例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精髓。
用李言照教授的话,他的教学采用的是“偷懒式教学”。教学相长,学生跟老师互讲。在讲《单片机原理》等课程时,李言照教授一般让班里的同学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小组探讨。“我会让学生上讲台讲给我听,同时我会提出我的疑问由学生来解答。这种模式会让同学们适度的有紧张感,只有你神经适度的紧绷了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这种学生讲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学生的提前预习能力及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
李言照教授还主张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跟着做项目。他说,这样可以给他们提供比较优越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器材、实验项目等;还可以让同学了解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到底能干什么,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目前,他的团队与科研项目已先后吸纳学生成员13人,这些同学在与老师共同工作中,受益匪浅,不一样的经历大大提升了他们继续深造与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