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IT基础架构 > 计算存储 >

推动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以形成灵活柔性生产体制

2024-05-10 15:50:19作者:王洁来源: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工业化正在稳步推进,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工业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柔性,使得生产过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工业化正在稳步推进,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工业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柔性,使得生产过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进行调整。

打造灵活柔性生产体系
智能制造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

“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4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下一步将深入推进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建设。

说到采矿,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矿工头戴安全帽,身穿劳动衣,在黑黢黢的山坡或洞穴里挥舞着铁镐,坚硬的石头被一块块剥落,尘土像海洋,矿工淹没在细小的粉末颗粒中……

现在的采矿有另一种画面。地下400米,采煤机不断向前掘进,齿轮转动,1秒钟就是1吨煤的开采。这一切都是在地上的中控室里远程操控完成,在这座5G支撑的高度智能化矿井中,智能化采煤,人与机器充分配合,这是过去传统煤矿从未有过的安全与高效。

在车联网行业,东风5G远程驾驶座舱是便携式远程驾驶操控设备,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特性,融合5G、驾驶仿真、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实现远程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远程切换控制。远程驾驶功能可以接管智能网联汽车,在港口、采矿场、高温车间、采煤场等危险或环境条件恶劣场景作业,高效解决工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的作业需求。曾经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机械制造业车间。

现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突破和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业知识产生和利用的效率,极大地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打造工业智能制造。

数字赋能下的工业互联网未来可期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山西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核心的全栈式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基础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算力平台、矿山AI大模型、应用商城和运营支撑平台四大部分。其中,承载平台运行的智算中心由中国联通与山西晋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是目前山西省最大、全国产化的智算中心,首期规模达64P,后期算力将提升至200P以上,可为山西省AI应用提供强大算力支撑。目前,平台已与150家生态伙伴开展合作,应用商城上架260多件智能化产品,可基本满足煤矿智能化建设对有关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

工业互联网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它将继续深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工业互联网将使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柔性的生产能力,最终实现高效、个性化的生产,满足未来市场的复杂需求。

展望工业互联网未来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增强制造业韧性、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之举。当前,制造业发展运行出现了一些困难,需求端潜力释放不足,供给端“卡脖子”“掉链子” 等问题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凝聚新型工业化共识,增强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信心,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选择。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30年来,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无到强的跃升,消费互联网孕育出一系列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互联网行至下半场,消费互联网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继续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产业互联网,打开赋能产业新空间,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2024中关村论坛上表示,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将为产品和装备带来翻天覆地的创新及应用,可以预见,到2035年,中国各种产品和装备都将从“数字一代”发展升级成“智能网联一代”。一方面,将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智能网联生活产品;另一方面,制造、运载、电子、服务装备必将全面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中国“大国重器”装备更先进的“工业大脑”。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王洁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