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IT基础架构 > 网络与安全 >

标准的力量

2011-10-24 18:01:00作者: 来源:

摘要  标准通过与法律、政策的有效衔接,成为调整产业方向、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的通用语言,是促进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工具。 ...

  标准通过与法律、政策的有效衔接,成为调整产业方向、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的通用语言,是促进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工具。

  刚刚过去的10月14日,是全世界标准化工作者的节日——世界标准日。各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今年的世界标准日确定的主题是“国际标准树立全球信心”。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联(ITU)三大标准组织的主席在今年的祝词中称:正是由于国际标准明确了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指标,才能保证它们能够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可靠地运转。

  国际标准的兼容性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确保使用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服务,使消费者、制造商和服务提供方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国际标准加速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国际标准是在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下制定的,任何利益相关方都有权利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也是国际标准帮助我们树立信心的有效保证。

  尽管在这份“主席声明”中明确提出了任何利益相关方都有权利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但实际上,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处在一种既相互博弈又相互协调的关系中,因此对于希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进程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这条路走起来不会是畅通无阻的。

  中国的WAPI标准屡次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拒之门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表明,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国家或企业在技术、市场和产业方面是否强势,将成为推动一项标准能否最终成为国际标准的重要后援力量。

  正如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化与系统研究室主任吴东亚博士所言:“许多国际规则看起来很公平,但实际上只能是相对公平,都是只对一些人有利,对另外一些人不利。”

  但是总的来看,中国政府和众多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政府推进和企业参与

  由政府将国家标准推进为国际标准,和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两条殊途同归,又相互促进的道路,也可以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标准推进之路。

  过去几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推进国际标准研制,并将以我为主研制的国际标准项目纳入奖励范围。20多个省市出台了鼓励包括国际标准研制在内的标准化发展政策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曾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大会上表示,信息技术是一个广泛国际化的技术,在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要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使中国的标准、原创的标准变成国际标准,这是中国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标志。

  这是政府欲将中国的原创标准推进为国际标准的一次明确表述。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钢介绍说,“2008年我国成为ISO常任理事国。截至目前,我国承担ISO和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达到30个,秘书处达到54个,提交并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230项,其中已有104项正式发布。”

  而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做出了表率作用。

  仅以深圳一地为例,“十一五”期间,深圳企业共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1836项,其中国际标准就达402项。

  华为公司已成为148个标准组织的成员单位,在各标准组织承担了150多个主要职位,累计提交了超过23000件标准提案。据统计,2006~2010年,深圳重点企业共向各种国际标准组织提交了10000余份国际标准提案,很多提案得到了采纳,从而减少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巩固了企业的行业地位。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