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IT基础架构 > 软件与服务 >
如何把协同基因植入企业的IT系统之中?
摘要办税大厅里人满为患的现象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对于老百姓来说,排长队是太正常的事情了,更麻烦的是,并不是一次就能受理完成,跑上几次更是已经习以为常。然而现在,在南京国税这样的局面已是一去不复返。...
办税大厅里人满为患的现象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对于老百姓来说,排长队是太正常的事情了,更麻烦的是,并不是一次就能受理完成,跑上几次更是已经习以为常。然而现在,在南京国税这样的局面已是一去不复返。通过门户整合了内部的协同应用后,南京国税网上申报和电话申报率达到了98%以上!网上申报系统的全面应用正是得益于协同应用对财务数据的采集、行政许可等很多应用系统的很好整合。
协同植入企业IT系统
三四年前,国内用户开始认知和接受协同的概念。不过在当时,他们更接受的是以OA办公为核心的协同理念和应用,甚至有人认为OA办公就是协同,而且几乎所有的OA厂商都变成了协同厂商。”事实上,这与我们当初所提出的以通信为核心的协同理念产生了一些偏差。“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表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当时的应用环境,OA在推动协同应用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内特殊的应用环境,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OA成了协同的代名词。“金和软件总裁栾润峰说:”而在今天,协同所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实现自动化办公那么简单,企业内部的沟通、企业的组织运营和管理、有效的工作流和流程,协同的理念已经贯穿到了企业的整个IT系统甚至是管理思想。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三四年前,企业用户是不会要求OA系统可以发短信的,更不会要求其可以与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相结合; 而现在,这些都是OA系统的基本功能。“今天,用户对协同的需求是显性的,用户有对多种通信工具进行整合的需求,也存在着更为迫切的通信工具与业务系统的相融合的需求。”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开彬表示。
协同越来越像是一个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企业整个IT系统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协同的概念已经固化到了手机里,手机可以收发邮件、可以发即时通信,甚至可以与企业的ERP系统实现整合,并通过手机确认订单、进行库存的查询等。“协同已经无所不在,企业需要的是搭建一个协同的环境,无论是统一通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又或者是与ERP等业务系统的整合,这些都只是企业协作的一部分。”IBM软件集团中国区Lotus技术支持经理陈巧明表示。
可以说,协同已经走过了厂商炒作概念的阶段,用户对协同的需求是实时的,更是实实在在的。也正因如此,协同已经回归到了其专注于通信、协作,并通过IP电话、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通信手段贯穿企业的整个应用系统的真谛。
早些年,业界有观点认为,协同软件本身会形成一个细分市场,随着市场的成熟,甚至会出现几家协同软件巨头。而今天,我们发现,协同已经更多地融入到了各种应用软件中,协同软件独立化、细分化的趋势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明确了。像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工具型协同软件朝着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工具发展; 协同平台从一种平台化产品演变成了协同的平台化发展趋势; 协同应用软件的概念逐步消失,因为现在无论是ERP、OA、CRM、HR等应用软件都蕴含了协同的基因。
按需选择整合方式
以前用户要分别登陆到企业的ERP系统、财务系统、CRM系统等,以进行业务处理; 而通过门户进行整合以后,用户只要登录到Web门户,就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进入所有相关的系统。可以说,门户实现了多系统的单点登录,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协同整合方式。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目前有两种比较主流的协同整合展现方式: 一种是整合到即时通信的客户端; 另一种就是整合到门户。与门户整合实现了多系统的单点登录不同,即时通信整合则是一种集中的消息展现。“现在,即时通信早已不再只是一种聊天工具,其成为了整合协同应用的客户端,除了可以完成其即时通信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进行流程的处理,甚至可以与业务系统整合起来。”曹开彬表示。
那么,终端用户该选择哪种整合方式呢?曹开彬认为,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对最终用户进行分级,并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访问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整合方式并不矛盾,门户是桌面整合的一种模式,即时通信也可以被整合进去。最重要的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曹开彬说。
比如,即时通信的整合就更适合完成流程的审批。作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如果下属员工给他发了一个流程需要审批,管理者通过即时通信就能直接收到这个消息,并进行处理和审批。王志东认为,比较适合通过即时通信进行协同整合的用户通常具有这两种特点: 一是组织机构比较分散,有多处分公司和办事处; 还有一种就是信息化系统非常完善,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即时通信集成单点登录,然后分发下去。
陈巧明也强调,应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选择访问方式。“不同的用户会适合不同的客户端访问方式,比如经常做浏览性工作的用户,就更适合使用浏览器的方式进行访问; 如果用户需要做很多操作、编辑、修改等工作的话,可能就更适合选择富客户端; 还有一些用户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在外面跑,像保险、电力等行业,他们可能就更适合通过移动设备使用即时通信的客户端进行访问。”
此外,现在还有一种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的访问方式,就是使用浏览器,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直接登录到网站就可以了,这有点类似于现在很流行的SaaS模式。“从现在来看,客户端的展现方式仍然是主流,使用浏览器方式的用户还非常少。”曹开彬介绍说,“但我个人觉得浏览器的方式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流行,应用部署的方便会给其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浏览器应用部署确实很方便,但其弊病也很致命,比如还无法支持复杂功能,以及在安全性上还有欠缺。
协同软件“润物细无声”
2001年12月,离开了新浪的王志东,在北京创建了点击科技,同时向业界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提出协同应用的理念以及协同软件的概念。在当时,业内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协同的概念,就更不要说认同了。
随着协同软件产品的推出以及在行业应用的展开,在2005年,协同成为了一个被热炒的概念,甚至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国内忽然冒出了几百家做协同软件的企业。记得在那个时候,王志东还曾深有感触地表示,和四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协同软件了,更多的用户对协同应用产生了兴趣,更多的厂商加入了协同大战。“三四年前,在协同软件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同时,工具型协同软件、协同平台、协同应用软件的细分市场也初见端倪。”曹开彬回忆说。
然而,在近两年,我们发现,协同的声音变弱了,协同软件不再是市场的焦点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用户对协同应用的需求不旺盛,协同软件在国内的应用不成功吗?显然不是,今早已不是企业教育市场的时期了,用户对协同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协同越来越像是一个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企业IT系统中的各个层面,而不再是以一种独有软件的形式存在,这也使得协同软件独立化、细分化的趋势不再像以前那么明确了。可以说,协同应用已经步入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务实发展阶段。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决定协同软件成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