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话CIO >

陈宝国:做理性的独立思考者

2013-02-26 10:17:35作者:许娓玮来源:

摘要“当人们都在炒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思考,起码要知道定义是什么,你要体验到你所说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应该去探讨什么,去追究什么。我们不去别人谈什么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尽量少去炒作,要冷静下来看问题。”...

  作为一位政府CIO,陈宝国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表达着对信息化工作的真知灼见。近年来,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信息化论文100余篇,他的专著《信息战争》一经出版就成为行业畅销书,他还经常参加信息化论坛发表自己的信息化见解。

  他习惯于独立思考,理性而不盲从,对事物有客观的判断。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者的角色愈加清晰。

  国内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博士后第一人

  当让他谈一下从读大学到取得博士学位,直到成为经济学博士后的学术历程时,陈宝国说:“这其实没什么,就是正常地念个书。”

  陈宝国是国内研究信息资源宏观管理的第一个博士后。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设立了研究我国宏观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流动站,招考博士后。这一年,陈宝国正好从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毕业,他参加了博士后考试,并顺利地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成为产业经济学博士后。当年报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博士后竞争很激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原则是宁可不招,要招就招素质非常好的人。当时有5个方向,每个方向只录取1个人,有30多个人报名竞争这5个位置。录取非常严格,分为初试、笔试和面试,当时主管博士后招生面试的是副院长宫小峰,最后他只录取2个人,有三个方向没招到人。我是被录取的了两个人之一。”陈宝国说,当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博士后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业务素质高,而且对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

  因为博士后需要落实到一个单位,2003年陈宝国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录取后,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4年,由于当时的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被调到国信办做处长,院里决定由陈宝国负责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全面工作,因为他是博士后并不是正式员工,所以任命他为信息化中心副主任。陈宝国一直在信息化中心工作,直到2007年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在做博士后期间,陈宝国参与了很多大型的国家信息化研究项目和评审项目,这让他的信息化认识视野更加开阔。陈宝国说这期间很多专家对他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很多前辈、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赵小凡司长,当时任国信办信息化推荐组组长,他的思想以及很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的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们能从更深入的角度,更全面地把握、更透彻地理解和诠释信息化的真正含义。不是从技术角度,而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从最优化的角度去谈信息化,去认识信息化。不是从系统和产品的角度,而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眼光更长远、立意更中性。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对管理和经济学的看法。”

  在做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博士后之前,陈宝国早就开始接触信息化。1986年管理刚在中国起步,陈宝国选择了北方交大材料系物资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铁道部的天津物资管理干部学院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1988年材料学非常热门,陈宝国又考取了燕京大学的材料学硕士。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宝国进入秦皇岛电力公司物资处从事物资管理工作,这是他深入接触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 “当时我负责管理保管班,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保管员,我是保管班班长,我们有15个仓库管理员。当时我们的入库出库领料账等全部是手工下账,效率低、集合慢,集合必须一打一,一个一个用算盘打,统账慢,因为我们要求账物卡符合,每个月保管员统计单子特别麻烦。因此我牵头和秦皇岛电力公司信息中心合作,做了一套计算机集成系统。”他的这个想法比较领先,使得当时秦皇岛电力公司成为华北电管局第一家甩账的公司,成为国家电网首批通过物资达标企业。

  2001年底,陈宝国被调到北京国华电力担任物资处处长,同时他也在攻读北京交通大学的管理学博士学位。在国华期间,他同样是从事物资管理工作。进入国华电力后,陈宝国认真推动实施国华电力的全网上采购理念,最终使得全国华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集中采购,改变了原来分散采购的局面,实现百分之百网上采购,这项工作做的非常成功。在国华呆了1年半的时间后,2003年11月陈宝国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