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业互联网 >
展望工业经济2025 长风破浪会有时
2025-01-14 15:30:00作者:王洁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客观研判2025年工业经济走势,2024年12月19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第十一期新型 ...
岁末年初话发展 奋楫扬帆谱新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对经济发展起到“压舱石”作用。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优势进一步巩固。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2025年要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展望2025年,如何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怎样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2025年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向好。
2024年12月19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赛迪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一期新型工业化大讲堂活动成功举行,本期主题为“中国工业经济2025:促改革与稳增长”。活动由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张小燕主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领导、地方政府代表、科研院所代表与院属单位代表参与活动。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外部环境的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2025年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我们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型工业化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去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宏观政策组合效应继续显现,工业服务业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社会预期有效提振,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延续去年9月份以来的回升态势。
张小燕表示,日前举行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部署。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值此关键的时间节点,更需要凝智聚力,共谋工业经济发展良策。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工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表示,今年发布的中国企业五百强中,制造业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显示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支撑引领地位。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坚定必胜信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稳住楼市股市”……针对明年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注重目标引领,形成经济稳、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情。”
多措并举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洞察时与势,辨析危与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专家表示,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针对2025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明确了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这是在重要节点及时准确研判形势而作出的工作部署,将为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提供有力支撑。释放出稳住经济发展大局、延续长期向好大势的强烈信号。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从国际背景和国内宏观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了新一年工业经济的形势。
徐洪才指出,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对我国工业经济带来一定压力。然而,国内宏观政策的持续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离不开宏观政策。徐洪才分析道:“从国际角度来看,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收缩。国内角度看,财政政策的边际宽松有限,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陷阱,降息空间有限,需要持续关注内需,特别是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激活消费。”
化解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和经济运行困难,主动识变积极应变,需要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有效需求尚待拓展,面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形成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上来讲,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明确信号,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
优化经济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国经济擘画出这样一条曲线:一季度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三季度经济下滑压力较大,部分指标出现波动;四季度开始显示出经济回升的态势,从数据来看,这种回升态势得以保持,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动力强劲。
展望2025年,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将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2024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优化强化宏观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既要根据已出台政策的施行情况狠抓落实、加快进度,也要研究推出一批操作性强、效果好、让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增量政策举措。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创新思路和办法,集中资源力量攻关,在扩大国内需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要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依靠实打实的政策举措和改革行动,释放更多积极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首位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指出:“现在我们面临工业和服务业,投资和消费这两对关系,我们要反思外部多变环境的变化,顺应历史规律、顺应经济规律,协调好这两对关系。”
在财政政策方面,罗志恒指出,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从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建议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优化支出结构,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实际利率和名义增长的平衡,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也存在堵点。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中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政策空间依然充足。
加大调节力度 引导预期形成
近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举行,财政部表示,2025年我国将从五方面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进促稳,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
近年来,财政部门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我国的经济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面对当下经济环境,如何更好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问题。基于此,朱宏任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充分强调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特别是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二是强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三是强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性,推动专精特新和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四是强调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除了技术创新,还要重视管理创新和组织结构调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王艳
上一篇:工业互联网是中国首创,不是舶来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