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产业链生态是消除内外部压力的根本出路

2024-04-10 16:06:08作者:路沙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在2024赛迪论坛——产业链供应链分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链供应链首席研究员曹茜芮发布了“产业链生态:机理、模式与路径”的研究成果。...

  在2024赛迪论坛——产业链供应链分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链供应链首席研究员曹茜芮发布了“产业链生态:机理、模式与路径”的研究成果。
 

  曹茜芮表示,从产业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链生态的转变是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以前提到产业,主要强调产业自身的规模效益、技术进步、资源配制等。近年来,开始从产业思维中跳出来,更加注重上下游链条之间的产业配套关系,更加强调各个环节的协同协作、共赢共生。而产业链生态则需要从产业链本身跳出来,关注为更好推动产业链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创新、资金、土地、市场、物流等一系列资源要素,强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之间的耦合。

产业链生态竞争时代来临

  为什么提出产业链生态的概念?在曹茜芮看来,主要基于理论逻辑、现实情况和历史角度三个方面的考量:

  从理论上来看,产业链生态是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的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论性认识。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对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产业链生态与生态系统相似,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对应企业、机构、政府等等资源条件。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产业链面临着大国博弈突围以及加速内部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产业链生态不仅能够贯通上下游,耦合产业、创新、资金、人才、政策等各种资源要素,还能构建出一种适者生存和因地制宜的产业选择方式,从而优化完善国内产业链区域布局。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各取所需,破解部分行业存在的内卷化竞争问题。

  从历史角度来看,产业链生态是在产品竞争和产业链竞争模式的渐次演进中实现的进阶式探索。在产品竞争时代,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多样化变化,产业竞争愈发需要统筹创新、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环节各要素的协同融合。

  “产业链生态是由企业、用户、政府、机构和要素等多种主体组成的,各种主体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进行连接和交换,由此形成的一个协同共生和动态演化的复杂开放系统。构建产业链生态,就是要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态化的竞争态势。”曹茜芮如此说道。

认识产业链生态的三个维度

  曹茜芮表示,要想充分认识和理解产业链生态,需要从三个维度展开探索:

  首先,从结构论上看,产业链生态是一个包括技术层、生产层、服务层、消费层以及调节层在内的“五圈层”结构。技术层由技术研发团队、初创企业、专业研发机构等构成,是产业链生态的创新核心载体;生产层由原材料和元器件厂商、制造基地、生产企业等构成,为产业链生态提供核心支撑,主要影响产业链生态的稳定性;服务层由各种中介机构、咨询机构、金融机构等构成,主要为生态系统赋能;消费层由销售网络、售后网络等构成,将加速产业链生态的迭代发展;调节层由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层等构成,主要影响产业链生态发展方向。

  从模式论上看,产业链生态具有五种典型模式:一是筑巢引凤;二是龙头带动;三是串珠成链;四是多链融合;五是区域协同。

  从价值论上看,产业链生态经历了四阶段的演化周期:在起步期,企业和机构零散布局,产业链生态成员缺失严重,对外部力量需求较大;在成长期,生态主体和结构逐步丰富,产业链生态部分结构还不够完善;在成熟期,产业链生态实现动态平衡,技术流、资金链、人才流以及物质流等实现畅通交互,具有了一定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在转型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产业链生态面临整体转型升级压力,同时内外部竞争加大。

  “面临关键节点,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关键措施。例如,要及时发现市场变化,引导企业通过创新进行转型或布局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推动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产业链系统的升级创新。”曹茜芮如是说。

构建“产业链生态”的五大路径

  一是要构建主题鲜明、协作紧密的企业群落。培育“链主”企业、壮大中小企业队伍、组建行业联盟,积极建设上下游供需对接平台,着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构建体系完整、协同高效的创新脉络。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打造创新成果应用场景。

  三是构建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制造体系。着重发展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绿色工厂建设,并构建绿色标准体系。

  四是构建数实融合、智慧赋能的生产网络。加强数字技术研究、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完善新型技术设施建设等。

  五是构建保障有力、功能配套的要素环境。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推行用地分阶段权证管理制度、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提高财政资金支持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数据要素分级分类管理等。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路沙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