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倾情教育暖民心

2012-04-12 18:20:00作者: 来源:

摘要两会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2012年两会十大热点话题”开展了百万网民调查,“教育公平”以近9万票位居关注度排行榜第四位,排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之后。在教育公平分项调查中,68%的网友认为,高考设置地域录取线、加分等多道附加规则最让人感到教...

倾情教育暖民心   
——两会教育热点大放送


    两会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2012年两会十大热点话题”开展了百万网民调查,“教育公平”以近9万票位居关注度排行榜第四位,排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之后。在教育公平分项调查中,68%的网友认为,高考设置地域录取线、加分等多道附加规则最让人感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截止3月11日,“教育公平”词条在新浪微博的搜索量已达到540247条,这表明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异地高考等系列新政策出台后,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两会关注焦点。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标志着2012全国“两会”画上了句号。除教育公平问题外,教育经费、异地高考、校车安全、学前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创新、高考与研考、公考改革、改善落后地区教育、英语学习等诸多教育热点得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经过智慧的碰撞,委员们提出了诸多有见地的观点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回顾过去的2011年,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教育城乡差异上,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不可置否2011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年,但我们仍不能放松前进的脚步,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温总理的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真正要让教育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的坚定决心。
经费保障怦然落地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指标也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未能实现。经过19年的努力,而今,4%终于怦然落地,本届政府排除万难,践行承诺,用***总理的话说,终于“还上这一个欠账”。这份沉重的践诺,不但树立了政府信誉,也让中国教育这只大碗渐次丰盈,国家在解决基础教育的均等化、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等国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时,也有了底气和从容。
需要提醒的是,要让教育投入不光在国家层面引起重视,也要让其稳稳落地,还有无形阻力,必要时得启动问责机制,才能确保实现。中国教育最需要的还不仅仅是钱,更是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勇气。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需要完善的教育改革体制,更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从实处着眼、细处着眼,落实改革政策。
 
 
异地高考倍收关注
 
异地高考成为本届两会众议的焦点之一。两会前夕,随迁子女家长发起《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签名活动,并征集到超过9万个签名,呼吁委员、代表们能推动异地高考。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异地高考问题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10个月内将出台方案,但并未透露太多细节。10个月,对于随迁子女和家长是希望,但依旧是一个未知的等待。
“异地高考”诉求的目标,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和获取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化,而“异地高考”之“异”,在于不同的考生群体,由于外在因素的制约,从而在分享高等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上有很大差别。因此,“异地高考”的症结不在于考试地点和经常居住地之间存在的空间差异。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据统计,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其中,在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的分别占77%和80%。而此番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并征集了9万人签名的方案,意在表达这样一种诉求,为了让“异地高考”制度早日落地,家长们宁愿“越俎代庖”,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出方案来,以此来“倒逼”异地高考加快进程。这种积极的主观愿望固然值得称道,但问题是,“异地高考”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万志: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必须在户籍所在省份参加高考引起了多方关注和诟病。现在打破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很高,这说明,随着人口流动增加,公民追求公平的意识在提高。“在所有的公平里,机会公平最重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国家如果只给出放宽户籍限制的思路,再由各地因地制宜提出具体方案,解决矛盾突出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前景是很不乐观的。在出台的文件中,应该明确具体方案,以及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节点。另外,还有必要从高考改革角度,来构思怎样实现异地高考,如果我国能推进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高考就变为社会化考试,根植于集中录取制度上的户籍报名限制,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储朝晖:各地还是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这个闸门应放多大,一线城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适当将年限提高一些,即便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情况都不同。而从长远而言,实现全国范围招生录取机会的平等是大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府教育顾问张放平:异地高考的问题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可以参加当地高考这么简单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是个公平的问题,如果说长期居住在一个城市,尽管户籍没有解决,为什么不能够在当地参加高考,而要回老家高考?而且这种考试还是“国考”。为什么要另眼相待?这个意义上来讲很不公平。异地高考从长远来看是需要解决的,从目前来讲还需要逐步的探索,思考如何化解一些尖锐的矛盾,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国家能够允许异地高考,是符合潮流、值得支持的,但要真正兑现异地高考,实现与防止高考移民之间的平衡,还需要很严密的讨论和制度设计。当前,推动异地高考的大背景,是中国国内的劳动者和人员的流动量在迅速增加,所以在保险、劳动福利这个方面都在进行异地兑现、落实,高考异地化是必然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上脱节了滞后了。教育部需要调整什么?城市化率更高的地方,你的教育设施的供应量一定要提升起来,否则就会供不应求。异地高考会不会导致新的不公平?我认为,现在高考制度本身就不公平,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一直就存在。北京上百所高校,别的地方可能才十几所或几所高校。异地高考冲击了这种不公平,这有什么不行?就是在这种对不公平的冲击中,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公平,我倒认为是恰恰冲击了不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国家能够允许异地高考,是符合潮流、值得支持的,但要真正兑现异地高考,实现与防止高考移民之间的平衡,还需要很严密的讨论和制度设计。当前,推动异地高考的大背景,是中国国内的劳动者和人员的流动量在迅速增加,所以在保险、劳动福利这个方面都在进行异地兑现、落实,高考异地化是必然趋势。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都有其各自特点。尊重规律,合理规划,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公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如此,每年它都会成为代表和委员热议的焦点,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共进。当各类、各级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时候,才会出现我们期望的高质量教育。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12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的均衡配置,促动优秀教师流动的关键在于在公平理念下建立足以引发教师流动的补贴和激励机制。而教育不公平的许多问题其本质还是社会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城乡差距。
一项权威调查研究成果显示,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阶层差距在近年来愈发凸显,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最主要、最显著的教育差距。
其次是校际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优秀教师、优质生源过分集中,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各类名校,差距越来越大。薄弱学校招不来学生,教师大量外流,教育资源闲置,或者不能够充分利用,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
近几年,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通过采取‘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加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缩小教育质量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着主要责任。制定公平的分配规则,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监督,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教育公正的制度性因素,政府完全是大有可为的。
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基:“投入不足”、“债台高筑”、“人才流失”,是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三大瓶颈。建议国家给予西部地区高校更多倾斜。出台诸如“走一补一”的补偿政策,让西部高校用补偿资金重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提高化解地方高校债务的奖补资金标准;将西部高校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所需资金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义务教育还需完善。政府应针对各地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如师资、校舍、教学设施、膳食、交通等,制定、完善最低标准,并要求限期达标。对留守儿童、孤儿、弃儿、流浪儿,当地政府要保证他们能够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对家庭或个人生活水准低于一定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充足的生活补贴。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已经形成社会阶层的固定化、凝固化,形成职业的世袭化,导致农民工的后代也成了农民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就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不平等,还导致下一代不平等。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鹤娟:要扩大教育投入范围,同等关注国民教育体系和非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类教育。中央财政要更好地运用“均衡性转移支付工具”,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中西部的教育,支持农业大省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投入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教育公平主要是指起跑线上的公平,也就是录取线上的公平。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在入学机会上一定是公平的,这是政府在教育制度设计上的基本出发点。政府现在很多措施正确有效,但还要进一步完善。比如高考,完全不要是不行的,得有个统一高考和基本分数线,保障高等教育起跑线基本平等。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教育均衡化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也要谨防误区,均衡化不是千校一面,应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我们关注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普及,但也要承认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正确理解“有教无类”,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强调教育均衡化的同时,建议扩大高中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英语教育怎么了?
 
英语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国民教育中的重点。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教育模式,到中高考、托福、雅思、GRE、职称考试等五花八门的英语测试类型,再到英语速成、考研必过、口语锻炼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无不提醒我们,英语,无处不在。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英语教育进行反思。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委员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全国政协委员、辽宁铁岭工商联主席金晏山认为,英语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现在英语已经沦为考试、人才评测的重要手段,这种本末倒置现象出现已偏离了当初我国推广英语学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新东方学校老总俞敏洪也认为英语已经被放在了过分重要的位置,他建议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应该下降,比如从现在的150分降到100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甚至建议,小学和幼儿园应禁止教英语。
英语教育以后的发展要怎么进行,目前尚无定论。现将目前英语教育过程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给大家一个直观的了解:
英语本末倒置的基本原因在于“国情”
目前来看,在学习、评测问题上,英语是有本末倒置的趋势。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英语教育应该以对这种语言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但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似乎走上了“歧途”。社会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这种重视并不是以培养英语能力和学习热情作为出发点的,反而他更重视通过进行名目繁多的考试,来达到人才筛选的目的。这样的发展不仅会让人们把英语学习仅仅当做“升学升官”的手段,忘了学习英语的初衷,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更严重的是,他将对整个社会的学习风气造成恶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门将把学习当做一种功利性的事情,丧失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趋势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统一考试一直都是教育以及评选人才的“关键词”,而英语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自然也会被列入“考试”的范围内,这就导致英语的过分普及和无处不在。很对专家学者都对英语的“过度重视”持批判态度,甚至还有“小学和幼儿园应禁止教英语”的言论出现。
知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谈到这一问题是就曾说过,如果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不改,谈论“学不学英语”没有意义。而且众多家长也认为目前让孩子学英语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有家长说,“如果以后高考不考外语了,那我同意不教外语,如果高考还是要考外语,那还是要早点教。”
英语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大。
英语的城乡差距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由于师资,基础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农村孩子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城市学生的水平。这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农村教育对于英语的不重视。农村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深刻认识到自己与城市的差距,这就导致很多学校“破罐子破摔”,既然英语教学困难重重,那就把更多的教育经历投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此外,因为农村教育体制的特点,很多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未来不一定要考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以后都会接受职业技术的培训,或者不再继续学习,所以,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对于英语的硬性需求也没有那么的强烈。
这对学生的发展也不是有利的,英语成了很多中学生前进的绊脚石,英语学不好,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殃及其他科目的学习。
 
 
校车安全:“校车新国标”已出炉
 
2011年3月14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2011年4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7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2011年8月29日,海南省三亚市;2011年9月13日,湖北省荆州市;2011年9月26日,山西灵石县冷泉村;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2011年11月26日,辽宁省凤城市……
近些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接送学生车辆的事故,其中一些造成了严重的群死群伤,社会反响强烈。以上是去年一年来被媒体报道过的发生校车事故的时间和地点,这一起起的惨案无不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接送学生车辆发生事故的原因既有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机动车,也有驾驶员违章驾驶、还有随车教师疏忽大意等等。为此教育部曾经多次发出过专门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乘坐车辆安全,但事故还是一再发生。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汽车问题再度成为“两会”中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界的代表、委员也有数十人参加此次两会。其中,校车安全管理问题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校车安全”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2012年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随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2年要占到GDP4%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会有校车专项资金。目前,《校车安全条例(草案)》意见征求工作已经结束,校车安全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气泡里的话:新标准在多各方面重新进行了修订,但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动。
自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校车新国标通过技术审查的消息至今,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据悉,新的国家专用校车标准预计本月底将正式对外公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工业与信息化部在之前已表明,通过技术审查后的的校车新标准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动。近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全程参与技术审查的机构,向采访的记者大致说明了校车新标准的调整方向,有以下五个方面:
1、覆盖面扩大
据全国汽车标准委客车分标委有关专家称,即将出台的校车新标准覆盖面从以前的只针对小学生扩大至幼儿园、小学生和初中生。加大对学生的覆盖面,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安全。
2、外观有了明确规定
未来专用校车按照车辆结构和用途进行了重新划分,无论什么样的校车,高度都不能超过3.7米。其中,车长大于5米,且小于等于6米的定为轻型专用校车;车场大于6米,且少于等于12米的定为大中型专用校车。这些不同标准的小车均可用于幼儿专用校车、以及中小学生专用校车。
此外,这次还在校车的外观标准上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黄色的校车外观、专有的校车标志、顶部特有的标志灯等。
3、突出安全性,有明确性能指标
针对不同的事故,新标准有了新要求,针对前碰撞、火灾、翻车等突发情况都有明确的性能指标。引人注意的是,此次新标准还提高了对校车侧倾稳定性的要求。新标准规定,在坐满乘客时,校车与地面倾角要达到32度,没坐满乘客时倾角则要达到35度。
4、配置提高
此次在校车的车辆配置方面,标准也得到提高。比如说校车需要安装前轮增加盘式制动器;必须安装ABS,即防抱死刹车系统;在转向系统中,则要求增加动力转向装置等等。
5、优先推荐长头车。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实际情况,未来专用校车的设计应该采用碰撞安全结构的车辆。就人们通俗理解的长头车和平头车来说,在正面碰撞时,作为发动机前置的长头车还是有优势的,应优先推荐这种车型。
气泡里的话:校车新标准不比美国标准低,但侧重点不同,更符合我国国情。
就在2012年3月14日,作为首款符合即将公布的国家新标准的校车,新一代智慧安全校车KLQ6706X在苏州金龙下线。据了解,苏州金龙全程参与了国家专用校车新标准的起草工作。相关人员在介绍新标准时称,从现在的报批标准来看,新的校车标准不比美国标准低,但侧重点不同,符合我国国情,得到行业认可,既能保证安全,又能让大家实现。此外还介绍说,新标准允许采用侧安全门或后安全门,但最好采取后安全门;而且平头校车要提供检测报告,长头校车则不需要。
 
 
教育创新成为“明码信号”
两会上,苹果已故创始人乔布斯被频频提及,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成为代表、委员呼吁的“热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号召“学雷锋”时也提出了“创新”要求。历史悠久的中国迸发出求新、求变的创新活力不啻于一个“明码信号”。
“高考”应寻求多样化
和任何事物一样,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面对每个受教育的人来说,在成长的各个过程也都有其各自特点。只有尊重规律,合理规划,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最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高考改革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考制度改革应设立两个体系,一个考普通高校,一个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现行高考选拔是以前精英教育的延续,而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现在只有一种高考制度,这种制度显然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中国不但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也要有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学院。
纪宝成还认为,自主招生是大学与生俱来的权力,但现在被政府部门死死把住了,再加上形式主义地理解教育公平,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电脑录取,学校几乎没有选择权。最理想的状况是,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可以划条分数线,线上的学生由各学校录取。学校根据学科结构、办学特色,自己决定招谁不招谁。
纪宝成还表示,中国这么大,国家统一高考还是必要的,否则教育公平也成问题。最近若干年,县以下地区中学的高考生,人民大学一个没录取过。所以,我们明确提出要对寒门子弟开放,后来招办起名叫“圆梦计划”。至于“上查三代”,三代是指爷爷、父亲、孩子,叔叔等亲戚不算,而且一定要寒门子弟。这里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阶层的流动。如果一个社会阶层流动性没有了,这个社会长治久安就会有大问题。
“公考”之热当反思
近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之风也引起了众多代表的注意,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建议制定编制法,制止“官满为患”。他说:“如果600万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这是历史的倒退。”
全国人大代表、温岭“西瓜皇后”林燚认为公务员考试“三不公布”(不公布答案、不公布分值、不公布试题)易产生暗箱操作,其中难免有不公平之处。她建议公考更加公开,这样想钻空子就不容易。特别是面试,主观性比较大,答案要有哪些要点,这应该可以公开的。面试时不妨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媒体等进行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带来了“考试立法”的建议。他建议成立国家考试院,把国家的考试,包括公务员考试给集中起来,实行招考分离。考试统一考,由国家考试机构根据国家的意志来设置考试,但录取和录用由学校和单位自己录。这样可以提高考试的程序合法性和公平性。
无独有偶,在考试立法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提出,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打击考试舞弊行为,迫切需要制定《考试法》。考试涉及过程管理,从出题、传送、印刷,到封存、分发等,各个环节如何衔接、有何责任,应通过法律来加以明确。
而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审核方面,全国政协常委、民进党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高中学历也应有资格报考公务员。
 
改善落后地区教育需求迫切
民进中央的提案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已减少一半,平均每天消失56所,这成为诱发学生辍学的新因素。建议明确因地制宜撤并学校的政策因素,规定农村学校撤并的标准。
让所有孩子读好书
毋庸置疑,义务教育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城乡之间,体现在地区之间,尤其对农村边远孩子来说,获得的义务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孩子。
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存在于农村,还在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也得到改善。然而,相较于西部经济的发展速度而言,西部教育体系虽已初步完备,但整体发展仍然滞后。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党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对利用社会智力资源支持农村边远地区教育,对妥善解决农村“撤点并校”的遗留问题,对逐步实施“以省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加强西部农村校外住宿生的安全工作,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对大力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具体建议。朱永新还认为,教育经费应用于薄弱学校和弱势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在解决农二代孩子上大学难的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出自己的具体建议。
提升教师积极性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然而,纵观目前国内的教育发展,东西部地区依旧差距明显,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首先,由于西部有些地区对自身所处的教育弱势地位淡漠,造成基础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其次,由于缺乏有效保障基础教育发展的机制,拖欠挪用有限办学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再次,由于教育投入不平衡,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共设施不完备;另外,师资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女作家汤素兰建议加大对武陵山片区(老少边山穷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政策,以解决全国民办幼儿园老园长及农村非编幼儿教师纳编上岗和退休待遇。汤素兰还热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全国政协委员、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潘晓慧认为,对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绩效工资应进行改革。实施绩效工资的目的是想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方式,鼓励教师多作贡献,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潘晓慧还建议,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双语法官”。“不同省份之间,除了教育经费的差异,师资差距也较大。”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说,因为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优秀教师和学生“孔雀东南飞”现象有扩大趋势。
“在同一省份内部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在山东省,不同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人均教育经费、教育普及水平、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办学条件等五个方面。张志勇在两会提出建议,以“定向招生”政策保障农村学子在重点高校的受教育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则提出要通过增加东西部合作交流,加强西部教育人才资源,鼓励民间办学,这是推动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加强东西部合作,实施移植教育,提升教育对口支持深度和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弥补教育资源不足。
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对于城乡教育差距之弊,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深表忧虑:“农村学校设施差、师资力量差,会导致学生很难继续深造,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必然会造成不良循环:义务教育资源不平等高等教育机会不平衡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厉以宁委员说,久而久之,会导致社会阶层流动不畅,影响社会公平与进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对薄弱贫穷地区和弱势群体需要有一定的矫正机制来促进公平,比如政策上给予优惠,经济上给予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则表示应坚持政府主导,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完善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保障,这是推动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体制基础。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发展观,努力弘扬教育公平、教育为本的观念;完善地方教育法规和制度,构建有效保障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机制。
的确,加强投入西部教育的建设刻不容缓。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为西部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思维,新的动力,新的方向。唯有群策群力,才能促进西部教育的发展,促进西部文化的大发展,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2政府工作报告  绘教育发展美好蓝图
  引言:两会胜利闭幕,我们从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能够读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一定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定决心。岁月的脚步匆匆,2012年已闪过近四分之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两会胜利闭幕,我们从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能够读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一定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定决心。岁月的脚步匆匆,2012年已闪过近四分之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链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预计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可新增园位500多万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