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微博致命诱惑:改变思维方式
摘要微博(更为人喜闻乐道的名称是“围脖(http://t.sina.com.cn)”)仿佛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将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在一个场域中。...
微博(更为人喜闻乐道的名称是“围脖(http://t.sina.com.cn)”)仿佛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将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在一个场域中。
过去半年来,我认识的几乎每一个门户网站的编辑都向我发出过热情邀请,希望我到他们那里去写微博。比较敏感的传统媒体中人,也震撼于微博带来的信息冲击。南方都市报一位评论编辑甚至对我说:“现在最热闹的信息场不是报纸,不是电视,甚至也不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而是它们的微博。”上海那个“为财而狂”的滑稽明星更是认为,有些人的微博的传播力相当于一个人办了一张都市报。
不过,我对这个新生事物,一直怀有某种微妙的拒斥心理。我并非对新技术、新事物态度古板的人。我即使不是中国大规模使用互联网的第一代人,至少也是拥有15年网龄的老网民了,我是很早就知道并使用博客的作者……而我对微博的抗拒,主要不是因为它的“新”,而在于担心它会改变我们的表达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曾经听闻好几位朋友发出类似的感叹:他们自从写了微博以后,就不再会(或者不再想)写正常的报纸文章了。这是为什么呢?依我看,根源在那140个字的篇幅限制内。
传统上,一个作者向读者传递某一新闻事件或观点时,总是希望将其所要表达的信息比较全面地阐述清楚,这样才不致误导读者或使他们产生模糊不清的反应。但我们想必应该知道,在一条手机短信可以容纳的字数内讲清楚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手机短信这种功能被开发出来,原本就是供人们传递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信息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信息稍微复杂一点,交流者会立刻放弃短信而改用电话直接交谈。而博客又是什么呢?它与报纸一样,就是个供人发表文章的地方,只不过传播的介质改变了而已。文章与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短信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需要争取读者。沿着这条逻辑,我们就能够得到这样的定义:微博就是那种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手机短信。
正是这,有可能彻底颠覆微博作者的写作与思维方式、微博读者的阅读与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用非常有限的文字篇幅抓住读者的眼球,你就必须简洁、有力、幽默……然而,上述这些要求有一个基本底线,那就是:我们的文章不能极端、片面和过度煽情。实际上,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生都在这对矛盾和张力之中寻找着最佳平衡。好在传统的媒体甚至互联网,虽都对文章篇幅有限制,总体上还算慷慨。
微博却是吝啬的,吝啬到了只给我们140个字。于是,如果你想要为你的微博争取读者,你就不得不放弃“不能极端、片面和过度煽情”这条原则。而你想要争取的读者越多,你就不得不将这个原则放弃得越彻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写作生活的放纵。
长此以往,不仅微博作者,微博读者的阅读和思维模式也会随着对微博的沉迷而变得极端、片面和滥情。微博,注定不可能造就出任何严肃理性的思想和丰富细腻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最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它既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经典写照。尽管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总有一天,我自己也会用上微博……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互联网社区:越大众越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