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23家“物联网”公司抢食万亿“画饼”

2009-09-26 06:51:00作者: 来源:

摘要不经意间,一个新鲜的概念“物联网”突然铺天盖地而来。...

不经意间,一个新鲜的概念“物联网”突然铺天盖地而来。

崇尚科技投资的何先生与专家谈了半小时后,对物联网仍一头雾水。但两天后浦东国际机场的一个装置让他恍然大悟——物联网的关键是传感。

浦东机场围栏外由埋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一道无形的大网,能分辨出靠近栅栏的人和其他事物,一旦靠近,系统就自动提醒,并对其准确定位。

在9月16日开幕的北京通信展上,何先生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新展品均与物联网有关:中移动展示手机支付;中国电信展示其全球远程监控电子眼;中国联通可通过刷手机实现车票支付。

任何可能盈利的行业最先在股市反映出来。9月14日,工信部刚刚发布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初步框架形成,物联网概念股就风生水起。9月15、16、17日接连三天,新大陆、远望谷、东信和平、厦门信达、上海贝岭等连续涨停。同时,一些诸如海虹控股这样的公司也打起了“物联网”牌,更让投资者真假难辨。

资本市场上,物联网概念炒作在9月底基本结束,但在产业领域,物联网建设才刚刚开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表示,物联网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信息领域新一轮洗牌,并给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称其为“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

业内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能创造产值上1000亿元。相关产业节点上的23家A股上市公司可从中受益;通信设备商将率先受益,移动运营商将成为主导其商业模式的大鳄。不过,由于目前物联网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相关公司具体受益的程度和可能性还不能最终确定。

万亿产业规模?

早在2005年,物联网概念就已提出。广义的物联网,是指全社会生态系统的智能化,即实现所有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俗来看,物联网即万物均可上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接入到互联网或是移动通信网络,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

虽然早已提出,但物联网产业此前发展缓慢,直到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国家才将其当成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以美国为例,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形象地描绘“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后,奥巴马便将“智慧地球”定位为振兴经济的重点战略。

而物联网在国内流传源于8月初温总理的讲话。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视察时指出:“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催生新技术,而新技术诞生也是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一个巨大推动力。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 物联网此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温家宝总理对 “物联网”应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 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工信部日前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对于物联网在国内市场空间,易观国际预测,仅“产业排头兵”RFID领域,今年国内市场规模就将达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而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就能创造约1000亿元产值,并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

23公司有望逐步受益:

通信设备商受益明确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俊峰对《投资者报》表示,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可分三个网络段:最先是传感网络,通过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为主的网络,实现对“物”的识别;其次是传输网络,主要通过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下一代网络,实现数据传输与计算;最后进入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PC等终端。

对应这三个网络段,物联网产业链涉及信息识别、传感器、智能芯片、电信运营和通信设备五个环节,相关产业节点上的23家A股上市公司将分阶段受益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分析机构普遍预测,未来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进入物体互联阶段,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件进入全智能化。这也意味着,物联的经济效益短期内很难完全体现。

从产业链上五环节公司的受益时点看,合理顺序应该是无线网络及系统平台搭建完后,再进行物品的信息存储,然后进行传感设备的安装,因此系统解决方案厂商将较先受益,生产电子标签等存储体的厂商受益较后。但最先受益或将是通信设备商。

一方面,由于物联网的商业建设刚萌芽,目前市场热衷投资的是做身份识别产品和应用的厂商,这些公司规模小,业务量也小,比如上海贝岭,尽管是典型物联网设备公司,但上半年公司与物联网相关的电子标签及指纹认证业务营业收入仅38.29万元。

另一方面,联合证券报告认为,目前这些从事RFID 芯片和二维码引擎技术生产的公司真正做的是行业或企业的闭环应用,如公交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及铁路跟踪系统等,而RFID 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在从制造业到使用者再到服务业的全产业链中形成开环应用,目前离这一目标还较远。

尽管物联网概念得到工信部和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推进,但多名业内人士对《投资者报》表示,这一产业的应用市场还有限,且集中在政府行业和工业领域,对于民用扩展远远不够。

联合证券因此建议,投资者应将注意力从不确定的物联网产业下游,转移到确定性较高的产业上游。事实上,物联网业务开展必将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网络的升级、扩容、优化势在必行。而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资,将对上游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产生实质利好。“在物联网建设进程中,这些公司不但受益快,而且确定性最高”。

而这些公司也早已布局。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方先生告诉《投资者报》:华为和中兴通讯早就开始布局RFID领域,中兴通讯四年前已着手组建了300人的团队,并有着100余项专利。

由于受累于巨大的网络投资开支,跟通讯设备商相比,电信运营商受益较晚,加上下游物联网可行的商业模式尚未确立,运营商将承受一定的不确定性。

电信运营商将主导商业模式

正是因为物联网产业上游公司规模较小,且各自为政,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必将构建起大物联网的新商业模式。

国金证券分析师陈运红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是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的基础。物联网架构建立需要明确产业链利益关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而核心是明确电信运营商的龙头地位。

事实上,与RFID、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运营商在大物联网架构中的作为空间大得多,就像在3G产业链中起主导作用一样,运营商也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而一旦拥有了主导产业链的能力,运营商便理所当然成为物联网新商业模式的建立者,如推进电信终端应用的拓展,提供相关系统解决方案等。

中移动CEO王建宙8月下旬赴中国台湾地区宣传物联网,并向台湾地区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发出合作邀请,已将电信运营商的巨大野心和意图展露无遗。

在日前北京通信展上,电信重组后三家运营商第一次参展便齐刷刷亮出各自的物联网杀手锏。中移动展出了手机支付,只需将普通SIM卡更换为RFID-SIM卡,将手机在接收器上轻轻一扫,就可以方便进行各种购物,并获得费用清单。

中国电信一直在推介自己的全球眼技术,其实就是远程监控的物联网应用。比如上海海关都采用中国电信的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画面可以对货物进行通关检查。中国联通日前在上海推出了公交卡手机,通过刷手机可以实现车票支付,这些都是典型物联网应用。

三家电信运营商谁最受益?

联合证券报告认为,包含强势固网的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行业用户的信息通信技术建设中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其全业务模式十分便于将通信网络与物联网相关信息管理的企业内网实现对接,完成对物联网的全程管控。

由于资源所限以及历史原因,单纯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目前能够实现的物联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两大隐忧制约产业发展

尽管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资本市场上物联网概念也一度火爆,但要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还有待时日。目前,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仍存在。

一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核心芯片技术、传感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关键技术至少存在10-15年差距,目前国内RFID产业仍以低频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无法产业化。同时,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

另一方面,在网络实现上,美日韩早就在1992-1994年期间均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而我国的宽带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用户普及率的差距也至少5-8年,而物联网相关企业对此有较冷静的认识。近日,被市场疯炒的远望谷、福日电子、东方电子、厦门信达等纷纷发布公告,称物联网概念对未来业绩无实质影响。

民族证券报告认为,目前物联网还不具备爆发性增长潜力,相关公司业绩的高成长性尚未体现,短期之内物联网概念主要是市场炒作,投资者切勿盲目跟风。

就炒作个股看,海虹控股是最早被炒的公司,而且涨幅最大,6天拉四个涨停,但公司主要从事医医药电子商务业务,近日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及公司所有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目前并未涉及物联网及相关业务,也没有任何相关的投资计划。

不少投资者认为厦门信达的业务与射频技术有关的,但公司实际来源于信息产业的收入不到1%,射频识别技术的收入更是不值一提。信达证券电子元器件行业分析师边铁城认为,厦门信达目前受益物联网很小,要对业绩产生实质影响至少要等两三年。事实上,就像远望股和新大陆这些明显与物联网有关的公司,其估值水平也都较高。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