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软件名称那些神经事儿
摘要软件名称那些神经事儿...
中国人很重视名字。在新生儿诞生之前,年轻的父母总要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甚至查词典,问师长,才能决定自己的宝贝该叫什么。似乎一个新生儿的名字决定了它的前途他的命运。而对于我们的软件开发者来讲,一款软件便是他的一位婴孩。因之他们为软件命名,往往如父母为孩子取名一样煞费苦心。但是一款软件的名字,到底会对它有何影响呢?能否决定它的命运呢?今天笔者就和大家来聊聊“软件名称那些事儿”。
一、“2009”现象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现在很多软件都喜欢在名称的后面加上一个“2009”。其中最著名的便是“QQ 2009”,此外还有“瑞星杀毒软件 2009”“金山毒霸 2009”“完美卸载 2009”等等。
其实最早在软件名称的后面加上年代是起到版本号的作用,比如我们熟悉“Windows 2000”“Office 2003”等。但是现在的“2009”显然并非版本号,因为在2009的后面往往还跟着一个数字。比如“QQ 2009 SP3正式版”,这个“SP3”才是真正的版本号。那么为什么软件厂商们都喜欢在软件名称的后面加上“2009”呢?
原因浅析:笔者以为软件厂商之所以在软件的名称中加入“2009”这个数字,是一种搜索引擎优化行为。因为今年是2009年,所以“2009”肯定是一个搜索率很高的关键词,在软件的名称中加入该词,无疑会增加软件的曝光率。此外,在软件的名称中加入“2009”,还对用户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喂,今年已经是2009年了,怎么,你还用“2008”呢?是不是该升级了?
软语笑谈:前文提到了腾讯的QQ,咱们就来讲讲“QQ”的故事。其实“QQ”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OICQ。这是因为国外有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叫做ICQ,是英文I seek you(我找你)的缩写。而OICQ则是“oh, I seek you”(噢,我找你)。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OICQ”是“ICQ”的山寨版。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版权问题“OICQ”被迫改名,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QQ”。现在想来当时年轻的马化腾还是蛮“狡猾”的。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OICQ”改为“QQ”后,不但不侵权了,“QQ”这名字还很好写很好记很好听很Q,其发展也如日中天,现在已成为了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
二、本土化现象
还记得春晚上小沈阳自报家门时那句搞笑的台词吗?我的中文名叫小沈阳,英文名叫Xiao Shenyang(用降调来读出小沈阳的拼音)。而近期,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洋”软件(或软件公司)拥有了中文名。比如“Norton”被译为“诺顿”,“McAfee”被译为“迈克菲”。如果说这只是简单的“音译”,不能称其为拥有了中文名。那么“Avira”被称为“小红伞”,“Dr.Web”被称为“大蜘蛛”,则中国味十足了。
其实笔者所言的“本土化”不仅仅针对“洋”软件,很多国产的软件也不在“崇洋媚外”了,开始使用中文名称。比如“Flashget”,我们更喜欢称其为“快车”;曾经的“Web迅雷”也逐渐被“网页迅雷”所取代。
原因浅析:笔者以为国外的软件开始有了正式的中文名,说明国外的软件厂商开始重视中国的软件市场,开始尊重中国的文化,一个好的中文名无疑更有利于他们在中国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国产软件的“本土化”,不仅说明了中国人开始认可自己,更重要是说明了国内软件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这些被迫“出口”的软件,终于可以“出口转内销”了。
软语笑谈:据说“快车”最早叫做“Jetcar”,因为不太符合“语法”,软件作者候延堂在国外网友的建议下将其更名为“FlashGet”。而“FlashGet”被ZCOM收购后,其中文名“网际快车”又被改为了“快车”。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独家]企业裁员威胁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