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纸质印刷面临破坏性革新

2013-01-09 11:12:40作者:本报记者 徐有伟来源:

摘要两年前,《新闻周刊》被“每日野兽”(DailyBeast)新闻网站的母公司收购,其希望借此实现重振。不过一系列不利因素摧毁了重振之梦,比如高昂的印刷和发行成本,缺乏发行规模,读者阅读新闻的方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80年后的今天,它以《新闻周刊》曼哈顿办公大楼的照片终结。...

  2012年12月是残忍的一个月,或许对他们来讲也是最纠结的一个月。80年的历史犹如一张张从黑白到彩色的老照片,《新闻周刊》首期杂志在1933年2月17日发行时的封面显示当时的七张照片赫然在目,又有谁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它会以《新闻周刊》曼哈顿办公大楼的照片来终结。不过,这也难怪,在如今“推特”当道的今天,以 “推特”的主题标签“#”,这个符号也代表结束,正式向印刷版告别,开启它完全数字化的Newsweek Global。

  谁主沉浮

  1933年2月17日创刊的《新闻周刊》是仅次于《时代杂志》的美国第二大新闻性周刊,一直因纸版的广告收入大跌、杂志发行量减少,以及读者流向网路免费新闻而挣扎。 其实它的失败跟其他籍籍无名的媒体的失败没什么两样。他们出问题了,尝试过了,失败了。就是这样。

  也不仅仅它是《新闻周刊》,还因为是Tina Brown。一些人认为Tina Brown能让这家刊物好起来,因为她曾经拯救过《名利场》。在她于1980年代进入这本杂志时,《名利场》有着7000万美元的亏损,正处于死亡边缘。这本曾经被她嘲讽为“自命不凡、毫无幽默感、不聪明、很乏味”的杂志很快在她手中从20万发行量上升到了120万,而在她离开时,《名利场》已经有800万美元的盈利,以及声名赫赫的品牌。这位纸媒业的传奇人物在《纽约客》复制了同样的故事,她也多少改变了这本优雅杂志的基因。而如今,有报道称,《新闻周刊》每年亏损约4000万美元,据发行量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统计,《新闻周刊》2001年的付费发行总量为315.848万,到了今年6月,杂志的发行量已经降低了一大半,为152.7157万。Brown如何在《新闻周刊》复制她的传奇故事呢?

  与在《名利场》和《纽约客》所做的努力类似,Brown也竭力为《新闻周刊》挖掘名人新闻,制作话题。读者和媒体分析人士就曾对布朗为这本周刊选择的一些封面感到困惑。她之所以选择那些封面,既是为了将《新闻周刊》与其他杂志区分开来,也是为了让其再次成为谈资。去年11月,她将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作为封面文章。

  不过,布朗为她选择的封面进行了辩护:“我们介入的时候,杂志已经深陷泥潭,受到了太多的打击。我们让《新闻周刊》重新与时代接轨。我一直认为,封面的主旨应当是交流,那些封面成为了交流的起点。”

  两年前,《新闻周刊》被“每日野兽”(DailyBeast)新闻网站的母公司收购,其希望借此实现重振。不过一系列不利因素摧毁了重振之梦,比如高昂的印刷和发行成本,缺乏发行规模,读者阅读新闻的方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即便是在92岁高龄的音像巨头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于2010年买下周刊之后,周刊的亏损仍在继续。哈曼以1美元的价格从《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手中买下周刊的所有权,最终又与布朗一起,将周刊与IAC/InterActiveCorp旗下的《每日野兽》网站并成了一家。而当哈曼于2011年春季过世之后,周刊的前景也愈发黯淡。

  布朗也称,自己虽然拥有丰富的杂志业经验,但却无法左右行业的宏观发展。她说,“实际上,你不可能改变这个带来了大规模破坏性革新的时代。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地扭转这一趋势。”据报道,周刊每年的亏损约为4000万美元。《每日野兽》和《新闻周刊》母公司IAC的董事长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曾明确宣布,他不会无休止地承担损失,这也将意味着他不会再投资这家杂志了。

  一名员工说,“我们办公室塞满了拿着人员名单到处跑的顾问,所以我们知道,要出事了。”由于没有对外发言的授权,加上裁员担忧,他要求不具名。还称,其中一名顾问是时代公司(Time Inc.)的前首席执行官吉姆·格里芬(Jack Griffin)。“很遗憾,我们预计将削减员工数量,精简美国与国际团队的编辑和商务部门,”布朗写道。员工们说,发布声明的时间是预先计划好的,正是在IAC下周公布盈利报告之前。预计届时迪勒将接受连珠炮似的发问,解释《新闻周刊》的亏损。

  英雄落幕

  本来每个报纸都好好的,直到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到来。2010年4月当苹果公司推出ipad的时候,似乎成为了传统媒体人的拯救者。根据市场研究公司检测,在那一年的第二个季度,美国杂志发布了98个ipad应用,直到今年第一季度,这个数量已经增长到1159个。在如今“推特”时代,已经和创造出默多克以及Brown成功的那个时代相去甚远。在那个时代,新闻并不触手可及,人们每天会在早餐桌边打开报纸去了解世界,或在大事发生后冲去报刊亭买上一份《新闻周刊》。

  而现在,无论是读者还是广告商,都被吸引到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在那里谁都可以发布任何信息和意见,当然谁都可以同时获得这些东西。抛开这些因素,《新闻周刊》究竟是如何让失败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呢?

  在纸版《新闻周刊》的谢幕声中,总编蒂娜·布朗表示:“这一决定(全面数字化)与《新闻周刊》这个品牌或刊物的质量无关,《新闻周刊》仍像以前一样强大。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与出版发行业面临的艰巨的经济形势有关。”但这似乎看起来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其内容不佳、经营管理不善。

  有线电视和新媒体的冲击。《新闻周刊》在本世纪初已经意识到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挑战,并且尝试以“短新闻+浅显化”来迎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销量一度反弹,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用户的增多,纸质媒体在根本上无法与内容开放、浅显化、短平快的网络信息服务(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相竞争,销量反弹只是昙花一现。

  经营理念缺乏前瞻性。《新闻周刊》在面对冲击时仍然持观望态度,未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在局部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把1998年登台亮相的《新闻周刊》网站同MSN以及MSNBC.com合作,为受众提供新的互动性栏目以及更好的搜索功能。但是小修小补难以应对网络大潮的冲击,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只能“歇菜”。

  没有明确的目标用户。像《经济学人》定位在经济学人和商务人士,《时代周刊》定位在公众,而《新闻周刊》却一直游弋在两者之间,以至于没有足够的忠实用户。

  现在有了新的产品形态,有了新的载体,同时也有了新的产品背后那些潜在的用户群,似乎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