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张小龙:微信的前世今生
2013-05-20 10:24:32作者:贺树龙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你不喜欢还搞什么?去做你喜欢的!于是有了Foxmail,有了QQ邮箱,也有了微信。然而三个明星产品的背后,他一直鲜为人知。T恤拖鞋,烟不离手,神情淡泊,锦衣夜行。没有人知道,在这个敲代码出生的产品经理背后,有着多少文艺梦。 ...
Foxmail苦行僧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我是谁
——崔健《苦行僧》
张小龙很喜欢崔健的歌。在微信的某个版本里,他在启动页面内置了一首崔健的《一无所有》。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这首歌?”他像是早已预料到你会这样问,微笑着把问题抛了回来:“你觉得是为什么?”
在大多数人眼里,张小龙是神秘莫测的。他喜欢车,但早年买不起。一次去美国,租来一辆。临走前一晚,同伴半夜醒来,发现张小龙“失踪”了。原来,他舍不得告别那车,开出去兜风了。夜色中驱车狂奔的张小龙,应该是孤独而知足的。这种习性倘若不是与生俱来,便是受Foxmail所赐。
1969年出生,19岁时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26岁获硕士学位,同年到广州工作,从事软件开发。据说刚上研究生那会,张小龙非常厌恶自己的专业,日子过得十分烦闷。后来几个同学对他说,你不喜欢还搞什么,去做你喜欢的。
毕业之后的张小龙,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或许是不甘心在庞大的公司机器里只做一枚小小的齿轮。这个不善言辞的年轻人,总是愁眉不展、满腹心事。郁郁不得志的他,心里有着澎湃的激情和冲动,它们通过手指和键盘,流落在每一行枯燥的代码中。
“你不喜欢还搞什么,去做你喜欢的。”于是便有了Foxmail。怀才不遇的张小龙,想要通过写一个好软件,来证明自己。
1997年1月,Foxmail问世。像同时代大多数个人软件开发者一样,张小龙一个人闷着头完成了前几个版本。当然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因为那时候的免费软件,基本上都是一群有理想的疯子,饿着肚子写出来的,发家致富还是个遥远的梦想。不过,相比于大多数自始至终都默默无闻的个人开发者,张小龙是幸运的。Foxmail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吸引了全世界100多万用户。粉丝遍布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用户更是将它视作世界级的华人软件。1998年,Foxmail被一家周刊列为“1998年十大网络工具软件”,被《新潮电子》列为“国产十佳明星共享软件”,被著名浏览器Opera推荐为客户端电子邮件软件。
Foxmail声名大噪,但张小龙却依旧不为人知,他甚至都没有在Foxmail中嵌入自己的名字。
彼得?德鲁克曾说:“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而对张小龙来说,Foxmail是个很好的镜子。从1997年到2000年,张小龙一个人扛着Foxmail经历了三个版本。他自认是个“懒散的人”,喜欢天马行空的生活。在改进Foxmail的过程中,张小龙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美其名曰“自由软件写作者”,其实就是个无业游民。随着Foxmail这个“私生子”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受欢迎,幕后的张小龙也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没有资金来源当然是个问题,不过最让他不堪重负的,还是来自内心的焦虑感。当初写Foxmail,张小龙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如今从Foxmail这面镜子中,张小龙已经达成了初衷。繁琐的后续更新维护,似乎是商业公司才做的事情。激情被耗尽的张小龙想要寻求改变。
“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许再过半年,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干脆去美国算了。”2000年,张小龙跑到北京,见了不少朋友,决心不想继续做Foxmail之后,无可奈何的说道。他甚至想把这个软件“送给朋友”。事实上,自从Foxmail2.0之后,张小龙就不想更新了,只是觉得“网友对自己太好”,每天都发信鼓励他继续做下去,所以没忍心放弃。
在1998年的一天,张小龙收到了一封举报BUG的邮件,发件人是刚刚上任金山公司总经理的雷军。得知Foxmail是张小龙在一手运作之后,雷军单刀直入,问他能不能把Foxmail卖给金山。15万,张小龙说出了这个数字。本来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但是雷军公务繁忙,没能脱身去亲自商谈细节。派去拜访张小龙的研发人员又觉得“这么个软件,金山用1-2个月也能做出来”,于是这事就没影了。
或许雷军曾经让张小龙看到过免费软件的变现希望,但2000年,站在中关村街头的张小龙是茫然的。这个被称为当时国内“十佳程序员”的技术先锋,拿出了一个好产品,但没办法运作下去。他自称差点去了微软,“不是想去学技术,而是想学学微软是如何进行商业运作的。”
在海淀黄庄路口,一脸迷茫的张小龙遇上了李学凌。后来亲手创办多玩游戏网的李学凌,当时还是《电脑报》的记者,他为Foxmail和张小龙写过不少笔墨。李学凌后来表示,自己当初作为互联网的一个“观察者”,其实是带着创业的动机的,所以他对整个行业的走势有十分精准的把握和预测。在中关村的小茶馆里,听说张小龙要卖掉Foxmail之后,李学凌颇为震惊。在他眼里,张小龙手中的200万用户像一座金山,而张小龙却要弃之如草芥。《电脑报》随后登出了张小龙欲售Foxmail的相关报道。不久之后,张小龙和Foxmail就被博大以1200万的价格收购了。
2000年4月18日,博大召开了收购Foxmail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博大的CEO朱粤侃侃而谈,张小龙却很少说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亲手培育的Foxmail易主,张小龙想必充满感慨。在他有限的发言里,多次强调自己与博大是合作关系。外界对于Foxmail这个最著名的共享软件的前程充满担忧,唯恐他们的合作是同床异梦,会昙花一现。
随后,博大任命张小龙为CTO和副总裁。张小龙也一改以往“想写一辈子程序”的愿景,表示:“现在这个时代的软件开发,个人是难有作为的。”“与其我自己一个人写代码,不如组织一大堆人来写。”
技术人员,在商业化之后会被管理人员的光芒所掩盖,慢慢淡出公众视野。意识到这一点的张小龙,意在转型为职业经理人。“我希望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商业意识”,木讷内向的张小龙这样说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确定他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前景。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张小龙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没日没夜一个人经营Foxmail了。有朋友问张小龙,为什么不把过去的经历说出来,他笑着回答:“说出来,怕后来的人不敢再写程序了……在中国写程序很辛苦,其辛苦程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本文由《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 采写)
QQ邮箱涅槃路
穿过幽暗地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地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
——许巍《蓝莲花》
张小龙很喜欢《蓝莲花》的歌词,就跟许巍买下了版权,挂在了QQ邮箱入口。当然不会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一准不会告诉你。“如果你把个人的情感包含到产品里面,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张小龙这样说。那么包含在《蓝莲花》歌词里面的,想必就是他在QQ邮箱上所经历过的“幽暗岁月”。
被博大收购后,围绕Foxmail和张小龙的讨论甚是喧闹,但很快发布的Foxmail新版本则让怀疑和观望都尘埃落定。大家很欣喜的看到,Foxmail这个以往简单朴素的软件,如今在形象设计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不过博大和张小龙的合作并没有顺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盲目扩张使博大很快陷入被动,张小龙接替朱粤成为了新CEO,虽然励精图治,终究也是无力回天。
2005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第一个收购目标剑指博大。这桩被称为“一箭三雕”的生意,进行的尤为迅速。业内人士这样评论:“张小龙是空有双拳难以施展,博大则是急于套现弥补损失,而腾讯公司更是渴望在互联网成就霸业,在三方均有意借助外力的共同需求下,腾讯的大方出手可谓正合各方心意。”张小龙就这样带着他的20名员工就地改了编制,成为腾讯广州分公司的团队,张小龙担任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马化腾表示,腾讯此次收购,看重的是Foxmail的技术和客户。当时,国内互联网用户刚超1亿,未来三四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Foxmail接近500万的用户,将为腾讯的“企鹅帝国”拼上重要一块版图。
张小龙所在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被视为马化腾在腾讯内部计划中的一片“特区”。张小龙团队一度不需要像腾讯其他部门一样承担杂七杂八的义务。自由生长的独立性让人羡慕,不过接手QQ邮箱之后,张小龙交出的答卷让人大失所望。当时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都在疯狂模仿,张小龙也选择了这个方向。由此,Foxmail开始从客户端向Web产品转变。然而,半年之后,这位出类拔萃的技术专家,拿出的产品却让马化腾颜面尽失。这个饱受诟病的QQ邮箱版本,既笨重又缓慢,前后耗费了近两年时间去完善和弥补,最终没能见到成效。
2006年底,张小龙放弃了原先的思路,转型做了一个轻便精简的版本,才把QQ邮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随后,张小龙在新婆家渐入佳境,带领团队在2008年一年内就改进了400多个创新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周密的产品体验考虑,使QQ邮箱收获了许多新用户。守得云开见月明,拿到2008年腾讯一年一度的创新大奖后,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总算松了口气。
从做软件到做Web,张小龙的转型路走的很艰难。马化腾评价说,张小龙从QQ邮箱中学会了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从做重,到做轻。QQ邮箱最初采用了许多新技术,用客户端的思路做Web,经历过几次推倒重来后,终于把快速、简单、稳定推举为产品核心。张小龙一次总结QQ邮箱涅槃经历时说,“七星级的产品需要七星级的团队来打造,我们只是个三星级团队,那就先做三星级产品吧。”
二度成名之后,张小龙一定意义上还是原来那个本分的产品经理。QQ邮箱收获了赞美和嘉奖,而知道张小龙的仍然是少数。“我做邮箱已经意兴阑珊、有点半退休的状态”,把QQ邮箱推到一个高度之后,张小龙又有了新的想法。(本文由《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 采写)
微信加冕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迈克尔?杰克逊
微信内测,张小龙大胆启用了next.qq.com作域名,被网友诠释成“QQ你退休吧,下个舞台是我微信的了。”后来域名被换,坊间盛传着这样的故事:某天,张小龙被马化腾请去吃饭,席间一直在听小马哥关于“怎样做人”的训诫。这顿饭吃完后,这个野心勃勃的域名就夭折了。
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可以想象的是:张小龙把他之前全部的抱负和希望,都寄托在了微信上。从Web工具类产品转变到移动社交产品,张小龙这次成竹在胸,他在之前QQ邮箱的更新中做过不少社交尝试,比如推出“阅读空间”、“漂流瓶”等应用。特别是漂流瓶,这个建立在陌生人之间的交友应用,空前成功,这是张小龙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情。而这个实验性的产品让张小龙明白了普通网民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使他们用尽每日三次的机会,向陌生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可以说,漂流瓶给了张小龙很多启示,这些灵感其后都被应用在了微信上。
Kik在国内出现以前,张小龙想做基于手机平台的“文字交流、图片处理”软件,于是就给马化腾写了一封信,随后从QQ邮箱部门抽调了几十个人,分做功能、UI、后台等工作。“一开始,微信并没有被确定为战略级的项目,仅仅是尝试,谁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将来会怎样。”
事实上,小马哥对Kik模式非常重视,但并没有把移动互联网的宝都压在张小龙身上。在微信出来之前,腾讯内部有3个部门都在研发类似的产品。最终杀出重围的是张小龙,他在自己的“特区”里潜心搞研发,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才能都不受约束的加注在产品中。
“微信的研发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因为你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各方面资源都有,新开一个项目是比较简单的。”在技术和资源层面,张小龙没有遇到障碍,“邮箱和IM的后台架构不一样,但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
这个用8个月席卷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手机应用,从面世的第一天起就饱受争议。张小龙把QQ邮箱的轻便简洁理念完美的移植到了微信上。界面简单、速度快、耗费流量少,以及背靠腾讯这个“富爸爸”,微信的崛起让不少同行倍感无奈。
腾讯的产品似乎都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微信也不例外。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张小龙仔细读过不少业界评论和同行指责。无望的论调随着用户数不断攀升不攻自破,但“山寨”的说法,却从来没有停止过。Kik和Talkbox被视为微信的“原型”,张小龙并没有声辩。他只是在某个版本的微信界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一个孤独灵动的身影,在漆黑的夜色中独舞。图片旁边写着一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不到6个月;2013年1月23日,微信用户达3亿,时间缩短至5个月以内。庞大的数字记录了腾讯又一明星产品的成长过程。
巨大的光环背后,张小龙仍然我行我素,喜欢打网球,深夜听音乐。桌球也是专业级的水平,对手大部分时间都在旁观等待他的失误。很长一段时间,他习惯晚上写程序,白天睡觉。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9点,他沉默地守在电脑前,像多年前做Foxmail时一样,心里作着很多文艺梦,但手指敲出来的仍是枯燥的代码。敲累了就抽几支烟,站在漆黑的窗口向外眺望。“世人皆寂寞,微信聊于无。”这句话,张小龙大概是说给自己听的。
“假设我离开腾讯,有一个更牛的项目去做,会是微信吗?”三次成名之后,张小龙思考过自己创业,但结论是,他对腾讯的环境还是十分满意,“我反过来问,假设你做一个公司,真的做成了,并且超越了腾讯,那你也成不了第二个腾讯。”“腾讯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已经做惯了这种千万、亿级用户的服务,QQ每天六千万人登录,用户是非常海量的,这种海量的基础对创业公司还是有一点点小障碍的。做出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服务质量很好就不太容易。”
这个美国式的极客,很享受目前的状态,偶尔放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作品上,比如海子的诗、向乔布斯致敬的乡间小路照片、女儿的涂鸦,都让人觉得他更加神秘莫测。他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或者即使出现了也不会被认出来,T恤拖鞋、神情淡泊、烟不离手,如果不是熟人,你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典型的“编程大叔”。(本文由《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 采写)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微信是什么?张小龙表示并不愿意给微信下定义,“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说老实话,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以后,我感觉对人性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2012年7月24日,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办了一个讲座。业内很多人士,都想要听听这位奇人脑海里到底留有哪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而张小龙在这场长达8小时20分的个人秀里,把自己做产品15多年以来的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并表示以后将不再做类似公开课。这次讲座的总结语是一句“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张小龙似乎想借此告诉听众:成功的产品经理不可复制,无需顶礼膜拜。
但随后在知乎刮起的“张小龙风”,却让他几欲“封神”。在张小龙好友的众多跟帖中,一个朴实无华却胸怀经纬的形象跃然纸面。而他长达8个多小时、有800位听众全程听讲的讲座内容,更是被奉为经书,广为传阅。
简单美
“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钮?”张小龙借助这个问题展开了他的“简单美”理念。乔布斯追求极致的简洁,而微信“摇一摇”的极简体验就是对乔布斯理念的效仿。“‘摇一摇’非常简单,不用做任何学习。我们避免在界面里出现任何的文字解释,一旦一个功能需要文字解释,这个功能的设计已经失败了。”张小龙认为,这种最简化的功能是没人可以模仿和超越的,就像汽车是双腿的延伸一样,他把手机看做是人的“第六根指头”。
“要了解人们的欲望,然后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并且他们使用的过程是按照你的预期来进行。”在张小龙眼里,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就像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定了非常简单的规则一样,一个优秀的产品也应该是简单而有序的,用户应该在你制定的框架中寻找乐趣。每天上亿次摇动,后台显示的搭讪成功率很低,但无数的男性和女性还在拼命摇,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经理现在都在看一本叫《女性的起源》的书……如果对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彻的话,你就损失了一半的用户。”吸引男性摇一摇的驱动力是性驱动力,女性则喜欢通过摇一摇检验魅力值。“我很不认同很多产品,一开始就做一个复杂的规则,最后没有任何演化的空间。”张小龙非常欣赏Twitter,他认为简单的东西最具生命力。
贪嗔痴
“我们要让用户保持饥饿,让他们保持愚蠢。”这句听起来像嘲弄用户的乔布斯名言,被张小龙解释为:控制用户的每一步操作,使他们“保持饥渴”。在此之上还要满足用户的“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执着。满足了人类的这三个本性,产品对用户就会产生黏性。“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在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张小龙引用了乔布斯的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去做调研,不需要看统计数据,但我们知道用户心里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他把这种态度解释为对人心的洞察。
很多人把微信看做是一个通讯工具,可以为用户省去发短信打电话的钱。但在张小龙看来,这种工具性并不是微信成功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用户在你这里省一点钱干什么?他会去买别的东西,奢侈品什么的,他的钱总是要花掉的,他要的是一种很爽的感觉。”顺着这样的理念,张小龙发现,满足社交需求才是微信的核心价值。他推崇寻找用户心理诉求的本质,帮助他们驱赶孤独。“产品定位很重要……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张小龙认为再强的技术对用户来说都是次要的,“用户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参数、特性、技术指标这些东西,用户要的是你给他提供了什么新的体验。”
群体性
凯文?凯利的《失控》,是张小龙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他喜欢用蜂群思维比喻用户群的群体效应。“微信并不是奔着泡妞来的”,用户群会产生自己的一种方向。而对于微信在道德上引起的一些争论,张小龙认为自己是从需求体系和产品体系来做的,就像乔布斯一样,“大家可能会猜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心态或者想法,我个人感觉他可能没有那么复杂,他就是一个商人,他只是在做商人该做的事情。”“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的所有需求”,“互联网产品最有特性的是,你往这个群体里面放入一个输入,然后输出你是不知道的。”似乎微信的大获成功,也是整个团队都始料未及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小龙并不赞成做产品规划。“如果有一个产品经理信誓旦旦地跟我说,做一个东西一定会在用户里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多半也是不可信的。你很难预料往群体里面放一个产品,它们自己滚动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漂流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QQ邮箱三分之一的活跃用户都是由漂流瓶贡献的,但当初做它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群体效应是不可测的……这鼓励我们有很多思路,应该多去尝试,而不是去分析。”
人文性
讲座结束以后,“张小龙是最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成为了业界共识。诗歌、音乐、图画,屡屡作为元素出现在QQ邮箱和微信中,加之很多熟悉张小龙的朋友把他渲染为一个“孤独的文艺青年”,张小龙回应说:“人们可能放大了,觉得做产品只要有人文性就可以做好,或者从文艺青年的角度推到如何做产品,是完全不对的。”他表示,理性才是做产品的主体,人文性只是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侧面。人文对微信来说很重要,连接起整个产品的所有功能,是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东西。但人文不是随便放一个小清新图片那么简单,以“看附近的人”为例,这个设计里面包含了很多人文关怀,可以让人不再那么孤独,让人可以发现周围的人,让人可以知道原来陌生人也可以这么快地来聊天,等等。如果缺乏这样一系列的人文思想做背景就直奔主题的话,就做成了一个微信化工具、或者什么东西。但这种人文性是体现在看不到的层面的,它会融合在每一项功能里面。
国际化
微信海外用户目前已超4000万,从港澳台、东南亚开始,微信近期也在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地区尝试推广。“我们往东南亚渗透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一点,往欧美渗透难度就非常大。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归结为文化因素。”张小龙也承认这样说有点推卸责任。强势文化往弱势文化渗透比较容易,就像Fackbook、Google的产品全世界都在用一样,它们代表着更先进的文化,代表未来。张小龙表示自己也在探索微信国际化的道路,并称主导欧美的WhatsAPP、韩国的KaKao Talk,以及日本的Line目前处境都一样,除了要解决文化差异问题,还要更多的考量市场因素。“我们不可能从文化角度去满足他们,但是需求是可以分析的。如果我们在一些国家不能做成功,我并不认为我们对他的文化不了解,我认为是对他的用户不了解,对他的需求不够了解。”
平台化
此前,马化腾表示,微信将在近期启动商业化进程,这意味着微信将会像QQ一样变成一个平台。没人愿意把应用做小,张小龙这样说。所谓“小而美”的产品,在他看来是没能力做大的小众产物。“如果微信不做成平台化、不做大,那我们就会死掉。因为你本身是个通讯工具,你必须要大,这时候大而全就是美的,否则它是病态的。”对于微信做大可能导致的类似QQ一样臃肿的担忧,张小龙认为,一个东西是不是简单,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最终展现给用户的形态。拿微信的公众号做例子,作为用户来说,如果不扫二维码去定位一个公众号,永远都不会知道公众号是什么。
后张小龙时代,微信路向何方?
微信拒绝和所有营销公司和广告公司合作,因为张小龙认为不应骚扰用户。在微信的发展战略上,目前他有着十足的发言权。但IT从来就不是由极客推动的。腾讯把商业化、平台化事宜提上日程的时候,张小龙就已经在慢慢丧失控制权。微信如何变大,至此已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这关乎腾讯前程,关乎行业格局,张小龙恐怕将不能继续为微信代言。
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信的商业化起步已经慢了,未来希望在增值服务,特别是移动社交、游戏方面有所作为。相比于垂直做深某个行业,他更愿意把微信做成一个QQ一样的平台。在谈到微信与QQ会不会产生竞争时,马化腾说,微信基于QQ的用户群,但体验是升级版的,二者的定位不一样,完全可以共存。不过,“(两者)多少有点儿竞争心态,我确实有鼓励,互相学习吧。”
在QQ平台上没有做成功的,马化腾似乎都要在微信上面找回来,微信的公众账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被业内人士视为挑战腾讯微信之举。先前以名人资源摇大旗招揽用户的新浪微博,这次又被微信所效仿。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开放以来,争先恐后进入的商家和名人不计其数。不过作为一个通信工具,明星、饭店、媒体一股脑冲到微信平台里面,浩繁的推广信息,导致用户体验直线下降。虽然马化腾屡次声称用户更重要。但O2O作为微信扩张的重要方向,商户在这个平台上倘若体验不到价值,他们进驻微信的意义何在?这就迫使腾讯寻找一个利益的平衡点。马化腾介绍说,有个学校最近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在里面绑定学号,就可以查询课程表、地址、同学通讯录等等。这种自发性正是腾讯希望做到的生态体系。未来的微信,可能不仅仅是通讯工具、社交工具,更是媒体终端,是生活。我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没错,你在微信的蓝图上看到了淘宝的影子。马化腾坦然,“我们电商其实走了很多弯路,因为C2C确实很难做,淘宝的网络效应很强,我们按过去拍拍的思路是很难打赢的。所以我们做了B2C,然后收购了易迅的B2C跟我们平台整合之后,就发现找到一个着力点了。”但是,“B2C的毛利率确实是很低的,从财务数字来看,的确会影响整体的利润率。”那么现在既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霸占入口的微信就没有理由不重新向阿里发起进攻。“微信支付将推动电商向移动端转移”,某互联网评论人士称。“目前对腾讯来说很大的挑战在于PC用户流量在持续降低。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后,QQ在线用户超过一半使用的是手机在线方式。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地摸索,包括微信和手机QQ如何增加大规模流量。”腾讯电商控股公司CEO吴宵光非常期待微信能带来腾讯的电商春天。
除此之外,微信还有可能推出开店平台。知名互联网评论家、速途研究院执行院长丁道师认为,微信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开放平台,未来通过微信可以看地图查导航、预订酒店、买电影票、收听音乐等,几乎可以实现所有的互联网服务应用。
而微信电商化的第一步就是做支付。毫无疑问,3亿手机用户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据透露,微信移动支付将与腾讯旗下支付平台财付通合作。财付通已经有互联网支付牌照,如果把微信和财付通进行整合,微信做支付就水到渠成。未来微信可以将商家、优惠券、支付整合在一起,不管是就餐、购物、娱乐都可以用微信完成。除此之外,业内人士为腾讯贡献了很多想象:点对点转账、水电车费支付、扫描二维码直接付款……
除了电商化、支付化,马化腾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是:游戏。目前日本的Line和韩国的KakaoTalk都建立了自己的游戏平台,吸金规模令人乍舌。雄踞国内游戏霸主的腾讯,没理由不继续延伸自己在PC游戏时代的统治力。马化腾表示微信内部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自己的游戏平台,而外界对微信游戏的前景也都想入非非。不过评论家认为,HTML5游戏体验过差,将会牵制手机网页游戏的发展,但基于社交群的游戏推广和玩家互动则更有价值。
当然,无论微信最终杀向哪一方,对行业来说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马化腾不止一次的说过,微信可能是他这辈子引领腾讯国际化的唯一机会。“中国互联网应该走出去”,马化腾表示,微信的行动应该更迅速。(本文由《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 采写)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中国信息化周报》正式创刊
下一篇:袁野:用信息技术把中医变酷